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苑魏村,想低调都不行了,实力不允许了! 20000平方米,2台6线!保定南站效果图出炉,位置基本确定,就是距离保定市以南9.5公里处的清苑魏村镇! 据悉,不久将来,在这里修建的保定南站设局部地下2层城市广场作为地铁换乘、配套各类汽车场、站,属保定市重要交通链接点。 我从小就在魏村镇长大,哪里一草一木,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魏村历史悠久。第一这里自开始就不是村,一起步就是都城。西汉年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为广望节侯,置广望侯国。魏村即当时的广望故城。到了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北魏北齐地势相争,此镇隶属北魏,才故取名魏村镇。第二这里自开始就不平静,这里不仅是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温柔乡,更曾经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古战场。五代之际,晋开运二年,(公元九四五年),晋出帝石重贵,为雪国耻,争夺燕云十六州,亲统大军,攻取泰州。晋军驻扎在魏村一带,辽主耶律德光,亲统八万骑兵,南下相争,在魏村村东,白团,壁阳城一带被晋军包围,双方一场大战,辽军溃败,辽主耶律德光,骑一骆驼,逃回幽州。(即今日北京)史称之为晋辽第二次大战。 魏村古迹众多。由于魏村地理位置险要,又加上连年战火,勤劳勇敢的魏村人民历经多年,将魏村打造成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重镇。当时用“九门九关九道桥”点明了魏村镇易守难攻的险要。九条要道,和九道关口,分布在环绕古镇一周的金线河的河道上。唯有通过这些桥梁,才能出入村镇。其九座桥梁,各有名称,奶奶庙桥,玉皇庙桥,观音堂桥,魁星楼桥,龙王庙桥,栏杆桥,月牙桥,大木桥,悟道桥。九门乃各有其门。其中西门,鼓楼高三丈三,宽两丈二,墙后一丈五尺。门楼式样,似北京前门箭楼。门楼上端,面西一块大匾,匾池上写:“魏村镇”三个大字,稍下又有一匾,匾池上写:“瑶池西望”,门楼东面匾池上写:“紫气东来”。颜体大字,书法有格,尤如真卿亲笔。南门魁星阁楼,高宽和西门相同。阁楼上层,一魁星塑像,右手玄笔,左手托砚,右腿独站,左腿屈悬,塑像威严有神,栩栩如生。南面匾池上书:“魏村镇”。北面匾池上写着“魁星阁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民国,河水逐渐干涸了,城墙逐步拆除了,村子逐渐没落了,昔日景象越走越远。尽管如此,到了我上小学那会,我依然感觉比附近村的孩子特别奢侈幸福,虽然同样是家徒四壁,但是自己的学校却在一个特别大古香古色、雕梁画栋的三进三出的的大院子里。具体有多少房间我们曾认真数过,到了也没数清。听老师说,我们这个学校原先是一个特别大的寺院,这个大寺修建于唐朝末年,名曰“兴华寺”。寺分前后两座大殿,殿宇雕梁画栋,设计精湛。正殿一尊高达一丈六尺的释迦牟尼佛祖塑像,和十八罗汉像。明正德九年、和正德十二年,智林和尚,曾两次组织复修。使古寺复换新颜。到'中华民国大改良’时,才拆掉大寺盖了学堂。我们班主任老师办公室正在大寺一个旧殿里,上面的古木料及数块雕刻碑石,仍依稀可见。 魏村人杰地灵,文官武将层出不穷。清朝时魏村出了个翰林大学士史麟阁。为了表彰其母,清道光十三年奉旨在中心街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砌成的,高三丈六尺,长三丈三尺的“贞节牌坊”。牌坊上面正中雕有“圣旨”,两边石柱上刻一幅对联,对联是:“性是良金美玉历久难磨,节如慈竹贞松经寒愈茂”,横批是:“ 慈孝贞节”。圣旨下方,悬挂着清朝状元刘春霖,亲笔书写的一块金字大匾,匾上题字是:“严如冰雪”。可惜,文革初被破坏殆尽。 在魏村还有一座特别大的古墓,哪个拍古墓的网红囧叔拍过。具体是官是民一直没有确定。七八十年代,毗邻居民挖土时,曾见汉代砖石。具有关人士初考,是一座古汉墓。从规制来看,墓的主人非王即候,绝非 等闲之辈。我们放学常去哪里玩,老人管那叫“封台”,传说古时候,有一狐仙居住于此,人们婚丧嫁娶,或有事,需要桌凳,写个字条,贴于封台,翌日去取,所求皆有。此是传说,自然无据。 今日看来,保定南站选在魏村,除了魏村历史悠久,交通方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考量,那就是给魏村这个千年古镇一个复兴的机会。 可以相信,随着南站建设开工。许多地下文物将浮出水面,许多不解之谜将大白于天下。最重要的是,大量涌来天南海北客人也必将投身于魏村快速发展中来,哪个曾经古香古色闻名遐迩的魏村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华北平原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