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

 小园幽径 2021-08-06

立秋。

图片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誰最中國」


立秋。
七月節
秋,揫也
物於此而揫斂
夏走秋涼
風彈水弦
鳥隱山林
塞上忽寒
江南荷殘
秋,莞莞來
明日,立秋

图片

晚風吹雨過南樓,
一夜新涼是立秋。
西風吹縐碧紗衣,
金井梧桐昨夜飛。
月照西廊,如夢令。
霜冷長河,長相思。
畫屏秋色,相見歡。
入秋,是歡喜的。

图片

一夜吹涼的山風,
吹動一江的碧玉水,
山山水水虛幻地交疊,
交換著各自的體溫。
而後,
山重歸寂然,
水微微響動。
秋色入眉,秋聲入骨。
山水也幻化成了詩歌。

图片

孤獨遊蕩的月亮,
常年徘徊在山間,
由朔到望,
由望又到朔。
而在秋來的一瞬,
高懸夜空,朗朗如玉,
照見人間的梧桐与悲欢。
而那同樣孤獨望著月亮的人,
亦找到心之所向,素履之往。

图片

倚欄遠望,
一江東流水,
悠悠水自流,
不問西東,
不論千古。

图片

涼風一襲,
踏足山林、市井、小巷,
聒噪的人間,也變得清,變得靜。
披一身霧色、月色與秋色,
走進如水的夜裏,
人心亦安沉如古水。
身心俱是秋。
 
图片

立秋,亦稱七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是夏秋交迭的重要時刻,也是古人極為重視的節日。古時天子西郊迎秋,民間陳冰瓜、蒸茄脯、飲香薷水,以表對時節流轉之崇敬。

图片
 
图片

立秋時節,
涼風微微。
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
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殘陽下,偶步疏林,落葉隨風響動。

图片

图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
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立秋時節,白露初降,晝夜溫差大,
“陰氣漸重,露凝而白。”

图片
 
图片
 
立秋時的蟬,
因感陰氣上升,
故鳴叫更加響亮淒切。
瀟瀟雨歇,寒蟬淒切,
漸入秋也。

图片
 
金井寒水鴉啼閉。

图片

碧藕涼風驚羅扇。

图片

蟬聲催夏暮。

图片

秋葉簪滿頭。

图片

野雲孤鶴閑。

图片

山寺正蒼茫。

图片

燈殘熄流火。

图片

瑩瑩白露冷。

图片

人間一葉秋。

图片

人生若初見。

图片

图片
 
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光陰亦是如此。才感盛夏,忽而立秋。人世的光陰,總是這樣悄然而逝。

图片

立秋,是極有歲月感的,亦是極具古典美感的。“裊裊簷樹動,好風西南來。紅缸霏微滅,碧幌飄飖開。披襟有餘涼,拂簟無纖塵。”

图片

秋來時,是風吹樹動,紗衣起褶,夜涼添衣,拂席無塵,銅鏡染綠,羅扇驚落。無言之秋,有無言的古典。或許歲月本身便是如此,無聲無息,便已滄海桑田。

图片

图片
 
植物染盡秋風時,最宜閉門清心。秋已漸涼,如沸的人間也漸漸溫潤。想那人世間的煩憂似乎都是,紅塵萬丈,總有糾糾纏纏,數不清的牽連。不妨做一“山人”,閉門,修心,對山望月,對水看花。閉門即是深山,人雖在山門之內,心卻放諸四海悠遊。天地開合,紅塵滾滾,俱在念间。

图片
 
图片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自古言秋,便是愁。秋聲愁,秋雨愁,秋色亦是愁煞人。“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图片

最怕離人眼中淚,心上有秋便成愁。漂泊一生的人對此最有感觸,越是秋色纏綿,越是情難自抑。但須知,時令流轉,本無哀愁。一葉落而天下秋,物足,人喜,萬事皆安;風來,雨停,晴空萬里,秋亦可人愛。心上無愁,秋亦是好秋。

图片
 
图片
 
立秋時節,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天津等地流行“咬秋”。《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記,“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图片

图片
 
雖是立秋,但暑氣還未消盡,人易產生倦怠乏力之感,易消瘦,需適時進補,亦謂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图片

秋幹氣燥,飲食也宜吃生津養陰潤肺之食,百合、蓮子、山藥、蓮藕都是極好的。行行複行行,秋意晚來遲。秋涼勿忘添衣,秋瘦勿忘加餐飯。

图片

文字  |  清 子
攝影  |  華 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