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理科思维读《森林报》【读书课堂】

 丁丁读书会 2021-08-07

读书小笔记

2020/09/22

很久没记录读书课堂了,打算把有趣的瞬间一一整理下来。

讲真,我中学超爱数理化,提起高中刷题,那顺藤摸瓜一步步推理得来的成就感,至今仍让我兴奋和陶醉。现在和文字打交道,依然强迫性地在文字中寻找逻辑,尤其看孩子们的作文,如果没有内在逻辑,华丽的词藻总让我想起“巧言令色”。其实语文也是非常需要逻辑的。

冬天的森林是什么样子呢?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真的吗?

《森林报》里的冬天就有一本神秘而精彩的书!

一起来看看:

比喻、拟人的修辞孩子们已经烂熟于心了,我们将“冬天的书”“各有各的读法”“谁用什么写字”“正体字和花体字”几篇用一张表格合并精读:

要将观念书面表达出来,还是有一个过程的。

小朋友们在书上寻找答案,有的大致地方是找到了,但概括得不够准确,比如“书的作者”,小朋友们关注到有情节的段落中写着灰鼠啊,狼啊等等,以为自己发现了秘密,非常兴奋地分享。

不能说他们的答案不对,只能说不完整。

所以得引导他们:切记在文中找证据。

我们读书的宗旨也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思考。

证据怎么找?

第一次出现“书”和“字”的在哪里,就在哪里找。

“要是谁在上面走过,就会写上这样一行:'某某到过此地’。”

“早晨你来看看,会发现洁白的书页上,印满了各式各样神秘的符号,条条、点点、逗点。这说明夜间有各式各样的林中居民来过这里,他们在这里走来走去,跳跳蹦蹦,干了些事情。”

上述文段这样结合起来看,很明显,是“各式各样的林中居民”写字,也就是“书的作者”

后面的灰鼠只不过是具体的例子罢了。

但如果要写“灰鼠”也是可以的,那么得这样表达:灰鼠等在林中生活的各类动物或灰鼠等动物。

有趣的是,在填写“书里的字”的本体时,晨曦小朋友说是气味,她的理由:狗用鼻子嗅到了狼的气味(在书上指出原文给我看)。

这当然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

但已经见惯不怪了,小朋友们经常语出惊人,有时候让我重新思考,有时候能激发我当堂改变读书方式……

“没错,狗确实用鼻子嗅到了狼的气味。那气味从哪来呢?”

“因为狼经过这里呀?”小朋友们脱口而出。

“狼经过……嗯……狼都经过了,为什么还有气味呢?”我问。

“狼的脚印虽然被雪掩盖,但气味还是透过雪钻出来了。”晨曦以为我要问的是脚印被雪掩盖为什么还有气味,因为表格里有“橡皮擦”,橡皮擦擦过脚印就没了。而我要问的却是为什么会有气味。

但晨曦的回答已经包含了我要的答案:

既然脚印被雪掩盖了还有气味,没有被掩盖的脚印更有气味了。

“也就是说,有气味是因为有什么呢?”我问。

“脚印!”

实际上,这时候我已经意识到牵涉另一个问题:警犬能嗅出罪犯的踪迹,没有痕迹没有脚印,确实靠气味。

不过,我跟孩子们说,这道题我们还是要先在文本中找证据。

“可是动物会用鼻子读。比方说狗吧,狗用鼻子闻闻冬书上的字,就会读到'这里有狼来过’,或者'刚才一只兔子打这儿跑过’这样一行字。”

由于文本中说是读“书上的字”呀,当然是痕迹了。

但晨曦说的的确没错,狗最最直接的是读出“气味”,而气味可以从脚印来,也可以是留在空气中的。

所以我最后说,关于“书里的字”究竟指什么,如果是考试,各类动物走过后留下的痕迹必须要有,要多写一点,加上“气味”,严谨地说,也不能算错。

甚至还可以大胆地断言:《森林报》的作者仅仅关注雪地上动物走过的痕迹,没有考虑到其它情况下通过气味寻踪找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或许语文真的只能有参考答案。

前几天还了解到,经常在《意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文章又经常被拿去做中学阅读材料的林夕,自己的女儿向自己发飙了:妈妈,你写的文章,阅读题我总是做不对!

(⊙o⊙)…这让语文考试情何以堪呢!

点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