(一)勾起回忆 晚上,看小说。翻到了《匆匆那年》,又突然想起似乎也有《匆匆那年》的歌,于是,就看了下去。 看着看着,突然有着感同身受的感觉。我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时应“潮流”考入了“小中专”,全然没有经历过方茴、陈寻等主人公的经历,所以他们之间的小情感更多的感触是纯真引起了我的共鸣。 码字到这里,又突然有一种感觉:真的老了,连抒情的文字都不会写了,内心的情感只会用生冷的文字简单的堆砌起来,甚至连叠加都不会,更何谈修辞的深浅平仄变化了。算了,那就用最简单的堆砌描述一下看了一半就不想再看下去的《匆匆那年》给我的感受吧!确切的说:不是不想再看,是不忍再看,因为我不知道那些曾经青春的人在青春的世界里那么纯真的情感最终走向了何方?与其不愿猜测,抑或是与其不忍看他们分手,那就在我的心中留一份对他们的憧憬吧——其实,从文章的倒叙中,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是,仍旧在自己的心中为他们的青春、为他们的纯真编一个自己美丽的花环吧,就算是我给他们续写的的吧!也算是对青春的一种敬意吧! 带着这份对他们的憧憬,也想起我的青春。在那个荒郊中——也真是奇了怪了,刚才才意识到:我就读的小学、初中、中专的校园竟然都是在村外,甚至未开发的荒郊。虽是如此,却并不能影响我的成长、我的同学的成长。只记得初中的教室是大瓦房的,桌子是长条桌,桌子上还偶有“三八线”,板凳是铁棍支撑的木面的板凳。阳光照进木窗户,在高大宽敞的教室里洒下金黄,粉笔灰就在阳光中温柔的舞蹈。教室后面有一片杨树林,杨树不大,如同初中时候我们的小手臂那么粗,树冠刚刚成荫。我们每天早晨都到小树林背书。有的时候团支部会和班会也都在小树林里开。以至于多年以后,我班的一位男同学还说当时他被通过团员的决定就是时任团支部书记的我在小树林里组织召开的:他当时是一个很调皮的学生,虽然很热心,学习也可以,但是太调皮了,以至于在讨论他的时候出现分歧,双方意见对半,最后是我这位支部书记的话才让他的通过票数增加而通过了。记得聚会上他敬我酒,我竟然全部忘了这事。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在树林里组成学习互助小组,我把自己的笔记无偿借给他们,以至于把他们考上高等学校的功劳也给了我一点——说是她们、他们没有想到我这个学习好的不爱说话的女生竟然会把笔记借给他们那些“差生”——于此,我也全部忘记了。我只记得那片小树林里早晨的微风很凉爽,午间的阳光很温柔,晚上就不知道了——我回家了。 后来,我上了中专。在那个坐落在郊外田野里的学校里,我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早晨在大操场上或者距离学校1公里的沙滩上跑步,下雨天跑楼梯。很少涉足学校周边的果园、小河和树林,更不去几十里之外的市区。直到第四年快毕业时候,我才从同学口中得知学校旁边的树林很美,一点不次于千米之外的沙滩,才知道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关系很好,才知道学校里除了学习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少年们的心事;才知道我的同学们们有的也曾经轰轰烈烈,只有我懵懵懂懂,傻乎乎的过着自己的古板的青春。信封里收到的信到现在成了聚会时回忆的笑料,当初的古板成了同学们探究的“谜团”,而我,自己也不知所以然;以至于被老师说:咱班最不爱说的人去搞了宣传。 据说:爱怀旧是变老的表现;也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相比《匆匆那年》的书和歌,我觉得我的青春如同小时候村南头的小溪水,平缓、清澈、音色单纯。即使这样,也仍旧是满满的回忆。一晃,已经参加工作快30年,忆起青春,真是匆匆那年了。 (二)盘点这几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