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西一里2l6sluho 2021-08-07

在西方有一种观念:俄罗斯是白人相貌蒙古人,国家的历史轨迹却是德意志人塑造的。

德意志人曾经改革过俄罗斯军队,是俄罗斯科学的奠基人,甚至统治了俄罗斯。

三百年来,德意志人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不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包括杰出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上个世纪30-50年代,苏联经历了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20多个民族,其中德意志人遭遇“整体流放”,近百万人被迫迁入特殊移民点。

苏德战争是直接诱因,苏联人认为“伏尔加河畔的德意志人中隐藏着众多的坏分子”,1941年8月下达的一道法令,改变了伏尔加河畔德意志自治共和国的命运,这个地区的德意志人被迫前往西伯利亚等地区。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从彼得大帝开始,三百年来,从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到依旧聚居在民族区的德意志人,他们在俄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不可抹去的角色。

他们有过短暂的“兴旺”,更多的是“血泪奋斗史”。今天,在俄罗斯,德意志人的人数约为 40 万,其中大部分在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

那么这些德意志人是如何到了俄国的?

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

欧洲对俄国的认识,真正始于俄国的西向扩张,尤其是彼得大帝通过大北方战争,控制了波罗的海地区的二个省。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这里原本生活着大量的德意志人,于是这些人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子民。

俄国在逐渐控制波罗的海地区的过程中,出于政治体制建设、对欧洲外交策略、贸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继续保留此地原有德意志人贵族的特权。

当时,大批德意志人精英开始服务于俄国皇族,他们在俄国和北德统治集团的婚姻联盟中,扮演着“中介”角色。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这些德意志人精英的日子很舒服,他们在德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所掌握的科技、商业、金融、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那时俄国所欠缺的,他们在俄国得到“重用”。

虽然,俄国在波罗的海击溃瑞典军队,心中却是向往瑞典和德国的政治模式,俄国也希望能借助更多“外来力量”来优化自己的制度建设和统治。

战争迫使大量德意志人选择离开故土

此时的欧洲可以说“精疲力竭”,这片大陆多年来战争不断,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不断改写欧洲各国家的版图。

德意志地区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它失去了1/3的人口,经济遭到巨大破坏,统治者为了能在持续对抗中占据优势,不断加重赋税,1/4的德意志人沦于赤贫。

七年战争结束后,30%的柏林人需要靠救济金生存,这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没落贵族、失业的官员、破产的商人。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更让人沮丧的是,伴随经济停滞的是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居民都被分为“九个等级”。

有些地区再现“农奴制”,大量农民被赶出自己的原有份地。

服役的军人必须在军队待上25年,一点小错误都要受到严重体罚。

在工商业界,为了可以成为师傅,不少地区超过1/3的学徒们选择娶过世师傅的遗孀。

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是重建家园还是另寻有希望的他处呢?

他们本来就有移民的考虑,之前是现在匈牙利的一些地区,这时他们的选择是离故土更远的俄国。

俄国的需要

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让俄国统治者尝到了甜头,尤其在后来的宫廷政变中,由这些德意志贵族组成的军官团成了皇位争夺的军事力量,安娜女皇就是其中的获益者之一。

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也从中获益匪浅,他们的子弟可以就读俄国士官武备学校。这个时期,俄国军官团有1/4的军官是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

这一切看起来在俄的德意志人日子真不错,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段时期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的特权达到巅峰,甚至很多人成了俄国驻西欧的大使。

只是,无论哪个俄国沙皇,尤其是有德国血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他们都只是在“用”德意志人,他们心中唯一想的只有俄国自身的建设。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即位后,带领俄国继续西扩,她的想法相当现实,用“移民”充实、建设自己的新领地。

1762、1763年,她两次对海外民众发出“盛情邀请”:俄国有大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土地,欢迎大家前来。她同时还开出大量“优惠”政策,包括免除赋税、免除军役、宗教自由,并派出大量人力潜入德意志地区做宣传,开启了移民大潮。

绝望中的德意志人,哪还能分辨这其中的“虚虚实实”呢?他们变卖家产,拖家带口,响应着俄国政府的号召,毅然踏上奔赴俄国之路。

无法预测的现实之痛

启程前,德意志人脑海里是这样的“画面”:他们可以在国外(俄国)找到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少人是为了摆脱农奴身份申请移民俄国,他们以为凭着自己无所畏惧的精神,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他们对那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那时去俄国只能走水路,俄国政府给德意志移民兑现发放“补助”,但是船主为了攫取更多利润,船上出售的食物奇贵,而且会拖延船运时间。刚启程,一些德意志人人便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是已经无路可退。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诗歌《移民旅途说明与俄国生活方式》出自一位响应移民的德意志军官,文字满是悔恨之意:我们的公民权利和社会法律离我们越来越远,命运如此之残酷,似乎比死亡还要可怕。等待这些移民的德意志人,不是财富和机会,而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没有自由的生活环境。

这时的俄国只需要“拓荒者”,目的地就是伏尔加河畔。俄国在“移民征召令”中所答应提供的“衣物”和“房屋”迟迟无法兑现。

很多德国人扛住了旅途中的饥饿,却是没能挺过严冬,他们不得不自己盖起简陋的房屋,几户人家挤在一起住,就是为了“抱团取暖”。

该地区的移民家庭从1765年的8000户下降至1775年的5502户,人数减少了3800多人。

更糟糕的是,俄国现在是“专制制度”,毫无任何自由而言,许多纸上承诺给德意志人的“特权”,比如可以进行贸易等,都成了“空谈”,在当地办事处的俄国官员看来,这些新来的德意志人和当地的农民没啥区别。

事实上,这些渴望新生活的德意志人中,绝大多数都有一技在身,但是除了少部分人得到妥善安置后,其余的人都成了农民。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脱离苦海却又跳进另一个坑

那时候,伏尔加地区那时就是未开化状态,有当地的游牧民族、有强盗,德意志人移民的到来,成了这些人的打劫目标,他们潜入德意志移民的家中劫掠物资甚至是人,坐等俄国政府花钱“买人”。德意志移民不但要适应强制性的农业生产,还得时刻防“贼”。

这些打劫行为严重影响着伏尔加河畔地区的发展,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此地建有103个德意志移民聚居村落,其中东岸最大的移民点—马里恩塔尔遭遇过几次打劫,该村落几乎被摧毁。可以这么说,这种“破坏”至始至终存在于德意志人移民在俄国的定居点,是德意志人移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随着对气候条件的适应,德意志人移民克服了疾病和贫困,慢慢琢磨出自己的生存之道,比如伏尔加左岸的移民们开始种植烟草。1775年,伏尔加河畔才终于迎来自己的第一次丰收年,移民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也正是这一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省级改革,模板就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地方管理模式,而在10年后,这位德裔女皇出台《贵族御赐诏书》,就是为了限制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的权利。

可以说,在管理德意志人移民点的工作中,为俄国皇族效忠的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只是他们的辉煌时代自此开始走向没落,此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宣布拒绝波罗的海特权,而那些克服万难的德意志人移民正在伏尔加河畔创造出繁盛。

遥不可及的“自治国”复兴

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德国统一,帝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

而此时的俄国王朝正迈向它的末期,它似乎丧失了百年前向德国人学习的动力,转而去改革波罗的海,它在担心那些曾为俄国发展出谋划策的“德国人精英”,感觉被抛弃的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开始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故土”。

而在伏尔加河畔默默耕耘的德国移民们,却是迎来了他们的顶峰时期,很快席卷俄国的革命荡涤一切旧制度。

1918年10月19日,列宁签署了一项法令:伏尔加河畔地区的德国移民所在地域成为一个劳动公社。六年后,这个公社升级为“自治州”。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而一度风光无限的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他们和俄国统治者的关系仅是维系在“同盟好友”,必须不断得到法律(沙皇)的确定才能持续他们的特权,此刻他们更多选择的是“离开”。

只是随着苏德开战,在俄国所有德意志人的百年努力瞬间被抹掉。

强加上身的无妄之灾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伏尔加河畔的德意志人和德国“走的近”,双方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一度是苏联和德国沟通的桥梁。这种“互动”在这时成了“罪过”。

仅1941年9月这一个月,伏尔加河畔的德意志人被放逐将近45万人,曾让德意志人得意地“自治共和国”不复存在。

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德意志人也未能幸免,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成了他们的新的聚居地。

他们虽然还是苏联公民,但是人身自由被严格限制,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移居地。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面对如此的不公对待,很多在苏德意志人选择“出逃”,他们或是重回德国或是去美洲,不过仍有不少德意志人坚守,他们虽然20年后被证实“无罪”,但是他们更想要的是拿回被剥夺的“权力”:自治权。

希望渺茫的漫漫“复兴路”

由于苏联和西德关系的破冰,在苏德意志人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于1989年成立“苏联德意志人复兴协会”,相关的复兴草案也提上日程,只是形势变化太快,没多久苏联解体,此事从此搁置。

不过为争取“复兴”的声音一直没停止过,在俄德意志人直接指出当初的做法就是“不合法”。由于社会反响实在太大。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独立后的俄联邦出台一系列法令,恢复被镇压民族的名誉,同时还在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边疆区恢复及设立德意志民族区。

只是在俄的德意志人人想要的不是这些,他们想回到伏尔加河畔,那是他们祖先流过泪、撒过汗,甚至为之付出过生命的土地,那才是他们在俄国的“根”,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的真正纠正。

如今距离强制迁徙已经过去80年,这个问题却是看不到任何解决的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