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精读《朝花夕拾》,很烧脑,却体验了如何钻研和自学【读书课堂】

 丁丁读书会 2021-08-07

几点收获

1.听课做笔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快速记录重要的信息,以备课后复盘(这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2.如何钻研、自学;

3.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解读文本,而避免人云亦云,亦即批判性和独立思考;

4.在以上基础上,文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启发;

5.感悟散文文字深意,提升文笔表达水平。

相关链接:小升初课堂:好尴尬,藤野先生根本不记得鲁迅长什么样【读书课堂】


阿长说:——“哥儿,你要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鲁迅没有写阿长怎么买回“山海经”,这一留白让我们无限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曲折。

不是空想,有文本为证:阿长说的是“三哼经”,不是“山海经”。

卖书人要弄懂阿长的意思,大概要费点劲。

可以想见阿长要向卖书人描述从鲁迅口中得知的关于“山海经”的内容,包括用双乳当眼睛的怪物等等。

不但有留白,文本早就造了势。鲁迅说书店离家远,自己有压岁钱也没办法。

连问“山海经”里面的问题都没人回答,遑论要买这书了。

可以推想,鲁迅30多年后回忆此情此景,大概也体会到了长妈妈买书的不易(据记载,当时绍兴有两家书店,只有墨润堂书店卖《山海经》)。

大概阿长是“无知者无畏”,她要知道这书游离于四书五经之外,照猜想不会去买,也不敢去买。

没想到正是阿长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在鲁迅成长的道路上播下另一颗种子。

人说,鲁迅的文章“篇篇见鬼神,处处是鬼影”,

《朝花夕拾》仅十篇文章,“五猖会”“无常”“二十四孝图”便满是对鬼神和阴间的向往。

《故事新编》就更不用说了,“三哼经”的痕迹明显却又不违和。

鲁迅可能不是故意“留白”,而是作为孩提的鲁迅,拿到三哼经最关心的当然是里面的内容了,哪里还会问这书的来龙去脉呢?

不过,通过分析经典,学习经典的表达,也算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淘得了真金。

作为生在刀笔吏故乡,长在刀笔吏故乡的鲁迅,死前“一个也不宽恕”,却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末表达了对阿长无限的追忆和自责。

他说,“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开篇说,只有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显然,这时候不是憎恶,而是对憎恶的忏悔和自责。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强烈谴责文言文,谴责文言文毒害儿童,“救救孩子”的呼声大概也是因此而发的,认为没有图画书读的孩子可怜至极。

可是鲁迅自己有没有想过,他小时候读了多少正统的书?句读、理解、背诵四书五经不说,《太平御览》……还有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巨著。如果没有正统书做底蕴和铺垫,只读“三哼经”,甚至更不堪的《玉历宝钞》,恐怕很难成就“鲁迅”。

同理,没有“三哼经”,《花镜》,没有上课时偷偷地用荆川纸画画,没有这些“歪门邪道”的书和事儿,恐怕也成就不了鲁迅的犀利和毒辣。

据查,鲁迅7~12岁读了三个私塾,老师中一个玩弄花草,一个鸦片鬼,一个精神病(有一种说法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非常博学,但从把“玉如意”读成“铁如意”来看,极有可能信口开河瞎对付,所以鲁迅有机会开小差。只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画儿”从此相伴鲁迅的一生)。

但祖父是进士,不可能不重视鲁迅的读书,而且课本都是自己选,放弃全国通用教材“三百千”,开蒙便读《鉴略》(朗朗上口的历史读本),然后才读四书五经。

可见周福清对自己的家风非常自信,大概类似于现在的不跟主流刷题,给了鲁迅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

《朝花夕拾》没有深挖精读,只能看些热闹。

谨此,余不一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