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阿蒲2017 2021-08-07

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欢迎加入,一起深度阅读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1889年-1951年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叫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举世公认为不世天才。奇怪的是与之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几个能真正了解他,当今世界了解他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他、阅读他,与他的哲学理论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被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所吸引。怎么样的一个人,才能活出这样的人生?

①一个天才家庭里的笨小孩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维也纳最富裕的家庭,家里有8个小孩,他是最小的一个。他的家里是当地音乐精英汇聚的殿堂,到处弥漫着人道和文化的空气,哥哥姐姐在文学艺术里浸润成长,每个都有着独特的天赋才能。最小的哥哥一战时失去右手,成为独臂钢琴家。唯有他4岁才开口说话,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差。他从小自卑于“天才包围着自己,自己没有天才”,尤其是3个哥哥的自杀,令他始终坚信“无法以天才的价值而生,应该放弃苟活的日子而死”。天才,还是死亡,对他来说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抉择的一个问题。他始终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并且为自己没有勇气自杀而感到羞耻。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②一个自小被问题纠缠的孩子

维特根斯坦8、9岁的时候,就不停的反复问自己“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种对于现实哲学命题的思考,始终伴随和折磨其一生,不断驱使他刨根问底从本源处找寻答案。长大后,他把人生问题的困扰深藏起来,为了讨好父亲去学习了技术,一直处于压抑本性的状态,觉得自己对工程“既无感觉也无天分”。直到阅读了罗素的《数学原则》,他才释放出对根本问题的极大兴趣。犹豫中他找到了罗素,希望能够帮助他确认哲学的才能,找到为之献身的事业。罗素看了他写的一些东西,立刻就意识到他是哲学的天才,也是自己将来的接班人。

③一个迅速超越导师的学生

23岁时,维特根斯坦成为三一学院学员,罗素是他的导师。当时,罗素介绍著名逻辑学家约翰逊指导他,可他却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他没什么可教给我的”,而约翰逊的感觉是“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作者神评论:他们两人的话的差别是“约翰逊是在挖苦,而维特根斯坦则完全是认真的”。仅仅过了一个学期,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师生角色就开始转变了。罗素的信件里写道:“当他俩讨论问题有分歧时,他总觉得维特根斯坦一定是对的”。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指出罗素著作《数学原理》的错误,走上开创自己逻辑哲学的道路,在逻辑学领域里他已超越了导师,令人震惊的是那时他只是一个24岁的本科生。后来,哲学家摩尔为了帮助他受聘剑桥,一同与罗素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官,维特根斯坦答辩中滔滔不绝讲完自己的理论后,走过去拍了拍主考官的肩膀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摩尔在给校委的报告里写道:他的论文是一项天才工作……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④一个追求绝对完美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维特根斯坦的信念是:要么做出完美的东西,要么什么也不做。这种极端完美主义情节,与他要么以天才而生、要么即刻死去的心理是一致的。他的一生都在被死亡驱动着,才思泉涌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他总认为自己即将死去,因而以彻底地专注投入逻辑创作,且一遍一遍地做着向别人解释的工作,解释自己证明了的东西让他几尽疯狂,可别人依旧无法理解,这也是《逻辑哲学论》为什么一直无法出版的原因。直到罗素勉强写了一篇引言,出版商才冒着风险出版了书,也许他们仅想出版的是这篇引言,可悲的是罗素终究也搞不清楚书里到底说的什么。当思考陷入困境,不能解决“全部逻辑的根本问题”时,他又觉得自己无权活着,至少没有了活下去的欲望。他的第二本书《哲学原理》一直未问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始终存在于被推翻和重构的运动过程中。

除了作哲学之外,10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他还自己设计房子,给他的姐姐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逻辑房子”,其认真程度竟然把工程师逼到崩溃地哭了,一个暖气设备一年时间才交付,原因是奥地利没人能造出他想的那种东西。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⑤一个主动奔赴前线直面死亡的人

维特根斯坦的一次蜕变,可以说源自战争。1914年,他在因疝气免服兵役的情况下,自愿加入奥地利军队,其初心是“做一点跟纯粹的智力工作不同的事”,将战争作为磨刀石“转变为一个不同的人”。在一战战场上,起初他几乎没经历战斗,令其无法忍受的是那些粗鲁的战友,与人友好相处一直对他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幸好一个夜里在船上操控探照灯的工作,把他解脱出来。此时,《圣经》和托尔斯泰的《福音书摘要》成为心灵慰藉,他领悟到了“心不动、天地不动”的境界,他的逻辑理论与宗教神秘主义就此结合起来。后来,他多次申请去战斗一线,如愿以偿在前线直面死亡。他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我不时会害怕,那是对生命的错误看法的过错”

“只有死亡给予生活意义”

“昨天有人向我射击,我吓坏了!我害怕死亡,现在我想活命的欲望是如此之强。当你享受生命时,这正是'罪’之所是,这正是不理智的生活,一种错误的人生观。”

在战争中,因为表现勇敢,他被从列兵提拔为准下士、下士,少尉军官。战败后,他成为一名战俘。有意思的是,他的家族暗中活动,以身体状况不适宜长期监禁为名企图把他救出来,可他却坚称自己完全健康。在战争中,他实现了人生蜕变,当然最大的成就还有战争间隙完成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⑥一个“金钱自杀”后到乡村教书的人

维特根斯坦出身豪门,年轻时也是一掷千金,他的家具都是自己设计后专门定制的。战后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成为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紧接着就把它一分不剩地分给了家人和救济一些艺术家,连律师都震惊不已,原想为他稍微留一些,可维特根斯坦让他知道了什么叫一分不剩,就这样他完成了“金钱自杀”。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钱捐给穷人时,他认为金钱会污染心性,而他的家人早已适应了金钱。后来,他一心研究逻辑,生活十分贫困,过着清教徒一般的日子,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连回剑桥的车票都买不起,还是罗素把他在学校的家具买下来,才给寄去一些钱。家人想要帮助他时,都被严正地拒绝了,就连在他生病时送去的饭菜,也被退了回来,他不花家人哪怕一个铜板。

雪上加霜的是,正是这个时期,他自认为彻底解决了哲学问题的《逻辑哲学论》居然无人愿意出版。后来,他抛开这一切,怀揣理想主义的热情,投身“学校改革运动”,到了一个艰苦偏远的山村里当小学教师。维特根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力激发孩子们的原始兴趣,但其严厉而苛刻的态度,尤其是对学生过激的扇耳光、拽头发的体罚,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这种不满并非家长反对体罚,而是因为女孩子不会代数要被扇耳光,这实在难以理解。加之村民们对其贵族气和怪异行为,有时觉得好玩,有时又会受到惊吓。他也因过度体罚学生上了法庭,虽然无罪,却也为这段历程划上了句号。如果说贡献的话,他编了一本小学用的拼写词典《民校学生词典》,被推广和印刷。

⑦一个重回剑桥的哲学王者

天才的步伐太快,一段时间后众生才能望见他模糊的身影。几年后,《逻辑哲学论》在剑桥和哲学界持续发酵,一些思想敏锐的人开始逐渐认清它的价值和地位。此时,维特根斯坦成为了王者一般的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接他回剑桥时的感受是“唔,上帝到了。”哲学家石里克拜见他时,带着可怕的敬畏和朝圣的心情。天才的背影是模糊的,想要清晰地看清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对罗素说:“我害怕,无论对他们说什么,都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在他们心里引起不相干的烦恼。”估计这就是当时的情景,一个天才的后面,跟着一堆迷迷糊糊的崇拜者。他的一些学生和追随者,有的受他影响很大,而他的指导是“离开剑桥,离开学术界,去从事一些医疗职业”,原因是学术界的大气太稀薄,而他制造自己的氧气。

⑧一个自我净化趋于绝对真实的人

维特根斯坦在青少年度过一段“虚伪”的生活后,自从走进哲学的殿堂,他一直主动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努力成为一个纯粹而真实的人。小时候,“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的问题困扰着他,后来他明白“真实于自己是不容违背的责任”。作者认为,决心不隐藏“自己之所是”成了维特根斯坦人生态度的核心。1936年,他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忏悔运动”,为自己的不诚实向那些当事人悔过,这是一次彻底打破骄傲、回归真实自我的实践行动。为此,他奔赴各地,面对面地向当事人诉说自己的罪过。一些忏悔的内容,有的当事人至死也没有泄露。一些人回忆说,大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一个熟人告诉他美国朋友的死讯时,他装出刚听到消息的悲伤样子,实际上已经知道了。还有,人们以为他是处男,其实他年轻时与一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公开地看,有一宗“罪”算是比较严重,也一直深深困扰着他。就是当教师时,他体罚一名女学生,有时会把头发拽掉,耳朵也会出血。家长发出控告时,法庭上他隐瞒了事实真相。在向这一家人道歉时,他遭到了轻蔑的对待。他的忏悔,“不是用惩罚伤害他的骄傲,而是拆毁他的骄傲——就像是移开一块挡在诚实和得体的思考之路上的路障。”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⑨一个因爱而平复的忧郁同性恋

维特根斯坦直至死亡那一刻,内心始终难以长久平静,他的身体内犹如潜藏着两股暴烈的能量不停的征战冲突,是选择生存还是死亡?是学习技术还是哲学?是面对谎言还是真实?是设法融入还是孤独?是可以证明还是无法言说?在冲突中,他一会儿才思泉涌,仿佛神助般写出这个世界的真相,一会儿又悲观厌世,仿佛被抽干了水分的鱼儿一样干瘪无助。幸运的是,一生中总有一些他爱的人或者爱他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与之相伴。爱,让他平复心情,专注思考,专心创作,这时他就像沙滩边捡到贝壳的孩子一样欢欣雀跃。罗素曾这样描述“他对哲学具有比我更多的激情;他的是雪崩,相形之下的我似乎只是雪球”。他的爱恋,有男人,也有女人,精神多于肉体。也许他曾为同性恋而烦扰,可在自传中实在看不出来,有些人像朋友一样相伴,有些就那么自然地在一起彼此温暖。

⑩一个开创两个对立流派哲学的天才

维特根斯坦一生的成就,浓缩于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虽然从自传中,我实在搞不清这两本论著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仅知道的是,他开创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流派。《逻辑哲学论》写出来后,他觉得一切哲学问题能说出来的都说了,说不出来的没法说。这有点言语道断,不可说的味道。《哲学研究》是他的学生在其死后出版的,应该讲的是语言的多面性和不可靠性。这有点行动反映哲学的味道,佛主拈花、迦叶微笑的感觉。具体以百度介绍为准:

《逻辑哲学论》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哲学研究》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从容面对死亡,逝前留下一句话“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20世纪不世天才的传奇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