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高参88 2021-08-07

本篇目录:

************************************

441.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

明清                          云南省建水县

442.新安所古建筑群

明清                          云南省蒙自市

443.期纳古建筑群

明清                          云南省永胜县

444.天峰山古建筑群

明至民国                      云南省祥云县

445.弥渡五台大寺

明至民国                       云南省弥渡县

446.云南提督府旧址

清                            云南省大理市

447.叶枝土司衙署

清                            云南省维西县

448.洄澜桥阁

清                            云南省石屏县

449.江川文庙

清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

450.流浪河磨房群

清                             云南省凤庆县

***************************************

441.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建水玉皇阁位于云南建水县城东,桂林街中段。原为道教建筑,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而得名。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47年(永历丁亥年)被焚毁。公元1655年(永历甲午年)重建。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重修正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建筑坐西朝东,为二进三殿的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前殿(山门)、牌坊、中殿(凌宵殿)、后殿等建筑。后来,白马寺(又称观音寺)并入其间,玉皇阁遂成佛道两教寺观。建筑布局也随之扩大为三进四殿。总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牌坊、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牌坊、中殿(凌宵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玉皇阁的正殿,宽24米,深21米,高20米,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这个建筑的结构很霸气,庄重,大方,相当地漂亮。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玉皇阁的正殿(凌霄宝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玉皇阁的后殿(财神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后殿后面的崇文塔,原名叫“白塔”,当初也不属于玉皇阁,而是属于与玉皇阁后殿只有一墙之隔的白马寺(又叫观音寺)。白塔始建于元朝,明朝重修,因为建水自古文风盛行,改名叫“崇文塔”。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崇文塔为17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呈正方形,从塔基向上收拢,形制挺拔、俏丽而不失庄重。塔基为石头砌筑,有三层,从第四层起开始用砖砌筑。砖塔的四面都开有一个小佛龛,里面应该有佛像一尊,不过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最高的塔顶一层有风铃。塔基北面还镶嵌着一块碑,上面有飘洒的草书,是清代云南书法家阚祯兆书写的《宁边楼碑记》(宁边楼在原来的北门永祯门内,又叫靖边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后来,白马寺的院墙倒塌了,干脆并入玉皇阁,玉皇阁也由原来的“二进三殿”变成了“三进四殿”。从现在后院、崇文塔之间的距离来看,这两座寺庙相隔得真是太近了。这样的距离内就有一阁一寺,说明当年建水的文化是何其繁盛!边陲小镇有这等气魄,难怪号称“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呢。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原白马寺部分。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厢房--客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厢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03年12月,公布玉皇阁及崇文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2.新安所古建筑群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新安所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蒙自市。新安所镇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军屯文化古镇,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地位,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贲古县,设制于新安所一带,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新安所设立守御千户所,驻扎军人,屯田戍边之后,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建新安所古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所归蒙自县。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1000多年的军事活动,孕育了新安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现存明清历史街道5条,军事遗址3处和土寺庙9座,古民居120余座,古墓葬800多座,古石碑23通和古戏台、古商铺、古驿道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为弘扬滇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新安所镇修缮文昌阁,这里不仅是大家闲来听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承载着老一辈的文化,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新安所古建筑群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3.期纳古建筑群

“期纳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分布于清水、街西、文凤三个村委会,其中以清水最多。古建筑群分别由清水瑞光寺、黄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东岳庙、街西宝月寺、文凤果园何家大院9处文物建筑及附属物组成,总建筑面积4556.47㎡。其中,瑞光寺、宝月寺、黄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7处建筑为明代木结构古建筑,而东岳庙和果园何家大院则建于清朝时期。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瑞光寺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黄家宗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阮家大院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阮家宗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阮家宗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阮家佛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袁家宗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东岳庙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东岳庙藏经楼南侧面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东岳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道教建筑群,现存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为大殿、关帝庙、藏经楼、牌坊,建筑面积407.57㎡。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宝月寺:位于街西村委会宝月寺村小组,目前仅存正殿一栋单体建筑,该建筑现存建筑面积162.06㎡,建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该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属集体用房,八十年代中期土地下户后,由宋元基家购买,现属宋家私有财产。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何家大院是保存较好的一进两院的传统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落。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9年10月7日,期纳古建筑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4.天峰山古建筑群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天峰山玉皇阁老君殿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该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曾多次修建,包含玉皇阁、老君殿、灵宫殿、土主庙、观音殿、药王殿、功德坊、三天门等八个主要建筑及附属建筑,高大石墙环绕成院,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玉皇阁为三开间重檐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三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老君殿、灵官殿、药王殿、观音阁、土主庙均为三开间抬梁式青瓦顶木结构建筑。三天门、功德坊为石结构牌坊式建筑。该建筑群极具彝族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绘艺术构建在建筑上熠熠生辉,建筑砂石构件镶嵌大理石装饰,营造出神秘的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地方彝族艺术气息,构成了建筑本体的传统地方特色,为滇西彝族地区道教建筑的优秀代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天峰山有“南来道教第一山”之誉,为滇西著名的道教正一道胜地。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日,祥云、大姚、姚安、南华等县数万彝、汉等兄弟民族同胞蜂拥蚁附云集天都,参加盛大的“天峰山歌会”。洞经音乐诵经拜唱、彝族山歌小调对唱、过山号、芦笙与三弦伴奏打歌等活动传承四百多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2年1月7日,天峰山玉皇阁老君殿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天峰山古建筑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5.弥渡五台大寺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大理弥渡县苴力镇境内的五台大寺,位于海拔2325米的五台山,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随着寺观规模的不断扩大,五台大寺是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整体设计呈四方印形,三殿二阁,布局井然有序。前后三层,皆依山顺势,逐级增高。寺中央为玉皇阁,前左有老君殿,前右有孔子殿,寺内有五殿三阁之式,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五台大寺山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大雄宝殿南北两侧为观音阁和王母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左有老君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右有孔子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寺中央为大雄宝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玉皇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9年10月7日,弥渡五台大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6.云南提督府旧址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提督府旧址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南部西侧,西连博爱路、南连苍坪街、北至红龙井。明代为分巡迤西道署,清康熙二年(1663年)云南提督驻扎大理,建为云南提督衙门。云南提督全称云南提督总兵官,从一品,节制临沅、鹤丽、普洱、开化、昭通、腾越六镇总兵,直接统辖提标左中右三营,兼辖楚雄协,武定、大理城守等营,是云南最高武官。云南提督下设中、左、右三营,辖马战兵九百名、步战兵二千一百名、守兵九百名。云南提督的设置标志着清初云南绿营兵制基本形成。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提督府旧址南城墙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提督府旧址北城墙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提督府旧址四合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汉回地主和商人间因为兼并土地、争夺矿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占大理后,将云南提督府改为元帅府作为起义的指挥中心,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被清军镇压。起义失败后杜文秀元帅府恢复为云南提督衙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云南提督府旧址南花厅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清初至今,历经岁月沧桑的提督府内的建筑已有不少改变,但仍保持原有格局,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善的提督府历史建筑遗存。1986年大理市博物馆成立后,本着“保护为主,修缮为辅”的维修方针,先后修复、修缮了大门、紫禁门、大堂、议事厅及书房等建筑,建筑风格及格局基本保持原有的清代建筑风貌。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1993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10月杜文秀帅府改为云南提督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7.叶枝土司衙署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走进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就像走进民族文化大观园。这里是茶马古道要镇,这里是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发源地,这里是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之乡。让我们走进叶枝,走进叶枝土司衙署吧。叶枝土司衙署记载着茶马古道的兴衰。它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6公里的叶枝村,为历代纳西族世袭土司王氏官邸,自清乾隆年间始建,经历代王氏不断完善至清光绪年间形成现今规模。王氏土司府无疑反映了纳西土司贵族习俗与建筑风格,除少数房屋倒塌与重建外,其建筑规模布局还保存完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历史上,叶枝境内曾存在过一个显赫一时的家族——王氏家族,王氏属纳西族,其祖先为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纳西军事首领,受康普禾氏大管军节制,并与禾氏家族有婚姻关系。改土归流时,王氏封授土外委世职,后因禾氏无嗣,将世职传给禾氏外孙即王氏子王再锡,时为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后王氏土司第五代传人王天爵结纳县境的杨玉科,并率土练随杨玉科镇压杜文秀起义,多立战功,以军功封赏游击职衔,戴花翎,其子廷昭得授土都司衔,王氏因而声名大振,一跃而居全境土司之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历史上,叶枝土司衙署恢弘博大。该建筑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座东向西。南为三方一照壁一院和三间二层斜楼一幢。北为大门、碉楼、会客厅、公堂、厢房、各为三开间楼四合院,还有黑神殿、经堂、监狱、马厩、后花园等。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门窗格扇做工精巧。土司府四周筑有高高的围墙,四角建有碉楼。现围墙已毁,碉楼仅存北向两座。整个建筑总占地五十余亩,建筑面积约为33500多平方米,有大小近两百间房舍。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经“文革”的破坏和自然剥蚀,现北四合院,除两座碉楼、厢房、大门还保存尚属完整,其它建筑毁坏,倒塌严重,但仍然轮廓分明。四合院落为土司府会客、公堂及住房,为三开间楼房,抬梁式结构。通面阔12米,进深10.2米,四屋檐下均有走廊。东楼与南楼转角又建二间隐蔽楼房,并盖有楼顶花园,楼层铺有地砖,属土司头人住所,装饰华丽。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东楼有一6级青石台阶,台阶两侧各立一石狮,楼下梁头、柱头、格扇窗均有各种雕刻,工艺精细。楼前院内天井12米×12米砖铺院坝。碉楼面阔7米,进深5米,下层用石砌成,粉白石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檐角下有龙头雕饰。南三方一照壁一院,单间面阔12米,进深10米,有10×10米青砖铺天井,西为品字形照壁,整座土司府建筑具有纳西民居与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近年来,维西县加大了对叶枝土司衙署的保护力度,实施了维修保护工程,部分建筑物得到恢复。该土司衙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叶枝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今后将以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迎来中外的游客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叶枝土司衙署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8.洄澜桥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洄澜阁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东出水口处,离县城18公里,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洄澜阁建于桥上,工艺精巧,气势宏伟,既疏导洪水,又点缀湖山,阁内题有“洄澜滴翠,龙湖锁钥,梵宇长春”等匾额。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洄澜阁高20米,宽6米多,长18米,中间为八角亭,左右有两阔亭同时并立,两楼一底,阁顶以彩色琉璃瓦配上陶制的飞禽走兽镶嵌而成,每层的每个亭角均配以风铃一个,微风吹来,清脆悦耳的铃铛叮咚作响,令人仿佛置身深山古刹,不禁生发出幽幽古情,浮想联翩。整个楼阁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壮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清乾隆初年,知州管学宣在异龙湖出水口建洄澜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蒋振阅在洄澜桥上加建洄澜亭,成为石屏的一大名胜。“屏阳十二景”之一的“洄澜叠翠”说的就是此处的风光。清同治年间,洄澜亭倒塌,光绪二十一年知州成先沅重建洄澜亭,改称洄澜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9年10月7日,洄澜桥阁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9.江川文庙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江川文庙位于云南省江川县江城镇北的钟秀山南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今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亩,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砖木结构建筑群,中轴式对称,由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四祠组合而成,还有附属建筑崇圣宫、钟秀书院。现主体建筑尚存。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有其特殊的渊源,林则徐由广东赴新疆,途经云南时到过江川文庙,为其题词“钟秀书院”,从此,文庙成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灌输统治思想的基地。民国时期,文庙内也一直在办高小,培育了鲁子材、唐淮源、金汉鼎等爱国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亦在此创办小学,文庙一直得到有效保护,只是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钟秀书院”等价值较高的匾额和不少精美的雕刻被毁于一旦。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进棂星门,过照壁,上状元桥,见孔子塑像,戟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大成殿面阔五间,尖山式歇山屋顶,气势磅礴,屋檐、门窗构件多为镂空,精雕细刻。月台石围栏石狮、石龙抱柱、栏板石浮雕、御路石浮雕,雕琢细腻,生动别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大成殿前青砖铺就的四尺二高方形月台,围着月台的八对雄狮庄严肃穆。更独特的是月台中心的东西两侧各伫立着一尊七尺五高的石雕龙柱华表,而且龙为柱身立凤为端更是罕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崇圣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9年10月7日,江川文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0.流浪河磨房群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流浪河磨房群位于云南省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为清代古建筑。现有水磨房27间,其中可以使用的21间,水磨房遗址3间,碾子房遗址3间。榨油房2间,石桥9座,直径30cm以上的古核桃树90株。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水磨房依山傍水,以水为动力,以传统方式进行米面加工。建筑格局由水渠、磨房、畜圈、厕所等组成。房顶均为青石板铺盖,墙体由石头垒砌而成。水磨房四周分布着高大的核桃树林,树干粗壮,枝密叶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体。为研究临沧市的传统米、面加工以及榨油工艺、核桃种植历史和乡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村中房前屋后及流浪河两岸的古核桃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这里冬冷夏凉,四季如春,终年翠绿满山。古墨村人最是钟爱石磨,情人河畔,男女对歌,合力推磨,将爱情碾磨的细腻香甜。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古墨村主要盛产玉米和稻谷,从祖祖辈辈开始,都靠水磨房来磨面。饱满厚实的子粒顺着竹篾编制的篓筐缓缓淌进磨口,经磨盘的碾压,瞬间便成了一股雪白的面粉流出磨槽。过去,用磨房里的老葫芦瓢给主人盛两瓢面,就算是酬劳。现在,当地还保留沿用水磨人家自成的一套规矩:磨过的面流进口袋算面主人的,流到水磨外的就归水磨房主人所有。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古墨村古朴的田园之美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部以滇红茶为题材的电视剧把古墨村作为主要的拍摄外景地,前来寻幽探秘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在古墨村,无论老人小孩,十有八九都能吟诗作对,都能挥笔写对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他们不照搬现成,提笔略一沉思就能书写出满含希望和感悟的优美对联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教育着古墨人民尊老爱幼、知书达礼;宁静淡泊的乡村生活,生养出村民童叟无欺、淳朴善良的品性。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5)
2019年10月,流浪河磨房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