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爱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亮哥eoim8x8y62 2021-08-07

图片

图片


1
这场没完没了的瘟疫,真会使人陷入忧郁的情绪。前两天,妻子有些消沉地跟我说,感觉自己活得缺乏末世感,疫情持续这么久,自己好像已经习以为常,有点麻木。

我也感慨,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恐怕是挪亚之后,大地上最普世、最全球化的灾难。

我们也如同挪亚时期的人一样,该干嘛干嘛,丝毫没有末日来袭的紧迫感。

妻子建议,我们一起看一遍电影《2012》吧。我欣然同意。

图片

2

因为福音的影响,世界末日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圣经》中没有关于末日的具体日期,末日就像贼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登门拜访。

无法想象的恐怖,往往更为恐怖。正因为不知道末日的确切日期,所以末日更显出神秘、惊悚、悬疑的气息。

想一想吧!你知道有一场灾难注定发生,但却不知道何时发生。这多少给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觉——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

电影里有许多信仰方面感人的镜头,军政要人预备登陆方舟,美国总统却选择与民众同在,他在一间小教堂忏悔、祷告。意大利总统也放弃了奔赴方舟,留在梵蒂冈参加祷告会。

这样的场景,让我心里产生一些暖意,世界末日来临时,至少我们还可以祈祷。

图片

3

电影的特效,过于逼真,看得人头晕目眩。

末日所发生的大灾难,与圣经描述类似,地震、海啸、洪水、人群的骚乱等等。当然,特效带来的感官刺激,倒不是重点,重点还是故事。

拯救世界的计划,抄了挪亚时期的作业,依然是造方舟。

有意思的是,这次造方舟再不需要上帝的启示,科学家成了新的“先知”,提前警告人类灾难将至;而政府成了新的挪亚,联合起来建了方舟。

电影中还能看到时代的烙印,十几年前“中国制造”,依然令世界刮目相看。造方舟这项重任,落在了中国头上,而喜马拉雅和藏传佛教,也为电影添加了一抹异域风情。

与挪亚时代不同的是,末日的消息被刻意隐瞒,没有人呼喊悔改,没有人大声疾呼。

世界末日,对世界来说,竟成了需要保守的秘密,甚至为此不惜流无辜人的血。

人类啊,就连拯救世界的壮举,你也需要杀戮吗?

图片

4

电影分两条故事线,一位科学家,负责和总统政要打交道,讲述大人物拯救世界的故事;一位和妻子离异的科幻小说家,带孩子去黄石公园露营,偶尔得知灾难将至,然后使劲全身力气拯救家人。

欧美的电影,人文主义情怀太浓,鸡汤呛鼻,即便世界末日,依然能拍出“人间自有真情”,“明天会更好”的氛围。整个故事,强行抒情打动观众,强行赞扬人性的美好,强行塑造不灭的希望……虽然是灾难片,但却给人一种很舒服,很按摩的错觉。

电影中有一位名叫“查理”的人物,神经兮兮,穿着怪异,有点像施洗约翰样式的先知。他一直关注玛雅文明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并且从新闻上的蛛丝马迹中,证实末日就要来临。

但有意思的是,他不恐惧,也不逃生,倒是有点神经质。他无比兴奋地向人们报告,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而且,他还强调:“请记住,这是查理告诉你们!”

他在黄石公园,目睹大地隆起,火山爆发,烈火布满天空。面对如此恐怖的场景,他却沉醉其中,恨不得立刻拥抱,与之共舞。

这个场面,让我心惊肉跳。想一想吧,死亡有何恐怖?末日有何惧怕?跃然一跳的瞬间,竟有一丝美感,竟有一些刺激。

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死算什么呢?人们虚无到一个地步,就不会怕死了。

也难怪。人们不得不相信死亡,因为死亡看得见,但人们却可以不相信审判,因为审判并不在眼前。

欧美的灾难片,本可以拍得极为深刻,但却常常沦为肤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削弱了末日的内涵——末日有灾难,但却没有审判;有死亡,但却没有地狱。怪哉!怪哉!

图片

5

人人必有一死,若死后没有审判,死亡有何意义?末日有何恐怖?

电影里有许多惊险的镜头,妻子时不时捏着我的手说,如果现在就是世界末日了,我们就紧紧抱在一起吧。我笑了笑,跟她说,说不定现在已经是世界末日了,你想想这场瘟疫,想想洪灾。

是啊,世界末日,并不遥远,就在眼前。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们今天做些什么呢?路德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后来被诗人兰德尔·贾雷尔引用,得以广传,他说:“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

是啊,不管世界末日何时来,总要活出信心、盼望与爱,总要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总要把这世界当作一个旅店。

这样,生命中的每一天就有了意义,就成了为末日做预备的节期。我拥抱着妻,深以为然。

2021.8.7

其他的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