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体摄影 ▏ 南阳烙画的传奇故事

 摄影说事 2021-08-07
(之15)

南阳烙画的传奇故事
访南阳烙画厂和传承人李哲曹艳红

马秀华 摄影/撰文

 前 奏 

2021年524日,国务院发了一个国发〔20218号文件,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国325个,南阳入列2个:卧龙区申报的“南阳烙画”、内乡县申报的“廿四节气民俗打春牛”。

难啊,难于上青天!从2006年开始国家搞了5批,入列了1557个项目,南阳13个,也就已经不错了。

为此,我走进了今年入列国家级非遗的国内现存唯一的城镇集体所有企业南阳市烙画厂。

  从烙花到烙画 

原来不知道,我还以为现在的南阳烙画都是家庭作坊呢。走进南阳烙画厂方才知道,这个厂在职烙画艺人50个,从这里退休仍然从事烙画的还有50多人。车间内一人一桌、互不干扰,静静地进行着各自的创作。

南阳烙画厂二楼创作室

艺人们在静心烙画

他们现在用的全是电烙铁

南阳烙画厂二楼创作室

工艺师卢合语在创作

 李哲和卢合语在观看学生作品

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在筷头上烙画,牙黄色的冬青木筷,工人手捏筷子的圆头灵巧地转动着,一根细小的烙铁头在方头面上迅速地滑动。不需要打稿,不需要描线,一次烙成。凝望小小筷头,金陵十二钗飘着裙带,似向您款款走来;那枝头的小鸟说不定还会啄您的小手呢!

在筷子上烙画

在筷子上烙画

在筷子上烙画

 作为花鸟  右为侍女

一位烙佛像的姑娘,没几岁,我怀疑她就没有见过佛,怎么徒手烙出来,就那么庄严、那么慈悲,那么的让我心灵震撼!

烙画佛像的女孩儿

这边几个姑娘围拢在一起,原来是该厂的李哲厂长在给他们说画呢。李哲是南阳烙画省级的代表性传承人,没去之前就听介绍说取得过好多好多的荣誉和成果。一见面才知道,他还是个70后呢!

李哲带徒

李哲不知道听谁说,我会照相,就赶紧照呼了几个人,说都是厂内技术骨干,有的是市级传承人,让我给大家来个合影照,于是就把他们刚刚集体创作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六米巨幅烙画抬过来做前景,留下了个纪念。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巨幅烙画

(木板 6米

左起

孙红晓  崔 爽  杨骏飞  马静徽

李 哲  卢合语  王白伟  华成利

走进一楼大展台,简直眼花缭乱,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好的烙画作品,李哲介绍,有一幅曾送往北京人民大会堂。这里我拍下几幅,正好与大家分享。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木板  2.4米)

祝寿图

(宣纸4尺)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丝绢  1.8米)

花好月圆

(丝绢  2尺)

说起烙画啊,都不陌生,南阳三宝么。

南阳烙画,缘起何朝何代,无考。但有资料记载的是1877年南阳人赵星三所创。最初的烙画就是在筷子头上、床掸子把儿上烙个小花儿,那是真的叫烙花。上世纪二十年代,南阳烙画产品远销京、津、汴、洛等地,1929年出版发行的《河南新志》将其列为中州特产,此时南阳城内作坊已达10余家。南阳烙画筷子在1959年即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筷”;1984年以来,产品画幅由几毫米到十几米。介质由木材到丝绢、葫芦、宣纸。内容由花鸟到人物、山水、风光。现烙画产品有18个系列,136个品种,上千个花色。今天的南阳烙画,山水画大气磅礴,花鸟画灵动活现,人物画逼真传神,色泽沉稳,古色古香,厚重典雅,且朴实洗练、简约明快、内容健康,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其产品多次获国家级银牌奖、银质奖。南阳烙画随即成为南阳对外交流馈赠中,最具地方特色之最佳礼品。

多年来,南阳烙画厂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广泛传播南阳烙画知识。他们在南阳师院举办烙画培训班,图为该厂组织的评审组在对师院学生的烙画作品进行评鉴和打分。

   关于她的传奇 

曹艳红在精心烙画

说到烙画,南阳还有一位传奇的女子——曹艳红。她出生于1965年,生活在现今的宛城区。201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曹艳红是一位资深美女,打小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有人说人的命是在前世就决定了的,不由你不信,曹艳红从10岁那年喜欢上了烙画,至今无悔!

曹艳红烙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

我采访她那天,她正在最后修饰她的一个葫芦烙画,当问到她师傅究竟是谁的时候,她不经意地用烙铁指了一下身边的爱人。

这么一指,一段尘封三四十年的、青春萌动期的美好记忆自然又泛了上来——

(涉嫌隐私,以下是征求了主人公同意之后才发表的,请勿转发)

曹艳红和徒弟在一起

话说当年。

曹艳红投师学艺,投的谁?十一二岁的姑娘啊,一开始,她跟着一位叫三伯的师傅丁春元学着画画儿、烙筷子。当时啊,社办厂请有一位高手,会画、会烙,会在大件上烙画,曹艳红便暗暗地背着人学那么一点点儿。转眼间曹艳红已到十七八的妙龄,厂长看她长得水灵、学得机灵、画有灵气,就把当时请过来的这位年轻师傅介绍给她。这一线啊牵个正中,虽然她比他小了整整10岁,但作为一个期望在艺术上攀爬一生的她,原来早就偷着在佛菩萨前许过了美愿……

丈夫高玉文在给曹艳红说画

他叫高玉文,现在的高庙乡人。可能是特定的历史原因,学历不高,但奋发上进。1984年自学考进河大艺术系工艺美术班,带资进修。也算是为了共同的理想,两人办完结婚手续,曹艳红亦辞职随夫开封,搞起了当代的勤工俭学(一边烙家具、一边学习。丈夫课堂学,到家教妻子,方便时丈夫携妻进校旁听。在回顾这段罗曼提克过程中,56岁的曹老师,红红的脸颊上透出来的是满满的幸福。

使曹艳红感到更幸福的,她的进步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丈夫,至今夫妻俩合作的特别好,共同研究、设计、创作。然而,在申报河南省省级传承人时,丈夫义无反顾地把妻子先推一把,而自己还是个市级传承人。说到这里,曹艳红幸福的泪花早已挂在了绯红的脸上。

曹艳红和丈夫高玉文在一起

特别地甜蜜

1985年,曹艳红夫妇被贵州省黎平县民族工艺厂聘请为烙画师傅,农转非离开了农村老家,第二年,曹艳红的一幅布烙画《拾玉镯》和红楼人物、三国人物等烙画筷子,获得贵州省旅游工艺品大奖。1994年,布画《松鹤延年》《龙》被选定为礼物,现存朝鲜妙香山博物馆。2008,烙画葫芦《水浒108将》、烙画小屏风《红楼梦十二钗》分别获得人文奥运第四届中国礼品暨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和银奖。

曹艳红找来家庭刚创业时丈夫自制的烙铁

和丈夫共同捧起

留下一个

珍贵的纪念

永远的回忆

之后,曹艳红又先后受聘于深圳、广州、珠海、北京等地。但最终落脚到家乡南阳。收徒传艺,希望南阳烙画一定要在南阳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收徒传艺 手把手传教

… END …

(本文图片已报著作权保护机构,未经许可,不得下载作任何用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