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秦史话》3.秦晋之好
2021-08-06 | 阅:  转:  |  分享 
  
秦晋之好诸侯称霸也许是每一个大诸侯国的梦想,一些大诸侯国想着称霸,小诸侯国想着保全,这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真实写照。秦穆公时期,秦国在历代秦王
的努力之下,呈现强盛之势,秦穆公开始思考着自己的称霸计划,秦穆公心想就算自己不能称霸中原,也必须成为西北地区的霸主。这个念头催促着
他的第一步计划,必须与晋国交涉,但是,一些戎人夹在秦国和晋国之间,要想实现这一步计划,就必须拔掉戎人这颗钉子,于是秦穆公开始出击茅
津,平定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这部分戎人势力。戎人势力消除之后,秦穆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晋国身上,秦穆公认真思考了一下秦国目前的国力,秦国
自秦宣公时就和晋国开始交涉,在多次与晋国的争斗中,秦国虽无大败,但是国力仍然在晋国之下。就目前形势而言,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国
力有所增长,但是与中原大诸侯国对抗仍然是力不从心。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妨碍秦穆公东进的决心,秦穆公自知和晋国的实力相比,略逊一等,公
开挑衅,自己肯定要吃亏的,于是秦穆公决定像秦襄公当年对待西戎的和亲政策。秦穆公五年,晋国的晋献公灭掉了虢国和虞国,实力大增,秦穆公
给晋献公写信,客客气气的在信中表明,希望能够娶得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秦穆公。晋献公作为比秦穆公
还有实力的诸侯,和秦穆公和亲已经有点降低身份了,而出人意料的是晋献公竟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晋献公对于秦国
的防备之心还是有的。在这场秦晋联姻的背后,秦国和晋国各有各的算计,双方更多的是从政治上考虑的,秦国因为自己的实力不足,多年的秦晋之
争对于秦国并无益处,而和亲可以缓和秦晋两国的关系,短暂的休战,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发展壮大自己。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秦国想借晋国为
跳板,开始他的东进计划。晋国在对待和亲的问题上,晋献公已经步入晚年,尽管晋国实现了崛起之路,但是一个重病的老政治家对国家的管控已经
有心无力,况且晋国南部的楚国正在崛起,对晋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位于晋国的东方又盘踞着老牌诸侯国齐国,晋国在多方夹击的情况下,
就有了稳定各方的理由,而和秦国联姻,各方诸侯国要夹击晋国就需要掂量掂量了。晋国和三大诸侯国接壤,晋国和齐国实力相当,发生大冲突的可
能性较小,因此晋国把发展的问题放在结交秦国和楚国上,由于楚国从南方崛起,日益威胁到北方各诸侯国的地位,北方的诸侯对楚国均报以仇视的
态度,齐桓公伐楚事件说明了这一点,齐桓公为伐楚找的理由是楚人不尊重周王室。后来,楚国囚禁了霸主宋襄公,宋襄公释放以后,和楚发生了一
场大战,楚国的遭遇表面了,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中原大国对于一个猖獗的外来户,保持着一致的打击立场。秦国和楚国一样,但是命运确是
截然不同,秦国在西北虽然也有崛起之势,但因秦人一时忍耐,做事低调,不像楚国,秦国的崛起并没有让中原的其它诸侯国感到威胁,另外一个原
因就是秦国和当时的霸主齐国中间还有晋国作为间隔,秦国的崛起不会对齐国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齐国觉得没有必要对秦国施压,秦国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得到中原大国的认可。晋国在秦国和楚国的问题上,还是倾向于秦国的,秦国的秦穆公在冥冥中看过了晋国的问题,
因此他轻而易举的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改变了这样的春秋格局。秦晋联姻让秦国顺利的进入了中原大国之列,秦穆公不可谓不高明,秦晋之好,也为
后来秦国的东进计划修平了道路。所谓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干年后,秦晋之好开始分道扬镳,历史总是如此,时事变迁,让人捉摸不
透,然而识时务者为俊杰,秦国的秦穆公深谙此道。晋文公时期,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晋文公登上了顶峰,接受周天子的面见褒赏,大会诸侯正式
坐上了霸主之位,就在晋文公一方独大之时,却有一个小国郑国特立独行,不把所有的筹码压在晋国身上,而是分散投资在晋和楚两国上。郑国是夹
在楚国和晋国之间的小国,反复无常,为了生存,以两国的强弱为依据,哪一国强就倒向哪一方,试想两个大国在两旁挤压着郑国,在晋楚争霸的这
段时间里,这也是郑文公唯一能够做的。郑文公的这种反复无常,激怒了晋国,晋文公对郑国的印象本来就不好,早年晋文公逃亡的时候,郑文公对
晋文公毫无亲近的意思,于是晋文公想找个理由整整这个郑文公。晋文公不想单独出兵攻打郑国,原因是郑国的背后有楚国撑腰,在城濮之战,楚国
虽然败下阵来,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撼动楚国的根基,为了周全,晋国找到了秦国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秦穆公收到了晋文公的请求,秦穆公很是高
兴,因为晋文公出兵郑国的合作对象是秦国,而不是齐国或者其他诸侯国,秦国借晋国入驻中原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秦穆公的想法是出兵,但是也要
和群臣商量后,权衡利弊再做决定。秦穆公召来群臣,经过一番商量,君臣一致认为,把握时机,出兵郑国。晋文公收到了秦穆公的回复,秦穆公称
愿意出兵助晋攻郑,秦军将会驻扎在汜水南面,晋文公收到回复后,立刻开始做出军事部署,驻扎在函陵之地。郑文公从探报口中得知秦晋两路联军
已经抵达郑国边境,准备攻伐郑国,郑文公听完以后,像丢了魂似的,心理充满着恐慌。郑国在晋楚两国的夹击下还能生存那么久,郑文公如果昏聩
无能恐怕早已狼入虎口,这其中也存在着晋楚两国把郑国作为一个缓冲带考虑,面对秦晋两国军队压境,郑文公调整了一下心态,和大臣们商量应对
之策。一位大夫站出来对郑文公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心想,此人有这麽大能耐吗?现在危机关头,只好请烛之武试
试了。郑文公亲自去请烛之武以解国难,见到烛之武以后,烛之武对邓文公只是摇头,他对邓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在听完烛之武的话后,郑文公认为烛之武就像一个老臣发牢骚而已,郑文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烛之武说:“当初没有用烛之武是他的过错
,希望烛之武能够原谅他。”烛之武见郑文公给了如此大的面子来请,又对自己毕恭毕敬,也就允诺了此事。如此大事,没有解决之法烛之武是不敢
应承的,他既然敢允诺郑文公,心里已经有底了。他对郑文公说:“秦晋两军虽然联合出击,但是却是各怀心计,秦国和郑国素来没有发生军事方面
的交涉,因此秦国对郑国的进攻必然是不积极的。”郑文公想着这个烛之武如何使秦军退兵呢?烛之武娓娓道来:“我想凭借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劝
退秦军,秦军一退,晋军孤立,自然而然也会退兵。”烛之武决定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令秦军退兵,有没有把握,不仅郑文公心里没底,就连烛
之武心里也没底,如果秦穆公是明智的,愿意听信他的话,那么烛之武的计策就可以成功,如果秦穆公是不理智的,那么自己无论怎么说都是无用的
。计划好以后,烛之武决定只身前往秦军的军营面见秦穆公,要想成功,这件事情还得不让晋国知道,晋国一旦知道,烛之武将会面对晋国口诛的局
面,此计的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于是,烛之武趁着夜色,命人用绳子将他绑起来,然后从郑国的城楼上慢慢的放下去,烛之武到了秦营,求见秦穆
公,秦穆公听说郑国有使者前来,想看看来着何意,便让烛之武进见。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以后,直接表明这次前来的目的,希望秦国退兵,秦穆公听
完后觉得很可笑,自己为什么要退兵呢?他想听听面前这位老者如何说辞。烛之武对秦王说:“灭掉郑国对于秦国有害而无益。”秦穆公疑惑,难道
面前这位高人看到了什么,自己又没有发现,于是秦穆公和颜悦色的和烛之武交谈着。烛之武见秦王的态度大变,继续对秦王说:“秦国和郑国在地
理上并无相邻,之间被晋国隔了起来,郑国如果灭亡,土地必然都归晋国,即便是有一部分给秦国,秦国和郑国相距甚远,要这样的一块土地做什么
呢?因此秦军帮忙灭掉郑国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为晋文公做嫁衣裳,帮助晋国扩大土地,同时也意味着削弱自己,秦国为何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秦穆公思量了一下,觉得烛之武的话不无道理,秦穆公露出迟疑的神色,烛之武趁热打铁,继续说道:“昔日,晋惠公对秦王你背约一事,足见
晋国贪婪,如果郑国灭亡,那么不满足的晋国必然往西发展,秦国正是处于晋国的西部。”烛之武的一番话说道秦穆公的心坎里去了,当时晋惠公的
儿子在秦做人质时,晋惠公还要让自己几分,可是现在晋文公当上霸主了,那会在意他这个岳父的地位,晋国比自己强大,是秦穆公必须认清和接受
的一个现实,秦穆公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如果一味的帮助晋国,晋国变得比自己更加强大了,还如何实现控制晋国称霸中原的目标,秦穆公决定退兵
,并告诉烛之武自己不久就会退兵。烛之武达到目的后,回到了郑国,回国不久,秦国和郑国便订立了盟约,并派出军队驻扎在郑国,秦穆公率领秦
军主力归秦。这个消息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晋文公感到很为难,如果自己出击郑国,那么就要和驻守在郑国的秦军展开对峙,如果不出击,就会无功而返。晋文公左右为难之际,有人建议先袭击秦军,再进攻郑国,但晋文公思量再三,觉得自己的实力并不比秦强多少,还没有到撕破脸的时候,晋文公只好无功而返。烛之武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令这场战争消弭于无形,郑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这一事件后,秦晋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开始正式撕破了脸,秦晋之好也开始慢慢成为了历史。
献花(0)
+1
(本文系海鸥20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