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隔20年,黑龙江首次发现震旦鸦雀巢穴,为何被称为鸟类活化石?

 狸猫之一爱科普 2021-08-07

黑龙江首次发现震旦鸦雀巢穴

8月7日,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郑绪正在进行日常观测巡护工作,突然他在芦苇丛中看到一只头很大的黄嘴小鸟,而且还在它附近看到了一个用精选的芦苇编织成的杯状编织巢。


郑绪已经工作多年却从未见过这种鸟,于是它拍照录像保留资料。经过鉴定,这居然是国际濒危鸟类,中国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据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教授李晓民所说,震旦鸦雀在地球上已经有4亿5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鸟类。


此次的发现对中国震旦鸦雀的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鸟类。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真的很可爱,黄色的嘴巴和粉色的小脚十分俏皮,胸前有丰满的雪白绒毛再搭配上棕色的羽毛,看起来就像一个冬天穿得很臃肿的小朋友。


目前在中国它们仅分布在黑龙江及长江流域的下游,在世界范围上它们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南部。震旦鸦雀并非候鸟,它们会在栖息地待一辈子,所以它们对一些地区来说就是完全的土著鸟类,对研究本地的鸟类生态意义重大。

但这样重要的鸟类居然到了1872才被法国传教士、著名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给正式命名,在这之前它一直是“偶尔见过的黄嘴鸟”的定位,连土名都没有。

它们的警惕性很强,常常会安排警卫在芦苇地边缘巡逻,警卫的数量根据群体的数量会有正相关的变化。当比如人类之类的一看就不好对付的家伙靠近,警卫就会用特有的警戒鸣叫来提醒鸟群。


震旦鸦雀基本上只栖息在芦苇地中,在春夏秋以苇杆上或芦苇表面能捕捉到的所有虫子为食物,它们会牢牢抓住芦苇杆的中部(站太高会压断芦苇),仔细地观察四周。如果发现那根芦苇有虫子的踪迹,它们就会像啄木鸟一样,连续不断地啄芦苇杆,直到啄开揪出藏身其中的虫子。到了冬天就捡拾浆果种子。芦苇也是它们建造巢穴的主要素材,可以说它们的一辈子都和芦苇有关。

如此“专一”的弊端性在于:它们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只分布在小区域的动物都有这样的烦恼,比如说熊猫,就是因为主食而被限制。而且熊猫在地球的历史也很悠久,因此人们通常用名气较大的熊猫来彰显震旦鸦雀的重要性,称呼它为“鸟中大熊猫”,许多类似的动物的都被叫成是“什么什么大熊猫”就是同样的原理。

后记

芦苇地是许多鸟类的栖息所,包括丹顶鹤都会在冬季前往芦苇地生活。但如今芦苇地因为城市的开发被破坏了许多,许多鸟类因此需要花很长时间寻找别的栖息所。它们也许还好一点点,但对一年四季都窝在芦苇地里的震旦鸦雀来说,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要知道在部分地区震旦鸦雀的目击记录得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许多鸟类爱好者都提议过将震旦鸦雀定位上海的市鸟,我也是非常赞同的。成为了瞩目的焦点,就意味着得到的保护力度能更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