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县山区老师的星期天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8-07

邮箱:3125136050@qq.com


梦萦东坪村(四)
作者 刘正军

那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去浇灌我人生旅途遇到的每一草,每一木。
——题记
1977年2月,我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县教育局一纸调令,我从赤水公社立新中学,调进了金堆公社东坪学校。

快乐的星期天

东坪学校的教师多数是当地人,星期天就回家了。剩下我们山外几位,在学校百无聊赖,只好自找乐趣。

我们的第一项乐趣是唱戏。那时我把板胡二胡都带到了学校,每逢周日,我们就自娱自乐,拉胡琴唱戏。尽管水平很差,但大家毫不顾忌,因为只是图个快乐,并不担心别人笑话。当时村“路线教育工作组”里的一名山外青年干部,也加入了我们的唱戏行列。每逢唱戏时,我们就忘了孤独,忘了烦恼,把学校的半导体扩音机开得震天响,使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我们的唱戏声。我们的第二项乐趣是游山玩水。星期天,我们常常结伴而行,到树林、山坡、水库、小河等处去游玩。我们曾走了很远很远的山路,游览过水泥坝体的任家滩麻家边水库,参观过修筑水库解放军的军营。

重游麻家边水库时留影(2002年8月)
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东坪往西穿过西坪,在草丛中走了一段曲折的山路后,登上了西南方向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当地人称“老牛山”。山涧有股流水潺潺而下,跌落到山根下的一个深潭里。深潭里墨绿色的潭水神秘莫测,幽深而阴冷,给这儿平添了不少诡谲。山坡上布满了茂密的松林,一人合抱不住的松树到处都有。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针叶,踏上去软绵绵的。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靠近山顶的地方,居然有一块镶嵌在山坡上的巨石,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它突兀在那里,显得颇为伟岸壮观。

攀上山顶以后,我们回首北望,鸟瞰西坪,只觉得众山渺莽,素云苍淡,风由涧底涌出,恰似一首无言的歌。蓦然间,我感到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西坪村,斯时竟然是如此秀丽,如此迷人!——窄窄的石径从村中蜿蜒而过,把村子划分成了两个部分。石径两边的农舍,或整整齐齐、方方正正,或参差不齐、前后交错。石径及周边空地上,不时有小小的人影儿在慢慢挪动,动着动着就瞧不见了。农舍上方,几股炊烟袅袅升起,径直奔向蓝天。那烟柱愈到上部,就愈薄,愈轻,愈淡,慢慢就消散了。远处,混合着绿色和褐色的山田,被细细的田埂分隔成大小各异的方块,像僧人的百衲衣。山坡上绿荫遮翠,薄雾蒙蒙,羊群似浮云般点缀其间……望着这如诗如画的西坪村,我不由想起了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第三项乐趣,是在小河里摸鱼捉蟹。学校东边不远,有条自北向南潺潺而下的小河。我们常常挽起裤脚,下到河边浅水中,在石头窝中摸螃蟹、抓小鱼。那里布满了滑溜溜的小石块,石隙间是湍急的水流。听当地人说,这儿常有娃娃鱼的叫声在夜里传出,也有人亲眼见过它的出没——据说样子是很难看的。后来,我们在一位当地教师的引领下,带着炸药和雷管到河边去碰运气。这位教师对娃娃鱼的习性非常熟悉,说娃娃鱼是有窝的——它的窝就在水流湍急的山溪底下。经他仔细辨认之后,我们就在一个疑似娃娃鱼窝的地方,安放了炸药和雷管。紧接着,随着一声轰然而起的爆炸声,那儿水花四溅,升起了近丈高的水柱。我们跑过去一看,发现水面泛起的杂物碎草间,果然漂浮着一条娃娃鱼——翻着肚皮躺在水面,显然是被震昏了。我们迅速地把它捞出,放入小桶。当晚,这条娃娃鱼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肴。它味道鲜美,香气四溢,特别是那黏黏的白色鱼汤,一口喝下去,顿觉一股香气瞬间便散发到全身去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娃娃鱼又叫人鱼、孩儿鱼、啼鱼、狗鱼、鳕鱼、脚鱼、腊狗等,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因其叫声类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它的正式名称叫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要是当年就知道这些,我们自然不敢去捕杀它了!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繁华褪尽是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