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时,为何会出现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现象?

 炫叶楓雪 2021-08-08

在我国的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获得封地,并且要对周天子进行一定的朝贡。而大家所熟悉的“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的“诸侯”就是古代的诸侯

分封制一直持续到周朝灭亡,春秋时诸侯争霸,短暂的秦帝国一统天下。在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汉初社会动荡,直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稳定汉初的局面。

秦朝出现郡县制,使得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有了新的制度。而汉朝延续这一制度,在地方设置了郡守。“掌治其郡”的郡守,在汉朝极受朝廷的重视。

由于其分管地方的政治经济权力,且与朝廷仅有雇佣关系,因此对于郡守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于诸侯,尤其是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封国逐渐消失,郡守在地方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郡守地位逐渐增强,地方兵权在握

1.郡守在当时社会意识中,受到重视

在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连“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的副职郡尉也更名为都尉。改“郡”为“太”、“都”,都是彰显地位的显要。而在所拿到的俸禄上,太守能拿到两千石

礼制上,太守们所拿到的银印青绶,仅次于金印紫绶的丞相、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等有限的几名大臣,连所谓的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同为银印青绶。

因此,无论君臣吏民对出任太守都堪称十分荣耀的大事,在汉武帝时,有这样一则故事,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汉武帝问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如何?”朱买臣乘船去赴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迎送,车百余乘,排面也称得上盛大隆重。

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刚刚脱离分封制不久,现实体制中又是郡国并行制,所以在百姓的心目中的传统意识里,将郡守与国君等量齐观、一视同仁。

朝廷十分重视郡守这一职位,恰恰是因为汉朝的皇帝已经意识到地方吏治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中央是要靠地方的税收延续整个国家的运作。而地方的政策恰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在《汉书》中记载,庶民在生活中未有感叹怨恨朝廷的心,没有太多的诉讼。和皇帝一同的难道不就是这个拿两千石俸禄的郡守吗?所以说,在两汉时期郡守的权力之大已经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度。

2.郡守掌握地方的多项权力

在皇帝看来,郡守管理地方的事务,掌握着地方的多项权力。首先,郡守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与中央不同,中央的职位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在百姓眼里,一个地方的郡守可能就是当地的青天大老爷。

在东汉,据史书记载,第五伦在任职蜀地的太守时,由于“蜀地富饶,人吏富实”,他便可以让给自己钱财的在好地方担任官吏,而贫穷之人则只能被派到贫瘠之地。

而且作为一地的郡守,掌握本地的诉讼权。如河南太守严延年“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如此恶劣之名号,也证明了这恰恰是让当地的太守拥有过大的权力,而导致在百姓的心中郡守更为重要。

值得铭记的一点是,随着郡守的权力更加扩大,在一定的地区甚至掌握了一方的兵权。边疆的郡守由于在汉朝经常有匈奴的入侵,所以许多的郡守都握有重兵,可自发进行出兵等决策。

清代史学家评论汉朝历史中说:“《百官表》虽言守治郡,尉典武职,而实守兼掌之。”大量的史实表明,在汉代由于郡守的权势越来越重,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地方的地位变得逐渐不可动摇。

朝廷曾想遏制郡守,使其权力分散

1.汉朝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博弈

由于汉朝的选官制度采取察举制,所以造成了豪强大族势力在汉朝逐渐发展,对朝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其实在汉武帝时期,曾有想遏止此趋势的发展,将全国分为13部,以刺史作为监察地方官吏的一种手段。

采用这一监察制度就是为了防止郡守与地方豪强大族相互勾结,形成一股对抗中央的力量。

但由于中央对于这一监察制度并未重点实行,造成其实到地方的官吏逐渐归属地方,同时在东汉末年,郡守与地方豪强大族已经相互勾结,朝廷已经无法再将郡守任意进行支配。

2.后期的政策逐渐放松

由于东汉后期,朝廷政局不稳,已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趋势,却采取了一个错误的措施,提高州刺史的地位,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其实,在西汉时这一政策的确对于中央了解地方政策,有着很深的作用。虽然在当时的刺史所拿俸禄小于郡守,但是手握大权也是对于郡守的一种制约,两者从钱财与权力之间形成相互的制约。

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汉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请选重臣,以居其位”。由此,刺史、州牧逐渐演变成为统辖数郡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非单纯的监察官。

郡守与刺史均有重臣进行兼任后,更是名副其实地“重于古诸侯”,权力得到了快速膨胀,而开始逐鹿中原、争霸天下。即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无法统一政令,也便是无力回天之术了。

传统观念影响百姓行为,社会风俗不容小觑

1.社会风俗对中央起到离心力

由于汉朝在兵荒马乱之后,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其实在百姓社会之中,还有残留着“游侠”的遗风,为了名扬天下,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心中有义。

其实在汉朝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察举制是从地方进行选官,因此有一些人存在为了博取荣誉而达到被举荐的目的,这些人被地方的官员所推荐,然后当上官员,再推荐。

不由地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也成为了东汉时期的一种畸形现象。而有一些侠义之举对于当地的百姓具有号召的作用,因而百姓受到这些人在地方的不断熏陶,更加拥护与地方的行动。

在东汉末帝孙皓时,会稽郡发生章安侯妄想当天子的谣言。而此时的太守郭诞并未向朝廷上报,反而以此自明。这原本是对于朝廷的欺骗行动,但孙皓在当地却大受表彰,甚至建起庙宇。

这使得当地的百姓对于太守的忠于程度大于东汉皇帝,为各地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2.民间勾结,官吏与大族垄断上升渠道

从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汉的新型地主阶级在东汉后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发展成为世家大族。而通过察举制的地方举荐,便可以使举主在当地获得知人善用的美名,也能获得豪强大族的支持。

而豪强大族通过与郡守合作,使其家族中的衣冠子弟拥有首先被举荐出任仕途的名额。这样在民间,便形成两股势力的合作,缺少了真正的人才。中央无法确切地知道地方的信息,影响朝廷的直接判断。这一渠道完全被郡守和豪强大族所垄断,人才无法上升。

回看周朝的诸侯国,仅仅是诸侯的血缘一支,地方与中央也存在一定血缘,尽管这会随着代数的更迭逐渐淡化,但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而在汉朝,郡守在地方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郡守与豪强大族勾结,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势力,不利于地方的稳定,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总结

郡守和诸侯与朝廷的关系,便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周朝实行分封制,前期较为稳妥,后期由于血缘淡化等原因,形成诸侯争霸,进入春秋战国。秦朝首创郡县制,开创了地方制度的先河。

汉朝将前两个朝代进行合并,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汉武帝后逐渐对诸侯势力进行削弱,重用太守。但一味地重用,使得后期的政策变得逐渐畸形,从而导致了郡守的权力在地方不断地膨胀。

守这一联系中央与地方的重要角色,变得失去意义,反而与地方的豪强大族进行勾结,破坏原有的选拔结构,导致汉朝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在汉朝得到了探索,也启发了后代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