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茂林之家 2021-08-07

1949年,解放军跨过长江,越过山川平原,一路追击国民党溃逃的队伍,简直是势如破竹。

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追击的步伐,沿途将桥索、铁路等统统破坏,这也给我军的物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陆路运输几乎瘫痪,我军只好依靠水路来实现物资的往来运输。当时湖南省易家湾的湘江码头位于两个部队之间,因此成为了极其重要的运输枢纽。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湘江码头)

码头的建立,让平时人烟稀少的小渔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码头上一天到晚人流攒动,士兵和百姓往来不止。

当时,解放军第四十六军后勤部就驻扎在湘江码头,一来是为了接送往来的物资,保证按时完成运送任务;二来则是为了保护湘江码头,避免受到国民党特务的偷袭。

眼看着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就要到了,为了保证物资顺利输送,码头的安全工作也变得异常重要。

这天,解放军四十六军政委李忠权和副军长杨梅生前去码头视察部队的运输工作,两人见到工人和士兵都很默契地在装卸物资,都感到很欣慰。

杨梅生极目远眺,脸上带着笑容观察着这一切,突然他的脸色一变,眼睛始终盯着码头的某一处。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李忠权觉察出杨梅生的不对劲,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只见到一艘客船停在码头,一群人从船上鱼贯而出,朝两人的方向走来。

李忠权看不出个所以然,于是问杨梅生到底怎么了。只见杨梅生眼眶里涌出了泪水,他让李忠权先等一下,然后自己便朝人流走过去。

杨梅生停在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面前,同她交谈了一段时间。李忠权离得不远,但因为两人讲的是湘潭话,所以他也不知道两人在说什么。

直到杨梅生转身朝自己走回来,李忠权又上前追问,于是杨梅生缓缓地开口了:“那位老太太是我的母亲,我们已经失散二十二年了。”说完,杨梅生的泪水已经决堤。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衣衫褴褛的老人)

李忠权不明所以,既然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不快快相认?干等着做什么呢?

至于为什么杨梅生没有当场同母亲相认,这还要从最初开始说起。

一、卖药郎投身革命

杨梅生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的淦田镇,在他小时候,父亲一直经营着一个药房,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算清贫,杨梅生甚至还读过两年私塾。

后来由于杨家生意不景气,家境日渐凋敝。于是作为老大的杨梅生主动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来到镇上给一家药铺帮工。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由于出身医药世家,所以杨梅生干起活来还是很受认可的,可他却不愿意一直呆在药铺里,做一辈子的卖药郎。于是在1927年,杨梅生偷偷跑到长沙找事情做。

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杨梅生又正值年轻气盛的阶段,于是他加入了反英大示威游行。

后来,湖南省总工会看杨梅生一腔正气,适合搞革命,于是给了他两枚银元当做路费,介绍他去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兵。

于是,杨梅生拿着这两枚银元上路了。一路辗转来到武汉,杨梅生才知道湖南省总工会推荐的这个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团长正是当时倍受人敬仰的卢德铭

杨梅生心里感到十分庆幸,因为他内心是非常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当时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遗憾的是杨梅生所在的武汉警卫团并没有赶上起义,队伍出发去了江西的修水待命。

到了9月份,杨梅生所在的警卫队连同修水、铜鼓以及安源这几个地区的工农武装被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杨梅生任第一团的一个班长,跟随大部队一起参加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离出发还有几天,杨梅生回到家里,告诉了父母自己要去参加革命的事情。杨父听了当场气得破口大骂,死活不同意。

他认为在家里虽然穷,但日子好歹过得平坦。一旦儿子去参加革命,那战场上的枪弹可都是不长眼睛的,简直是太冒险了。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打仗场景)

杨梅生见父亲不答应,也犯了牛脾气,偏要和父亲作对。杨父气得大声冲他嚷道:“你走,你死了都行!”杨梅生赌气地回答:“死了不要你管!”说完,杨梅生提上自己的鞋就要往外走。

杨母眼看着儿子真的要离开,赶忙叫住他,“勋梅,你等等!”

听到母亲的喊声,杨梅生停顿住脚步,其实他还是很不舍的,尤其是不舍得生他养他的母亲。

杨母生怕杨梅生走了,急匆匆在床底下摸了几下,摸出杨父的鞋,赶忙揣到胸口里。她小心地擦掉鞋上的灰尘,然后递给杨梅生,说道:“你要走,娘也拦不住你,那就带上你阿爸的鞋吧。”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杨梅生接过鞋,看到母亲眼睛里噙的泪花,也忍不住两眼一阵酸涩。他冲母亲点点头,“嗯”了一声,随即用胳膊夹住布鞋,迈出了家门。

此时的杨梅生绝不会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二年,甚至后来他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

二、骁勇的战士杨梅生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进展并不如起初设想得那么顺利,卢德铭在此次起义中,为了营救同伴,不幸牺牲在战场。于是毛泽东命令各起义军朝着浏阳城东南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召开会议,杨梅生当天正好负责此次会议的安保工作。

当天,毛泽东前去参加会议,然而杨梅生并不认得毛泽东,便将他拦在了会场外。毛泽东报上了自己的姓名,杨梅生也没有放行,而是先去向营长陈浩报告。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陈浩一听说有个姓毛的找自己,就知道了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赶紧走到门口去迎接。

陈浩指着毛泽东向杨梅生说,这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杨梅生一听就知道自己办了错事,于是主动向毛泽东道歉,征求原谅。

然而毛泽东却哈哈大笑,表示并不在意,而且还对杨梅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从此以后,毛泽东便记住了这个叫做杨梅生的小伙子。

1928年,毛泽东率领部队与陈毅、朱德会师以后,将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编为第四军第三十一团,杨梅生被任命为了团警卫班班长。

到了8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去湖南桂东,国民党计划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攻击井冈山,于是便调集了一个师的兵力,准备向井冈山进发。

红军得知此消息,选择在黄洋界阻击敌人。因为黄洋界地处高山,而且地形复杂,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黄洋界炮台遗迹)

从黄洋界通往井冈山的一条必经之路,是条很窄的小径,大部队很难一下子通过。只要守好这片地段,就能扼住敌军的咽喉。

杨梅生奉命率领警卫班镇守黄洋界,由于任务十分重要,所以杨梅生在得到任务以后就立刻带领警卫队队员着手准备起来。

他们抓紧时机,在小径的上方布置石块,开挖掩体,布下许多暗阵,终于赶在敌人到达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国民党利用掩体,匍匐前进。我方早已埋伏好的军队屏息敛气,严阵以待。等到国民党的队伍终于行进到我军的射程范围内之后,一阵激烈的扫射开始了。

杨梅生不畏险阻,勇敢地从战壕里站起来,举起手中的机枪,朝着敌军就是一阵猛烈地射击。

见到杨梅生站起来扫射,其他将士们纷纷受到鼓舞,也站起来朝敌人开火。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英勇杀敌的红军)

由于杨梅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他很快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一枚子弹打中他的右肋。霎时间,猛烈的痛感袭来,杨梅生却没有倒下。他强忍住剧痛,换用左手继续作战,一直坚持到流血过多昏迷过去。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之后,杨梅生立刻被送往红军医院进行治疗,很久以后身体才恢复健康。

由于杨梅生舍身忘死的勇敢抗战精神,他很快受到队伍领导的注意。1928年八月上旬,经由张凤鸣的介绍,杨梅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斗士。

1931年底,杨梅生奉命率领一个营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到闽赣边的游击区去迎接从上海过来的一个人,然后将他护送到中央根据地。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杨梅生深刻意识到这次护送任务的重要性,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十分严密,于是在此次护送途中,他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杨梅生将营队分成三队,两队负责与国民党的军队周旋,最后一队则悄悄护送周恩来安全到达长汀。

多年以后,周恩来仍旧对这次护送记忆犹新,他曾向杨梅生的妻子刘坚夸赞杨梅生的机智,说他很用脑筋,很会打仗。

在多年与国民党军队周旋的过程中,杨梅生逐渐掌握了他们的脾气与习惯,并且对付起这些敌人来也越来越有经验。

1932年,湘赣军区成立以后,杨梅生奉命去湘赣军区独立第九师第四十三团担任政治委员,他同团长何紫云共同指挥部队,对抗湘赣边界的国民党军队。

有一次,国民党军意外发现了红军,准备召集火力围攻。于是杨梅生指挥部队向北部佯攻,吸引国民党军。紧接着,杨梅生率领部队在北部展开游击战,并且与地方武装联合起来,破坏国民党军的交通,封锁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杨梅生还指挥部队在夜间点火,营造出一种大部队已经撤退的假象,以此频频迷惑国民党军。连连扑空以后,国民党军逐渐人困马乏,终于在两个月以后选择撤退。

这段时间里,杨梅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无数场恶战,游击战展开以后,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但他率领部队攻克了这些困难,取得了胜利的硕果。

杨梅生通过一次又一次英勇作战,在军中的名气也越来越盛,也就被国民党盯上了,国民党开始想方设法抓捕杨梅生。

当时杨梅生的母亲还在老家,某天,家里突然闯进来一群国民党士兵。杨母预感到这些人来者不善,果不其然,他们当场将她逮捕,并且逼问她杨梅生的下落。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杨梅临危不惧,她大声质问他们,“你们欺负一个老人家算怎么回事?”

过路的村民听到了,纷纷围上来,也跟着质问。

不过手无寸铁的村民对拿着枪的国民党士兵构不成什么威胁,这些士兵将杨母连同闹事的村民一起带走,关进了监狱里。

在监狱里,杨母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狱警使出各种惨无人道的刑讯手段逼问她杨梅生的下落,不过杨母怎么会知道?她已经同儿子失去联系许多年了。不过就算是知道,杨母也宁死不会说出来的。

狱警见杨母死活不肯开口,于是使出更加残忍的手段来对付他。杨母在监狱里被折磨得不人不鬼,险些丧命。

后来狱警见杨母交代不出什么,就派人将她从狱里扔了出去。

好歹是捡回了一条命,杨母十分坚强,在家养好了伤病。她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待在家里了,早晚有一天国民党人还会找上门的。

于是杨母带上本就不多的家当,从此以后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是有手有脚的年轻人都不一定能找到活干,更何况她一个年过半百的人。

于是杨母带的钱花完以后,就彻底过上了沿街乞讨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她时刻挂念着自己的儿子,所以她的心里还是充满对活着的渴望。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有时候街上会有一些红军走过,每及此时,杨母就会追上前去,询问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儿子勋梅。

不过红军那么多,况且许多士兵也有警惕心,害怕对方是国民党的特务,因而杨母始终没有打听到儿子的下落。

在战场上的杨梅生得知国民党在四处抓捕共产党员的家属时,他的内心十分担忧。

他已经离家多年,不知道家人是否还好。本来他离家时就同家里闹得不愉快,如果再因为自己而牵连了家人,致他们于危难之中,那自己的罪过可真是无法弥补了。

于是杨梅生派人多方打听家人的下落,然而家里的老宅早就荒废了,村民也不知道杨母的下落,杨梅生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母亲。

三、母子重逢泪满襟

转眼间,时间到了1949年。这一年,对于全国人民都是值得庆贺的,解放军打败了日本人,又打跑了腐朽堕落的国民党,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杨梅生不曾料想,自己竟然在视察码头的时候偶遇了暌违二十多载的母亲。多年以来,他心心念念从未停止过寻找的母亲,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难道不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大的恩赐吗?

然而杨梅生却胆怯了,他生怕自己一时冲动跑过去相认,会给老人家吓出个好歹。

李忠权见杨梅生拿不定主意,于是帮他想了个办法。他派警卫员开车先去接老人家,同她讲明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通过别人转述,当事人便不会特别激动。

杨梅生同意了,于是警卫员开车追上老人家,对她说是她的儿子让来接的。

杨母很是纳闷,自己的儿子当兵二十多年杳无音讯,怎么可能会派人来接自己?

警卫员向杨母做了一番解释,说如今的杨梅生已经成了副军长,确确实实是他派自己过来的。

杨母听了警卫员的话,上了汽车。但她对于警卫员的话还是有些半信半疑,毕竟自己找了儿子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她害怕失望,所以不敢抱有太大的期待。

当汽车驶进军区,杨母下了车,看到自己儿子那张熟悉的面庞时,霎时间激动得老泪纵横。

杨梅生跪倒在母亲面前,口里不断地喊着“妈妈”,每一声都饱含他这些年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母子相认的画面是极其感人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们真诚地为这对母子祝福。

后来杨梅生才从杨母口中得知,之所以自己能够在码头偶遇母亲,并不全然是由于运气。杨母在得知抗战胜利以后,便想着儿子会回家寻自己,于是她便准备回家等着。

没想到两人竟然在半路上遇到了,这不得不说是母子二人深深的血脉在召唤彼此。虽然母亲当年塞给自己的那双鞋早已磨破磨烂,但好歹杨梅生总算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杨梅生和杨母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年轻人为了打仗不得不背井离乡,随着革命阵地的转移而不断奔波游走。

开国中将码头视察,见一贫苦老妇人,哭到:这是我失散22年的母亲

有的士兵甚至在离家很近的情况下也不能回去看一眼,因为他们已经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就必须为全局考虑,自身对于家人的思念就不得不暂时搁置。

因为战争,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当很多战士荣归故里时,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人。

这实在是极其令人难过的事情,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好好感激这些战士以及他们的家人所做出的牺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