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淀区爸爸遇到“上东区”妈妈

 外滩TheBund 2021-08-07
抱着腾出时间工作的念头
我给娃报名了一场万元夏令营
结果却目睹了一场
“上东区家长”的自发“内卷”

我的海淀娃,最近阴差阳错参加了朝阳区夏令营。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误入北京“上东区”的感觉,颇受震撼。

我们开始报这个班,是抱着甩开娃腾出手工作的念头。

想不到的是,不少妈妈不但没有实现与娃的短暂分别获得自由身,相反卷入事无巨细的“监控”和“刷存在”中。

按照互联网黑话说,有令人啧啧惊叹的颗粒度。

这还只是 2021 的一个夏令营,如果按照这种节奏延续下去,就算国家政策强硬地给 K12 的孩子减负,家长却选择了背道而驰的自发“内卷”。

想起经典好莱坞电影《华尔街》的一句台词:Money never sleeps(金钱永不眠)。在这,就是 Mom never sleeps。

01

海淀家长遭遇“上东区妈妈”



“上东区”位于纽约曼哈顿区。这个词儿与妈妈、家庭教育扯上关系,起源是一本网红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书中提到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那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作者、耶鲁人类博士温尼斯蒂和家人搬到纽约的上东区,从而见证了赤裸裸的妈妈之间的“战争”。

书的内容本身猎奇、浅显,但却留给我一个印象:天下同此暖凉。家长焦虑起来,普天之下概莫如此。

回到我们给孩子报的夏令营。

本来作为传统的焦虑高地,海淀家长似乎应该淡定的。

毕竟在“重拳”政策出台之前,一到假期,学院路、海淀黄庄等地的热闹交通一半以上都是由送娃上课的家长贡献的,大大小小的培训学校报名火爆。

今天夏天,闺女赶上幼小衔接。照以往的套路,最不费脑子的就是送到离家近的幼小衔接班,甩娃同时也跟上节奏。

但是今年有些不同,类似广告消失殆尽,个别班的开张转入“地下”,全靠小区家长群的口口相传,熟人推荐。

加上我们有点于心不忍,心想这个夏天或许是家里海淀娃最后一次感受无拘无束的暑假,就放弃了幼小衔接班的念头,转头去看各种主题的夏令营。

无意在刷公众号的时候,看到北京朝阳区一家深耕垂直领域的营地教育结构,要办夏令营。

对我们一击即中的卖点就是可以安然甩娃。有校车接送,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到下午四点半,包午餐和下午茶,老师们把时间用户外运动、科学、手工、游戏等填得妥妥当当的。

看着公众号里那些一张张被调得小麦色的娃,瞬间虚荣心就上脑了,感觉是这么回事。

海淀家长自有一种竞争和鄙视链,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这么几个,就知道,晒娃的晋阶就是不但要学习好,还要有一两门拿得出手的素质技能包括运动。

好,报名。

早鸟价一万出头——当时还是五月,可见未雨绸缪输入海淀家长的血液里。

到了七月初要开营时,两个不可控的因素发生了。

首先我家闺女报的这一期本来是在四惠,就是那个接近通州界,可以上八通线的地点。这家机构有自己的营地,全年运营。

但可能因为报名太火热了,就临时挪到了亮马桥附近一家国际学校,虚荣心和一点点“德不配位”的小羞涩占据我的心头,搞深了。

第二个就是黄色潜水艇经典配色的校车压根儿不来海淀,我所居住的北4.9环。

一看老师发来的微信,特别职业化的 excel 表,海淀地址是“孤儿”。其他的我随便一瞅,倒抽了点凉气,多年前做记者的履历告诉我,这些小区地址藏龙卧虎,GDP 水平不低。

从地理位置来说,北京也没有“上东区”,有朝阳区、东城区。但是呢,大概多年居住在这个城市的都会有一个印象——哪一片的高收入会多,而且相对来说政治色彩没那么浓。

笼统说就是东三环,包括朝阳公园、三里屯、东直门、亮马桥、丽都等地。

这么的,狭路相逢,海淀家长要遭遇“上东区妈妈”了。

02

学校侧门前的豪车们



第一天怕迟到——典型的好学生心态。

跟着孩子妈,载着闺女奔赴“上东区”,车程 40 分钟起。

一路上忍不住交代一二,说夏令营跟幼儿园不一样,小朋友也不是熟悉的,如果要表达热情的友谊,要注意分寸啊。

也不管闺女是否理解,先把界限划拉清楚,是要讲武德的。

早上 8 点 10 分,没车位,打着双闪,想让孩子和妈妈快点跳下车去报到。

结果被保安批评了,这里不能停车,一看是学校正门。

对不住。

赶紧又往前溜了一段,到了侧门口,才意识到夏令营所有孩子必须从这个门进去。

怎么说呢。虽然是在这家国际学校参加夏令营,但也只能进侧门,正门是给正经在这儿上课的孩子用。规矩细分犹可见,肃然起敬。

关于这个没车位,是要说说。这里停车位非常少,但是一到接送时间点,自行车道就像折纸游戏一样,会自动吐出一半给各位家长的车停泊。

保安、家长、甚至路过的外卖骑士安之若素。

就像潮汐一样,涌动有时,精确到分针。

豪车不少,还有一些是家庭的专职司机。

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一辆保姆车上,司机把车窗和车门全部打开,像趴在地上,打开翅膀的硬甲昆虫。这样做是为了让这家的大人孩子待会上车时,不至于觉得太热。

车有车的潮汐,人也有。

接孩子的家长大概分为几类:老人、妈妈、爸爸还有阿姨。

还有混合双打的,老人加阿姨,或者妈妈加阿姨,这种情况一般就是二胎甚至三胎家庭。

03

低调奢华的时尚观



“上东区”的妈妈有一种不经意的时尚潮。

与三里屯大炮筒老法师镜头前的街拍女孩不一样,妈妈的身份让她们的穿着不能太精致。

所以,大体会选择一些奢侈品牌的小物件,除了帽子、拖鞋这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拖鞋或者凉鞋。突出的 logo 加上刚出门的松散劲,让这些妈妈很不慌张,一切尽在掌握中。

如果说在线下,这些穿着大 logo 便服的妈妈表现了只缺烦恼的葛大爷躺平气质。

那么到了线上,似乎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简言之开始卷了。

第一层的卷是头像。

不完全统计,很多妈妈的头像从随意走向了精致,基本都是小红书的名媛范儿,精致、华丽。哪怕是跟娃的合影,也力求传递出一种满格的幸福感。

比较有印象的有两位。

一位像是直接从时尚杂志的大片里走下来的。两边肩膀,一边高耸,一边低垂,凹着突显身材的造型,晚礼服,一看就是棚拍的。

而另一位呢,则是户外拍摄。在海边跳跃,穿的很古典,戴着檐很大的遮阳帽,就像刚从蒂凡尼的早餐里吃好了,心满意足地来休憩。

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这些妈妈是要全方面展示家庭实力,或许都要给自己的娃撑腰,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操作就让我啧啧惊叹了。

她们拿出了管理公司的甲方念头,一次又一次给营地 90 后的老师们下 brief。

04

给老师的brief



本来呢,海淀家长群也不消停,但画风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是复制粘贴感恩老师,或者积极表态,已经完成老师们布置的家校共育小作业。

这里呢,因为是短期的夏令营,营地服务客户的商业味道要浓一些。

这些妈妈的气场就起来了,强大,见微知著。

微信群活跃的时长,每天基本上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14个小时。

每个小时都不会被轮空。

一定会有妈妈发言,提需求,然后老师反馈,答疑解惑。

有些brief在我看来,不太好理解。

曾有一个妈妈直接在群里甩出一张照片,小孩腿上有几个蚊子包。

然后马上就问老师有没有给孩子喷防蚊液。

得到肯定回复后,就接着说,希望老师能够多喷一点,孩子皮肤对蚊子很敏感,一咬就起包——谁不是一咬就起包呢?

老师说:好的。

妈妈继续说,明天我会在孩子书包里带上防蚊液,请老师用它吧。

言下之意自然是嫌营地的不够好。

另一个妈妈问老师,中午为什么不给孩子安排午睡时间,刚才接孩子的时候都在车里睡着了。

老师马上答复,我们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自由选择要不要睡。可能小朋友比较多,想在一起玩,孩子拒绝了午睡。

妈妈继续,在幼儿园都养成午睡习惯,不睡下午很没精神。

可能觉得语气有点硬,补了一句,如果是孩子自己不想睡,那还是尊重 TA 吧。

我都感觉到群里有一点点尴尬的 down 机。

有一个妈妈大概突然有了正义感,反其道行之发言,直接艾特这个老师说:我们家孩子从来不睡午觉,请老师不要安排。

最后一个谢谢,触目惊心。

几乎可以脑补漫画版的乱箭,反正老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05

孩子的事,无小事



以上还是妈妈们接完孩子,看到真人状态之后的发言。孩子们在营地期间的微信群就更“卷”了。

这些老师训练有素,将一天的营地时间分成小格子,在里面填物料。

白天以小视频为主,妈妈们似乎端着放大镜看得格外仔细。

比如这一条发言:“我家孩子水壶的盖子不见了,请老师帮忙让孩子不要用手直接碰壶口喝水。”

我生怕下一句是,请老师喂孩子喝,还好没有。

当时的视频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小小的视频框里挤着至少七八个统一着装的孩子,都在动,也不知道妈妈怎么就眼尖注意到水壶的盖子的。

到了晚上,老师们就分发孩子的高清照片,如我在公众号看到的。

显然是经过一番精心的修图和调色。

色泽艳丽,但也不会太失真。

不能让孩子像影楼那样是扁平的白皙,特写和近景还要暴露一点肌肤的纹理,健康自然的肤色。动作捕捉也得讲究,尽显可爱。

总之,感觉专职摄影师得天天吃鸡腿。

就这样还有妈妈不满意。

开营之时,老师提到每天每个孩子至少有三张单人照片,不包括抓拍的活动场景照。

也许孩子太多,难免疏漏。

有个妈妈就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孩子,问老师怎么回事,是不是没有参加活动。

还有个妈妈也没看到,话术讲究,家里老人每天都盼望这一刻,很关心孩子过得怎么样。

即便在微信群里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紧张和尴尬,赶紧表态会问问专业摄影摄像,应该是漏掉了,不会没拍,“请家长私聊”。

总而言之,孩子的事无小事,任何细节在微信群的妈妈们看来都是“大事”,从发言频率来看,此起彼伏,“上东区妈妈”一直在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是被客户“教育”出来的。

从海淀区误入“上东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夏令营几乎是按照一个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转进行运营的。

有董事会的需求和质疑,是妈妈们。

有经营者的每日复盘和汇报,是老师们。

还有员工们默默无闻的复出,那就是微信群里看不到的校车司机、定制餐饮的厨师、来回奔跑捕捉瞬间的摄影师、摄像师。

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一个营地夏令营才可以呈现出收费不低、包装体面、报名火爆的状态。

特别是赶上今年的特殊情况,原本不少妈妈应该是要把孩子送出国参加夏令营的,现在只能就近内卷,方寸之地,更显甲方“专业”。

06

夏令营内卷背后的焦虑



再过段时间,让我这个海淀家长回忆起有关这个夏令营的画面,最有印象的一定是这一幕,它甚至激发起我一些文学性的思考:

有一天下午,老师们通知按照组别顺序来接孩子。请注意,这个顺序按照英文字母排列,每天轮播,是为“端水”。

热天午后,家长们三三两两站在空地等着叫号去接孩子。

一个戴着兔子造型口罩,穿着大牌拖鞋的妈妈从保姆车下来,步入空地等待。

她跟同小区的妈妈聊装修,然后就说到入学的事儿,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未雨绸缪,争取名额。几个妈妈深表认同,接下来就是说她们共同认识的谁谁谁,家里的孩子怎么上学的等等。

感觉孩子入学和教育的事成为这些妈妈在等待过程中的“社交货币”,你来我往,既凸显自己的存在,又将对方纳入“吾辈”的友善。

联想起微信群中震动不断的 brief,觉得有点魔幻。

线上线下,哪一个才是家庭教育的“战场”呢?

想起了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是一个被红皇后统治的童话世界,看似色彩斑斓、体面有序,实则缺乏活力,这里的人倍感紧张、焦虑。

比如白兔先生最焦虑的就是下午茶迟到了,一直喊着“我要迟到了!我要迟到了!”

经典童话映射到今天的家庭教育,竟然有不少地方是吻合的。

上东区的这番见闻让我感觉到家长们并不轻松。还不是报名、接送等琐事。最重要的是微信群里刷屏体现出的对于孩子言行细节的过度聚焦。倒像是魂穿孩子自己参加了夏令营,累人累心。

为什么呢?

说到底,还是内心的焦虑,在社会坐标中占据一席之地想必都不容易,希望自己巩固,也希望孩子能够延续,保持画风一致,逻辑自洽,渐渐地就与孩子自然地本能相违背。

户外运动当然会被蚊子咬、当然会被晒、甚至会磕伤……这是我们小时候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却不被允许,是失控。

孩子应该是高清照片里的开朗活泼可爱精致。

为此,家长们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努力卷,也带动这老师、孩子卷,共同维系一个“上东区”的童话。

说归说,回到海淀区,又是另一番“卷珠帘”,何解,只能靠心态的出戏了,这是另外篇章的故事,另一番景象了。

文/钱德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