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又一“全国首个”,将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UP成都向上 2021-08-06

昨天(8月5日,成都官宣了《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解读(下文简称为“《导则》”),这也是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


在看到这个《导则》的时候,UP君脑海中最先冒出的想法是:家门口的运动空间,不就是小区楼下的儿童游乐区+全民健身区吗?咋还需要出一个专门 “ 设置导则 ” ?

打开文件,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在大多数人眼中,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无非三种 ——

小区里的

↓↓

路边的

↓↓↓

公园里的

↓↓↓

△ 锦江绿道观音湾路段掠影

但在《导则》中,上述这三种全民健身区,只是一部分而已:

家门口运动空间指市民从住家或单位等经常活动的区域出发1000米(15分钟步行距离)范围内,能够便捷使用的健身运动空间,包含综合运动场 、综合健身馆、社区综合体、公园绿地、天府绿道、街旁空间、屋顶空间、老旧厂房、短期暂不开发土地、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小区院落空间、桥下空间等可以设置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的空间,以及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和学校等可开放存量体育场地设施的空间。


导则确定了 “ 成都家门口运动空间的设施体系 ” —— 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公园绿地和天府绿道体育设施为特色 、激发城市 “ 金角银边 ” 空间体育潜力加大存量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为补充。

那么,根据《导则》,未来家门口运动空间将有哪些亮点呢?

《导则》对家门口运动空间定下了2025、2035年目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5年要达到2.6平方米/人,2035年则须达到2.9平方米/人。

此外,《导则》还对各层级公共体育设施制定了场地尺寸、服务范围、服务人数等全方位的指标,但在UP君看来,未来家门口运动空间最大的亮点,在于场地的多样性。


亮点 1:只要有个场地,就能让你运动起来!

城市与社区中很多空地,都是面积较小或不规则的,它们不足以变成一座大型的体育场馆或场地。

而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这些空地或都将被利用起来。

哪怕再小,一张乒乓球桌、一张羽毛球网总摆得下吧 —— 根据运动场的面积,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形成多种平面布局模式。


当然,面积大的场地更好安排,可以穿插排列更多元、更多类别的运动场地。

而不规则的空间,则可以借鉴国际案例,灵活设置笼式足球场、足球墙、网球墙等体育场地设施。

甚至,连有高差的地势都可以被利用起来,比如设置成轮滑、冰雪运动、棒球等新兴运动场地,也是很棒的。

全民运动的意义,不就在于 “ 随时,随地 ” 吗?


亮点 2:公园,将不止于「公园」

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大背景下,公园不再只具备观赏价值,而是被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消费、休闲、阅读、运动 ……

过去,公园中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也就是跑步和骑行,但未来,公园将与运动结合得更为紧密。

A | 公园+运动

根据《导则》,未来新建的综合公园应划定相对集中的健身活动区,布置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球类场地,结合市民喜好,推荐不同体育设施以供搭配,还可考虑增加轮滑、冰雪运动、棒球等新兴运动设施。


如果你家附近没有新建公园的计划,也不必担心,按照《导则》,对于已建成的、有条件改造为体育公园的综合公园,可增设健身点、健身步道等设施,不过一般不再新设球类项目。

未来,成都还将诞生越来越多的体育主题公园:在满足综合公园体育设施配置基础上,选取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棒球、垒球、攀岩、轮滑、骑行、跑步等运动作为主题,设置主题活动场地设施、体育文化陈列室、运动教学展示墙等,形成体育主题公园

B | 天府绿道+运动

事实上,在「天府绿道+运动」的建设方面,成都目前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像UP君前文举例的锦江绿道观音湾路段,便设置了全民健身区以及篮球场,人气相当高。

而环城生态公园更是直接利用大面积水域搞起了诸多水上运动项目:皮划艇、冲浪、水上自行车、圆形家庭船、沙滩排球……谁能想到,不用去海边就能体验到如此多水上项目?

△ 锦城湖2号湖区(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未来,成都还将结合天府绿道沿线及配套驿站打造体育健身设施,推进体育设施进绿道,营造体育场景,构建运动体验新空间和全民健身新品牌,提升公园城市场景价值。

今年6月,成都体育局在《成都面对面》栏目中也表示:将利用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运动场地),满足开展篮球、羽毛球、网球、气排球、五人制足球、乒乓球和轮滑、滑板等群众健身活动的需求,今年将利用天府绿道完成200处体育设施植入,该项工作建设任务已下达各区县并纳入考核


此外,天府绿道还将根据不同级别设置不同类型的经营类体育设施,营造 “ 体育+商业 ” 的消费场景模式。除传统项目外,积极引入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类型。

一言以蔽之:未来,公园与天府绿道都将变成巨大的运动场,无论你热爱什么样的运动,都能在公园中体验到。


亮点 3:这些“卡卡guoguo”,都在变成运动场!

今年3月,我们在解读《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时,就已经注意到,成都有意将部分剩余空间变为“家门口”的体育设施。详情:卡卡角角都要美,成都市容市貌首开微整形时代(上)


事实上,很多老社区由于规划建成时间太早,可用公共空间太少,而面临 “ 没有地方运动 ” 的问题。此前UP君就已经收到过网友留言,表示: “ 小朋友想打个乒乓球都找不到地方 ” 。

而在本次《导则》中,「 “ 金角银边 ” 体育设施设置指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诉求:鼓励利用 “ 金角银边 ” 空间打造示范性的 “ 社区运动角 ” ,原则上场地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包含不少于3种运动项目,建设形式可为非标准场地。

A | 街旁空间

UP君在文章开头列举的“路边全民健身区”,其实是比较原始的状态。未来,成都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街道两侧未被充分利用的街旁空间,设置体育场地设施,包含建筑退界空间与街角地块。

比如,青羊区少城片区内的门口的社区智慧足球公园 —— WePark足球公园,就是利用居住小区的建筑退界空间,设置诸多足球主题空间。

△来源:@锦绣青羊

B | 屋顶空间

屋顶空间包含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和地铁车辆段上盖空间,可利用面向公众开放的建筑顶部空间设置体育场地设施。

不要以为屋顶体育场地很简单,就是直接往里面装运动设施就行了哦,《导则》写清楚了的:要考虑降低震动与噪声影响,针对球类运动设置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围挡,并与屋顶绿化协调。

所以屋顶运动场一般都是在运动馆、商场顶楼,此外,车辆段上盖空间也很容易实现。比如地铁1号线红星路车辆段上盖空间将设置运动场、运动馆、儿童游乐区、跑道,令人期待。

C | 老旧厂房

可将老旧厂房改造再利用,保证使用安全与净空高度的前提下,设置体育场地设施。

老旧厂房现在真的是 “ 城市宝藏 ” ,既保留了在地文化,又可以再利用。虽然成都现存的老旧厂房大多都变成了文创区,但是 “ 改造成体育场馆 ” 也是很好的思路。

比如德国慕尼黑土豆工厂的老旧厂房,就被改造成了囊括游泳池、篮球场、健身房等运动场地以及餐厅酒吧、商业办公室的WERK12中心。

当然,成都也有类似的优秀案例,四川新华文轩印务有限公司将老旧厂房整体改造成全省最大的体育文化综合体,包含足球、篮球、冰球、羽毛球、乒乓球、搏击、攀岩等运动场地,同时融合了咖啡馆、书吧、餐厅、桌游吧等商业设施。

D | 短期暂不开发土地

可利用城市中短期内暂时不会开发,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设置体育场地设施。

E | 商业建筑内部空间

可利用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置体育设施。

△ 成都银泰中心in99-北极星射箭馆
现在大部分商业都布局了运动业态,比如滑冰场、射箭馆、篮球馆、健身房等等,不过价格是个门槛。

F | 小区院落空间

鼓励新建小区主动利用小区院落空间设置体育场地设施,包含开敞空间与架空空间。同时在符合《民法典》前提下,征得小区业主同意后,可对已建小区的小区院落空间进行改造利用。

新建小区不用说,在 “ 改善 ” 时代,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架空层的设计和利于几乎已经陷入 “ 内卷 ” ,丰富性与品质都不必多说。但建成小区要新增体育场地可能有些难,主要是空间不一定够。

不过如今成都许多老小区正在努力改善这一点,比如去年UP君就在金牛区万圣家园看到,居住楼的架空层进行了重新粉刷和安装体育设施的工作。通过金牛区官微@掌上金牛,UP君发现万圣社区还新增了党群服务中心,涵盖了舞蹈室这一运动功能空间。

△ 来源:@掌上金牛

G | 桥下空间

在保障交通安全与符合交通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可利用高架桥与立交桥下空间设置体育场地设施。

成都的高架桥真的数不胜数,但过去这些高架桥下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幸,近两年成都对于城市剩余空间的重视,让诸多桥下空间变得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府青路三段立交桥下,就诞生了 “ 网红 ” 运动公园 —— 成华府青运动空间

1.38万平方米的桥下空间,摇身变为集足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单车、滑板等运动空间于一身的运动公园。

△来源:@运动成都

谁能想到,过去人们都不愿去的 “ 卡卡guoguo ” ,如今已经变成了周边居民的欢聚圣地。


亮点 4:诸多新建大型体育场馆,将面向市民开放

大家都知道,成都早已提出建设 “ 三城三都 ” ,并喊出打造 “ 世界赛事名城 ” 的口号。

近年来,成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方面也是频传捷报:明年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第18届男足亚洲杯、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 ……

这也意味着,城市中的大型/专业体育场馆将越来越多。

比如最近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 第31届大运会的多项赛事,便将分布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世界大运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区体育中心、新都香城体育中心等13个体育场馆举行。

△ 凤凰山体育公园(来源:@掌上金牛)

随着这些大型场馆的相继建成,它们的 “ 使用权 ” 成为热议的话题。成都体育局在《成都面对面》栏目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

“ 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我们在4-6月份已经组织了“相约幸福成都”系列惠民赛事活动,目前已有超过10万人次的市民在“家门口”的大运场馆免费观赛。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保障“惠民行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同时,将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大运场馆在做好场馆设施器材保护的前提下尽量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

而《导则》也指出:将利用省、市、区级体育场馆的非竞训区域,划定常态开放区域,由场馆运营方和社区共同管理,为市民提供便捷、优惠的健身活动设施。

换句话来说,这些设施先进的大运会场馆,将不只属于熠熠生辉的运动员们,也属于成都市民!


亮点 5:价格亲民:免费为主,低价为辅

除了场地位置与类型的多样化,市民最关注的点肯定还是:价格!

在“家门口运动空间”的定义上,其实已经写明了:免费为主,低价为辅。

除了上文提及的大运会场馆将“尽量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外,根据「存量体育设施开放指引」,成都将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制度,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特定时间向市民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校已将运动场地对外开放

甚至还将通过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实施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鼓励市场主体体育设施服务全民健身,近期实现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100小时,远期实现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0小时。

可以说,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性服务,成都对“家门口运动空间”都是相当上心。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从2009年国家提出“全民健身”到后来提出的 “ 十五分钟健身圈 ” 打造,成都都积极响应。同时,从15分钟生活圈到15分钟健身圈,彰显的更是一座城市对于市民需求的重视。拓展阅读:从中央到地方,为什么都纷纷加注步行生活圈?


而随着国际赛事的相继落地,成都正在步步靠近 “ 世界赛事名城 ” 的目标,身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不妨走进家门口的运动空间,为这座 “ 赛事名城 ” 添一份风采。

-  END  -



今日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