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爱的教育》五月至七月——茶座笔记(2017.01.07)

 丁丁读书会 2021-08-07
题记:
为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化和活跃,精读《红楼梦》的同时,穿插其它经典。又鉴于读书茶座已开始8个月之久,年前剩下的几次由孩子们自己设计和主持。预告年后继续精读《红楼梦》的同时,加快速度,带孩子们走进历史。

(《红楼梦》音频已转入懒人听书,搜索名著故事即可收听)

爱之父母爱、师生情、同窗谊、观察心

本周轮到小徐主持,听丁丁说他操作电脑厉害得很,每次的小练笔也是小徐最积极,以为要做个PPT摆弄摆弄的,结果出乎意料。主持结束后大众点评毫不留情,听得我一愣一愣滴:你准备得太草率了(的确只有四个问题);应该多讲点,作为主持人倒像是个旁听的(其实我觉得自己讲多了,不过完全由他们现在好像时机不成熟有木有);你完全没有引导我们思考(这这是什么高度啊);你说话太快,但每句话字数太少,好多次都冷场啦(很具体,看来是认真听了的,恍惚小徐每抛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忘了自己还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

哈哈,打算今后不论精读《红楼梦》还是其他经典,都由孩子们轮流主持,让他们慢慢走上道来。听说又要读《红楼梦》,晴晴和奇奇表示很期待,她们觉得读《红楼梦》更有意思。

大家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问环节,有小朋友问为什么马尔科的父亲不去寻找妻子,而由13岁的马尔科只身一人从意大利历经万险到阿根廷寻找母亲呢?这个问题其实书中是有答案的。不过孩子们觉得马尔科千里寻母风险太大了。

是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而且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人生不会重来,过了今天,不会再有2017年1月7日一样,而每个选择的前面都有风险,就像小王子选择被蛇咬要回去找他的玫瑰,究竟能不能找到他的玫瑰完全无法确定,那么我们只能选择了就去做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这也许正是家长们乐于指导孩子,为孩子规划未来的理由吧!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们阅历丰富,对风险的分析无疑更全面,那些凡事由孩子说了算的做法表面上尊重孩子,实际上不免有些花俏。你说要不要二胎,大孩能做决定吗?要不要买房,买在哪里,孩子们能代替家庭做决定吗?在这些大事面前,还是让孩子们当一个真正的孩子吧!当然,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做出选择,关系到独特的家庭文化,在此不必多言。

由这个问题衍生出了对马尔科母亲个性的讨论,孩子们觉得马尔科的母亲过于自暴自弃,因为既然她很想看到他的家人,又很担心小儿子马尔科今后没有妈妈了,那她为什么不肯接受手术治疗呢?

我觉得也是,虽然手术有风险,但不做手术只有死路一条,做了手术至少还有一线希望。这同样是基于理智的判断问题。


有孩子们提到为什么马尔科的母亲见到马尔科就精神倍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他们谈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当没有妈妈在家时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孩子们立即议论开了,几乎都有父母不在家会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之快乐的经历,有的因为爸爸妈妈对他们学习过于严格,有的因为监督他们不许吃零食等等,总而言之,对他们管束太多!与此同时,孩子们还爆料家里爸爸妈妈谁干家务活,甚至具体到以前只有一个人玩手机,现在是两个人一起玩手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以前是沙发上的土豆,现在是低头族,麦克卢汉笃定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如果手机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那么人的其它器官什么时候也延伸直至平衡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传播学探讨的问题。

我不能让孩子们假设自己失去母亲的情况,只是提醒他们身边有失去父母的同伴, 他的内心之痛是孩子们无法体会的。孩子们都心知肚明。对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的悲戚,孩子们不曾经历,自然无从深切理解,但愿他们通过阅读,感知人间悲欢离合,对人一份悲悯,于己更多坦荡。

期间晴晴兴头上说起一次和爸爸焦急等待晚归的妈妈的情景,俨然一副感人画面。
相信孩子很爱我们吧!

在提出问题环节,瓜瓜说那时候的意大利怎么那么崇拜英雄呢?有一个小孩抢答说那时候意大利需要英雄。这个小孩看了我的茶座笔记,跟我据理力争,说我太丑化他了其实他在茶座上真正的小丑面目根本未搬到这里广而宣之。他还警告我说李老师也会看的,叫我记录的时候要有选择性,或者记录一篇真实的,一篇虚假的!

我确实有点汗颜,要他们结合书中的师生之情,谈谈自己与老师的情感,说他们完全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也是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嘛!孩子们再次沸腾,个个扯着喉咙说我不了解。有孩子还声情并茂地描述老师某个时刻的形象,完了说,现在的老师根本不像书中的老师,生了病还去看你,除非你住院还有可能。一句话说得我忍俊不禁。

问他们怕老师的理由,都说如果不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小学有六年啊,日子会很不好过的。我说哪里会,老师是很了解小孩的,就算当时有不好的印象,也不会记恨于你们。他们说会被罚抄课文,会被开除。

发泄完了孩子们又说他们是幸运的,其它班的老师可就不了,某某班就被开除了三个!

是的,孩子们要不是因为与李老师相处的幸福感,后面谈到书中恩里科与伙伴们分别,问及他们面临毕业的心情就不会异口同声说要永远留在小学阶段,不上初中!

除了师生之情,不舍得离开的还有纯洁无暇真挚至上的同窗友情。不过孩子们说反正有“交流灌水”微信群,能找到大家,不必像书中的小孩那样伤心。我再次哑然失笑,科技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情感。

问他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老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有的说绝不当老师,有的说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学生。但愿吧,到那个时候,情况肯定有所不同的。

回到崇拜英雄的话题,我给孩子们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但书中的故事,也说明人的需求层次并非从生存需要到安全需要到爱的需要界线分明,小泥瓦匠、还有科雷蒂的父亲等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但他们都视知识为珍宝,劳累一天还去上夜校。有位父亲竟因为孩子得了奖章而改掉了酗酒的恶习,知识在他们看来是无比高贵的!或许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元素之一吧!

至于值得借鉴的写作部分,挑了“郊外”和“三十二度酷暑”两篇,内容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甚至与孩子们生活相仿,为什么作者可以描述得让人身临其境呢?无非是仔仔细细的观察。但要做到仔细观察,势必用心,要做到用心,势必不可焦躁。人在焦躁时是无心发现、观察和欣赏身边之美的。

以丁丁被批评的作文为例,他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无结尾的啊!哈哈,虽然不局限如何结尾,但总不能随便选个地儿就打止啊!人家没有结尾是与前面的铺排紧密相关的,光盯着别人家的后部无疑以管窥豹,顺着思维一路下去也要记得回头看看,谨记初心,方能不迷失哦!

因学妹们本周读《古兰经》,崔老例行召集大家到清真餐厅一聚,连我们这些已毕业的油条也被邀请,实感荣耀。所以这篇笔记就这样了,不小心又熬了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