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救生艇被偷毁坏,只因网红拍短视频!快餐文化下,阅读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助力

 青榄家长地带 2021-08-08
点击关注“青榄家长地带”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置为星标”


前两天,夹在奥运与疫情的热搜之间,有一则非常“另类”的新闻:

湖北黄石蓝天救援队在河南新乡卫辉市转运群众间隙,一艘价值约2.7万元的救生艇被偷。

救援人员也就是休息吃个盒饭的功夫,两艘救生艇就不见了。

原来,救生艇被网红团队偷走,用于拍摄视频,救援队用了4个小时找回,但艇身损毁严重。
救援队员看到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把救灾现场当秀场,为了吸引流量,获取关注,已经毫无底线可言。
 
网红直播惹出的糟心事已经屡见不鲜,并且已经威胁到公共安全和社会信任。
 
去年,在网上盛传人贩子抢小孩的视频,引起民众的强烈愤慨。

该信息迅速引起了芷江公安的关注。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芷江公安局城中派出所、指挥中心等多部门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不过是芷江某自媒体运营公司自导自演制作的虚假视频。

早在2017年,央视的《平安365》栏目就曾播出过类似的闹剧。
 
在一栋距地面30多米高的13楼楼层外围,一名女子身着短裙,在窗外来回走动。她脚踩的窗台宽度仅15厘米,窗外没有任何防护装置。

围观群众仰头张望着,一边劝慰女孩“别走了”,一边报警。
 
民警赶到后,先了解女子跳楼原因,打算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说。
 
经询问,这名女子叫楚谢(化名),是这间屋子的租客。
 
在场的房东面带焦虑,特别自责地说:“她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说要不你就别住了,重新找房子吧。”生怕是自己的言语过激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就在民警准备进一步了解情况时,楚谢面向窗外,身体前倾,突然蹲下身子……民警毫不犹豫,破门而入。

不过,被顺利救下的楚谢并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没有寻短见不成后的绝望,反倒一脸茫然地看着一屋子陌生人,随即还责怪民警踢坏了房门……

原来,楚谢是直播平台的主播,她冒着风险站在高楼外佯装跳楼,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提升直播间的观看量。

而她所引起的围观,使万达广场当晚引发半个多小时的交通堵塞。

还有今年520,抖音视频里,一位男主播在街边偶遇一名女生,对其一见钟情。但多次搭讪后,都被女生拒绝了。
 
随后,男主播开始在网络寻人。恰巧,事件发生的女主角出现在男主播的评论区。自此,开始上演各种跟踪、偷拍。

网友涌入视频评论区,为当事女主抱不平。
 
可经过平台调查,才知道,男女主角是这个账号的统一运营者,一系列的视频都是他们亲手策划拍摄的。
 
为了热度不择手段,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把粗鄙低俗作为自认为幽默的段子,无限度消费民众的同情心,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在这种“眼球经济”的背后,暗藏着无法让人理解的逻辑,为什么这样的内容可以在视频平台上大行其道?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非是,迎合部分市场的需求,有人愿意为这样的内容买单。
 
这和我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工业糖精”相类似。

工业糖精,原本是指在工业上使用的糖精,一般用在食品工业做人工合成甜味剂使用。‌‌‌‌

但现在,经常被用来形容无脑的小说、电视剧、短视频作品,其中的情节就像工业上的流水线,全都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没有自身特色和独立思考,通过融入一些很火的梗,无脑跟风,情节却千篇一律。
 
你可能对这个词不甚了解,但你多多少少也听过、看到过这种爽剧或网文。


通常以平凡的年轻女性为主角,被人百般欺凌,最终带着光环,强势逆袭,打脸所有反派,在万千宠爱中与心上人喜结良缘。

剧情节奏极快,有些故事可能5分钟左右就能讲完。其中更不乏违背了逻辑规律或常识的漏洞,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用思考,只需要停下里享受情节的快感就可以了,像泡面一样可以“速食”。

或许你吃顿饭的时间,用1.5倍速刷完“15分钟读完《红楼梦》”,断言“林黛玉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活不久”。而对于一集一集欣赏类似《大明王朝1566》这样正宗地道的历史大剧,则毫无耐心可言。

这就是“糖精”,一种可以让你放弃思考的文化添加剂。
 
能够看完一部慢条斯理却饱含丰富细节的优秀电影,用心读完一本名著,体味其中的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已经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永远滑不完的信息流把人们的时间抢夺殆尽后,读书就成了生活里“最不时髦”的事情。
 
但偏偏就是这个时候,B站推出了一部关于书的记录短片——《但是还有书籍》

 
纪录片选取了图书产销环节中文艺气息最浓郁的五个切面为主线,打破了我们以往着眼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的套路,反向带我们了解与书的编辑、二手书、绘本、设计、阅读方式有关的人和事。
 
刚上线时,就在B站就拿下近乎满分的9.9分,累积播放量1200万,豆瓣评分也高达9.1分。

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30分钟左右,短小精悍,胡歌献声配音,一举拿下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以及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
 
视角新颖,素材选取颇有文化性,家长和孩子都适合看,相信你看完之后,也会燃起强烈的读书欲望。

1.
快时代的阅读指南
 
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当速度和效率成为时代代名词时,如何在喧嚣与拥挤的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姿势?

第5集中,三位普通爱书人,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别开生面的阅读指南。
 
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利伟

▲某出版社图书编辑朱利伟


北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时段,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最无聊的时刻,但对于朱利伟,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而言,这是阅读的最好时间。

她的包里永远都揣着一本书,逮到一点零碎的时间就进行阅读,并乐享其中。

置身于拥挤的人群和压抑的气氛里,朱利伟每天能读完二三十页,每年就能读完十几本书。

渐渐地,每天乘坐地铁的朱利伟发现,在这座超级城市忙碌的地铁线上,也有一群和她一样的人。
 
有一年春节,她看到一个男青年在地铁里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名很奇特,引发了朱利伟的好奇心。
 
她很想问问他这本书好不好看。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错过了。

好在她拍下了一张照片,那时,他正握着笔认认真真地做着读书笔记,书面上映射出来一点白光,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

打在书上的这道白光,开启了朱利伟的地铁摄影之旅。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捕捉地铁里的读书人,遇到就用手机记录下来。

▲和妈妈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


▲偷看隔壁陌生人电子书的中学生


▲每次都带个小马扎上车的书迷


▲教孙子读《声律启蒙》的老人


贯穿城市的地铁线路里,在朱利伟的视角下,俨然就是一座满溢书香的地下流动图书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和五花八门的纸质书籍穿行其间,这景致别具风情。

朱利伟是一位工作忙碌的北漂女生,但这些不期而遇的人与书,却成了她死板的“打工人”生活的最大乐趣和惊喜。

当然,为了避免侵犯陌生人的隐私和肖像权,她会刻意避开被拍摄者的面部,并学习国外摄影师的经验,和被拍摄者沟通,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把照片发布在网络上。

▲朱利伟(最右)在与陌生书友交流

 
从2018年开始,朱利伟已经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并发布在豆瓣上,这些随手拍下的书香气息,也唤起了更多人对书的热爱。
 
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被手机垄断精神生活的时代,阅读如同柴米油盐,阅读就是生活本身。

2.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熊亮,是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富于美感,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

十多年来,熊亮一直在探索一条将现代绘本与本土传统相融通的路子。他的绘本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哲学,又始终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凭借独特的创意和作品,他先后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中国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等国内外重大绘本作品奖项。
 
然而,这位被公认是“中国绘本先锋”的创作者, 最初却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
 
从小就热爱绘画、写作的熊亮,靠着童年自学国画,完成了最初的绘本训练。
 
但最初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都是与艺术创作无关的工作,直到2002年的一个深夜,无法入睡的熊亮,爬起来听摇滚歌曲,让他突然萌生了创作的欲望。
 
于是,他马上重新捡起了自己放下已久的绘画创作,从生活的夹缝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尝试用绘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用“熊暗”这个笔名,先后改编出版了卡夫卡的《变形计》、《饥饿的艺术家》等一系列成人绘本。

不久之后,女儿出生了。熊亮改变了以往晦暗色调的创作模式,着重开始为儿童创作绘本。

从做第一本儿童绘本开始,他就觉得创作儿童绘本可比成人绘本有意思多了。因为孩子是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全新看待世界的人。

在中国绘本正式起步的21世纪,他一边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一边沉迷于研究儿童文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他的绘本中的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元素,再赋予角色独特的个性,让孩子与角色互动,这些绘本诞生后,让熊亮一举成为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

此外,他还在绘本的叙事语言和技法上,不断突破。
 
在最新创作的《游侠小木客》中,熊亮尝试了新的儿童阅读类型——绘本文学,每本近百页,20000+文字,完整体系的奇幻世界,讲述小木客们充满趣味的探险故事。

“小木客”的形象源自《湘洲记》中的一个传说,这些小人仅是人的身高的1/3,有精致的穿着,和有趣的灵魂,能与山鬼、女神、小精灵、森林的原住民们和谐相处。

熊亮以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去营造奇幻世界的电影画面感,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他把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触觉感知,用不同的颜料、画法表达出来。
 
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一起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正如纪录片里所说:“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网络上常有这样的言论——在快时代的背景下,要求孩子读书已经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毕竟,在当下,只要一部手机,加上一个足够吸人眼球的话题,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名人,从而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读书,并不是让孩子去征服世界,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让孩子的心接受雨露般细微持久的润泽,真正蓬勃迸发。

从而“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

保持心灵纯净,不卑不亢的活着,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3.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书籍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奇幻之旅 ,从一个编者到读书人手中,从一个书房到另一个书房,在漫长的岁月中辗转流徙,不断增添新的痕迹和记忆。
 
蜗牛和lulu是上海的一对80后夫妇,开了一家二手书旧书店。

每个周末,他们会去各个书市、旧货市场、书店像淘金一样淘书。从租书、图书漂流,到快闪,总是能想出各种有趣的方式把图书分享给更多的人,勾起人们对图书的兴趣。

而除了读书,两个人一直都有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旅行。但要旅行就没办法开店,最后夫妇二人做了一个决定——带着书去旅行

对于爱书人来说,恐怕也没有比拉着一车精挑细选的书,带着亲密的爱人去漫游中国更浪漫的事了。
 
Lulu和蜗牛一边旅游,一边在各个城市,把书摆出来,供人挑选,购买和阅读。

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阅读欲望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阅读足够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看看书,选选书。

“书籍是人与人发生链接的很好的一个媒介。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
 
在不同地方摆摊,lulu和蜗牛也会邂逅不同的有趣的人和书友,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甚至是惊喜。

年龄各异,形色有差,衣着各色,身份不同,但他们都热爱读书。

甚至能从夫妇俩装书的箱子判断他们是不是专业正宗的书友。

他们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行程9000多公里,跨越11个省份,出现在咖啡馆、音乐节、写字楼之间、水果摊前、菜市场里……

不仅在城市,也在只有老人与孩子留守的乡村。
 
村民们对他们充满好奇,也担心他们的书卖不出去。但这些扛着劳作工具的朴实乡民们可是一点都不排斥读书的乐趣。

Lulu和蜗牛敞开了卖,哪怕是新书,也任由别人随意翻阅。
 
书,就希望被人看的呀!
 
尤其是看到这些长久深居乡村的老人们触摸着纸墨香气的那一瞬间,一种说不上来的感动涌动在心头。

把自己所爱的书推荐给另一个爱书的人,这种分享的喜悦与幸福感恰恰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人们围聚在书摊前,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在文字里寻找那难能可贵的宁静与温和。

其实,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夫妻,只是凡尘俗世里最平凡的角色,如果不是这个纪录片,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