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耻招祸最堪悲——袁隗和杨彪的故事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1


失身有四义:丧失生命,丧失操守,丧失贞操(女性),身子失控。人而无耻,男人丧失操守,女子丧失贞操,失身匪人,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无耻容易丧失生命,死于非命,可称无耻丧身。这在历史上是普遍现象,古来多少人被自己的无耻害惨害死。

 
袁隗就是无耻丧身的古典例子。
 
袁隗,字次阳。豫州汝南汝阳人,是四世三公的名门贵族,为安国康侯袁汤之子,袁逢之弟,袁绍、袁术之叔,其妻马伦为名儒马融之女。袁隗先后出任过南阳郡太守、司徒、后将军等职。汉灵帝刘宏死,遗诏以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掌尚书台,辅佐汉少帝刘辩,相当于朝廷大臣中的二把手。

 
何进执掌大权,听从袁绍的建议,密召董卓入京共诛宦官。当时曹操、陈琳、郑泰、卢植“皆知必乱”。当时袁隗位尊权盛,德望最重,如果出来说句话,是有可能劝阻何进的,袁隗却一言不发,态度暧昧。从后来的表现看,作为董卓的故主和恩公,袁隗应该是希望董卓入京的。
 
董卓是袁府故吏。董卓早年行伍出身,当过一系列小官,碌碌无为。好在遇到两位贵人。《吴书》的记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段颎推荐了董卓,时任司徒的袁隗,征辟董卓为自己的掾属,即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必朝廷任命。
 
何进欲诛宦官,反先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袁隗成为百官之首。董卓废汉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迅速把持了东汉政权。袁隗不仅始终没有什么作为,而且成了董卓的政治同盟,助纣为虐。
 
董卓废汉少帝另立汉献帝之前曾征求袁绍意见,袁绍坚决反对,拂袖而去,弃官逃亡。尚书卢植也激烈反对,差点被杀,幸得蔡邕、彭伯劝阻幸免于难,卢植弃官而逃。董卓再将废立之事与袁隗商量,袁隗毫无异议。废立大典上,又是太傅袁隗,将汉少帝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

               
不愿与董卓为伍者纷纷逃出洛阳。一年之后,袁绍联合多路诸侯,树起讨伐董卓的义旗。董卓遂将袁隗灭族。“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绍的大哥)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资治通鉴》)
 
可见董卓心黑手辣,亦可见袁隗这个人既无知人之明,又无任事之能,且无保身之智,于家于国,都不负责任也负不起任何责任,尸位素餐,废物一个。如王夫之所说:“何进辅政,而引袁隗同录尚书事,隗之望重矣,位尊矣,权盛矣。绍及术与进同谋诛宦官,而隗不能任;进召董卓,曹操、陈琳、郑泰、卢植皆知必乱,而隗不能止;董卓废弘农立陈留,以议示隗,而隗报如议。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然且终死于卓之手而灭其家。”((《读通鉴论-卷八-灵帝》))
 
王夫之指出,知耻的重要性,不知耻就丧失了避祸的智能:“故夫有耻者,非以智也,而智莫智于知耻。知耻而后知有己,知有己而后知物之轻,知物之轻而后知人之不可与居,而事之不可以不断。故利有所不专,位有所不受,功有所不分,祸有所不避。不知耻而避祸,是夜行见水而谓之石,不濡其足不止也。”(同上)
 
明哲保身,不知耻则不明不哲,昏庸愚昧,故不足以保其身。王夫之接着指出认为袁隗无智无能是因为无耻:“以疲老荏弱之情,内不能知子弟之桀鸷,外不知奸贼之雄猜,自倚族望之隆,优游而图免,而可谓有生人之气乎?”(同上)
 
借用王夫之的话说,不知耻则不知有己,不知有己则不知物之轻,不知物之轻则不知人之不可与居,不知事之不可以不断。故专不宜专之利,受不宜受之位,分不宜分之功,遂难免受不必受之祸。不义之富贵权位功赏,都是招灾致祸的根苗。
 
君子“祸有所不避”,甘为道义而受祸。而无耻之徒只知一味偷生避祸和贪权图利,反而容易惹祸上身,或为暴君恶主陪葬,如古往今来无数三帮分子;或为其所害,如袁隗们。
 


2


王夫之说,与袁隗一样出身于世为公辅、德望崇高的巨室而一样可悲可耻的,还有杨彪:“东汉之有袁氏与有杨氏也,皆德望之巨室,世为公辅,而隗与彪终以贪位而捐其耻心。叔孙豹曰:世禄也,非不朽也。信夫!不朽有三,唯有耻者能之。隗与彪,其朽久矣。”(同上)

 
杨彪也是四世三公。曾祖父杨震、杨震的儿子杨秉、杨震的孙子杨赐都位列三公。杨震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又有四知先生之称,就是那个著名的暮夜却金的故事的主角。他赴任荆州刺史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晚上去看望杨震,送上黄金十斤,并表示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彪就是杨震的曾孙,也位列三公。《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彪之子杨修,就是那个被曹操杀害的名士,其妻则为袁氏女。
 
杨彪在汉献帝时,遍历三公之职。权臣董卓迁都时曾力争,献帝东迁时曾护主。后来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对杨彪也颇为忌惮。袁术称帝之时,曹操借口杨彪是袁术姻亲,把他抓进大牢。
 
《后汉书》记载:“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因孔融、荀彧先后进言劝谏而获释,并任太常。曹魏建立后,为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杨彪在董卓、曹操面前,偶尔能直言一二,不无可取。相比袁隗,人品略好。但也非常有限,而且有点伪兮兮的。例如,关东义军起时,董卓意图迁都长安,杨彪与太尉黄琬曾力争而被罢免。可不久,两人又向董卓谢罪,同拜光禄大夫。


 又如,曹魏建立后,杨彪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则又接受了,岂非五十步与百步之别。连乾隆帝都看不过去,说:“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卢弼《三国志集解》)
 
进退无据,可谓的评。王夫之说他不知耻没错。杨彪自己虽侥幸寿终正寝,但儿子为曹操所杀,丧自与丧身,同样可悲。与袁隗一样都是不知耻而招祸。
 


3


儒家非常重视这个耻字。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篇上》)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无耻之耻,无耻矣。”杨伯峻解释为: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
赵岐注:“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为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也。”两种解释皆通。
 
《孟子·公孙丑》中说无“四心”者非人,其中之一是无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是羞耻自己的不善,恶是憎恶他人的不善。羞就是羞耻感。耻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特征。被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德国剧作家弗兰克·魏德金德说:“我总还是觉得,羞耻感是深深扎根在人的天性之中的。”
 
民众的耻感需要文化培养和礼制熏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有耻且格”,有羞耻之心和一定的人格、格调,能够主动遵守规则与法律。
 
而培养耻感和建设礼制的是文化、政治精英。如果精英无耻,那就一切不可收拾。
 
自古以来因不知耻而自害害人、丧生毁家者,多乎哉,太多了。
 
不过,古人之无耻,儒家所斥责的无耻,与今人有所不同。
 
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篇上》)羞耻于人关系重大。一个人搞阴谋诡计玩弄权术欺诈,就会泯灭良知,自然不知羞耻。一个人能以不如别人为耻,就会追求上进,知耻后勇。
 
为机变之巧,不耻不若人,是耻感丧失。不耻不若人,不知慕大人。反过来就是以不若人为耻。《孟子·滕文公上》引颜渊的话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也是一种耻心。是人皆有耻,圣贤更是“耻不若人”。
 
儒家强调五常道三达德,乐在道德之中,以知耻为士君子的一大特征。儒家的耻感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是以言而无信、表里不一为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论语公治长》)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荀子说:“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二是名不符实之耻。子曰:“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声闻超过实际,君子以之为耻。《礼记表记》中说:“是故君子耻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无其行。”
 
三是不义之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子曰:“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中。书中说:“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清《长兴学记》中记载康有为“四耻”说,其中无志之耻和鄙吝之耻均为不义之耻。
 
四是贪生怕死之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中说:“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董仲舒说:“是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春秋繁露》)
 
五是无能之耻,即“耻不若人”。孟子又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篇》)
 
《荀子》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荀子曾列举三类君子当引以为耻的品行,其中之一就是无能之耻。他说:“君子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礼记杂记下》说:“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这五耻中,后三耻均可归类为无能之耻。
 
可见古人之无耻有限。很多无耻、不知耻的人,相比现代人,仍然不失为正人善人正常人。孔子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
 
东海学舌曰,古之无耻有三种特征,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无耻也昏聩,今之无耻也奸诈;古之无耻也愚僧,今之无耻也妖魔;古之无耻也尸位素餐,苟延残喘,今之无耻也飞扬跋扈,自吹自擂,以之为荣,乐在其中。
 
王夫之若有机会领教现代人的无耻,不知道会怎样齿冷和痛斥!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