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湿与痰湿区别特色。 1、首先:一般情况下痰湿也称痰饮;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湿:为水、饮、浊气等邪组成,临床具有潮湿、粘滞、重浊、趋下、固着,易伤阳气正气等特征。 湿病:分内外,内湿者多指脾湿。 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形成水湿痰浊的病理状态。 外湿:与内湿在生成上虽有分别,但二者在病变之中,又可互相影响。湿邪外袭,易伤脾成内湿;而脾虚不运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发病。 2、脾湿与痰湿区别主要有: 一)病理机制不同。 1).脾湿多指水谷纳藏运化功能失调。 2).痰湿多指水液津液代谢功能障碍。 二)病位病势不同。 1).脾湿--多指病位在脾,而病势在中焦功能失调。 2).痰湿--病毒状态与脾、肺肾、三焦功能关系密切。 三).症状表现不同。 1).脾湿为脾健运失调、脾阳不振,脾体受伤,运化升降失常,水湿饮内生。脾湿症状:表现多样化,脾不升清,清窍失养出现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若湿困郁中焦气机,可见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口苦粘腻,大便秘结,或粘稠不畅,或小便异常等症。 2)痰饮、或痰湿。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分“无形与有形之痰”。 湿者多无形,水液水湿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分: 因湿浊、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出现系列病证。 一般是饮湿病多见于胸腹四肢经络关系,及与脾胃关系密切; 而痰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筋膜骨节均有关系。 一类为有形之病证,如痰核、瘰疬、水肿等; 另一类为气机困阻的病证,如: 2.1).痰湿阻胸阳,导致胸痹、心悸、节律不齐、舌脉痰变化等。 2.2).困阻脾胃导致痞满、眩晕、纳差、身重、大便失调等。 2.3).水饮阻肺导致胸满、咳嗽痰疾、哮喘气急等。 2.4).困阻三焦津液输布障碍病理循环变化。 总之,痰湿饮证表现非常复杂。 辨痰湿饮证的要点:一要有上述临床见症; 二要结合舌脉,苔白滑或厚等要素; 三要“怪病多痰”特色反应。 痰湿饮证内生,发展虚而郁,寒而成形,易变化为肿瘤特色要素。 二、脾湿与痰湿调理特色 脾湿痰湿分清寒热、与致病途径。 脾湿者----行为上宜减负少餐, 药性上以温运、健运、渗湿、节律属性为主,并注重精微运化输布。 痰湿者----宜主运动生化,温煦气血,助各特色施法制宜,并注重气血代谢分泌。 本文为知识共享。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罗占光中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