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1-3 阴阳学说之生之本,本于阴阳关系

 木丹园 2021-08-08

为什么将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当中的运用,用生之本,本于阴阳来加以表达呢?

是因为《黄帝内经》在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之下,认为在人身体来讲,整个生命活动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解释,所以,《内经》是在“生之本,本于阴阳”的阴阳生命观念的引领之下,全面应用了阴阳理论来解释生命现象的。生,就是人的生命,详解如下:

一、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内经》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相关原文集中表现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内经》要用阴阳理论来解释人体的脏腑结构呢?它在下面的原文中指出了有两条意义:

1、“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运用这样的目的是判断一年四季中不同季节所患的病症的脏腑是不一样的,冬病在阴的阴是指冬天可以判断是否病症在肾,肾属阴,所以阴指的是肾。夏病在阳,就夏天的病证是否在属阳的心,春天患病了以后是否属属阴的肝脏,秋天判断病证是否在属阳的肺脏。

2、为使真实也。判断的目的是为了在临床上指导治疗。

这一段指出了如何划分及划分的意义。

总体来讲,《内经》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明确指出:

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形就是形体结构,包括了在外的躯壳,在内的内脏,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不离阴阳是说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没有哪一个脏腑组织结构可以逃脱之外。

所以尽管在外的躯体属阳,可以分为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胸部在上属阳,腹部在下属阴。

内脏虽然属阴,但内脏中的五脏又属阴,六腑(肝,胆,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为阳。

属阴的五脏中根据上下的阴阳属性来划分,在胸腔中的心肺属阳,在下的腹腔当中肝脾肾属阴。根据它的季节属性,肺为阳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阳中之阴,脾主管属至阴的长夏季节,称之为阴中之至阴。

二、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所有脏腑的生理机能。

人体属阴的物质当中,气和血又再分为阴阳。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温热血的功能。属阴的血具有载气,寓气,化生气的功能。可见气和血之间虽然体现着阴和阳的关系,但又从其他多个层面反映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

另外,人身体当中的营卫关系,气和津液的关系,脏和腑的关系,经络的关系等,都可以用阴阳理论加以表述。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明确表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泛指人身体属阴的一方和属阳的一方能够保持一种平秘的关系,这时候生命活动就能够安定,这时候生命活动就能够康宁。因为“精神”这个偏义复词在这里指的是神,是广义的神,是生命现象。

三、用阴阳学说分析病邪的性质和发病的规律。

就病邪的性质而言,集中反映在《素问·调经论》的第六十二篇上:“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邪气可以划分为属阳之邪和属阴之邪。

风雨寒暑泛指四时不正之气,春天的风,秋天的雨,夏天的暑,冬天的寒。泛指四季当中任何一个季节中不正常的气候变化,都可以成为伤人致病的因素。它是属阳的。

那么与人身体自身生活不慎自身所导致的形体伤害的原因,如饮食的原因,居住环境的原因,起居不时的原因及性生活不节(这个阴阳指男女,男女性生活不节制)包括精神情志所伤,这四个方面是属阴之邪。

就发病规律而言,大凡属阳之邪伤人,一般伤人阴液,导致阳分偏亢。属阴之邪伤人,大部分损伤人体阳气,导致阴分偏胜,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既是讲病机,也是讲发病,此处从发病规律探讨。

四、用阴阳理论解释人身体的相关病理病机。

总体来讲,用阴阳学说来表达的病机就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成为所有疾病发生最基本的一种病理基准。

如阳胜则阴病→阴不胜其阳→阴虚阳亢→发热,躁狂,脉数。

阴胜则阳病→阳不胜其阴→恶寒怕冷,肢体不温,精神萎靡不振,脉沉细无力。

阳胜则热→阳热亢盛→壮热,口大渴(消耗水液太过),烦躁。

阴胜则寒→寒盛制约阳气的温煦→恶寒,手足逆冷。

五、用阴阳理论指导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阴阳学说是指导医生诊察疾病,分析病历,进行疾病辨证的重要理论依据。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最后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比如流的鼻涕,吐的痰液,大小便等,是清稀的还是浑浊的,可以判断它的相关病变是哪些部位所患病的。

“视喘息,听音声”是闻诊的范畴,就知道病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痛苦病证。

“观权衡规矩”就是察它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所主的是寒证还是热证,是哪里所说的病症。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根据上边阴阳学说来指导临床的诊断,就不会有过失,用它来指导治疗就不会有失误。

所以,无论医生在临床上的诊脉,或察面色,或观舌象,及病人的语言,气息,二便异常等都可以进行阴阳的归类。

辨识清楚了症状上的阴阳属性,医生基本上就抓住了证候是属阴还是属阳。证候属阴属阳弄清楚了,就是张介宾所说的“阴阳无缪,治焉有差”,抓住了阴阳,治疗就不会有大的失误。

六、运用阴阳理论指导医生对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根据掌握了病证的阴阳,属阴的内脏有病,可以诊视属阳的六腑的经脉,可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属阳的六腑有病,可以取属阴的五脏的经脉的腧穴进行针刺,就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例子。

左为阳,右为阴。临床上,左侧肢体出现病症时,可以取右侧肢体的腧穴进行针刺,右侧有病可以取左侧。就是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例子。

《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阴阳平衡的协调为最终目标,期就是目标的意思。

故阴阳学说也是医生临床施针,用药,治病的最高行为准则。

七、用阴阳理论对药物性味的分析,指导医生处方的用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药物和食物的性质和味道和阴阳属性。

阳为气,是指性质。金元时代以后,避免此处的气与其他气混淆,实质上是指药物和食物当中的寒热温凉的性质。

所以把药物的性味根据《内经》的原文归纳为:

药性之阴阳: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药味之阴阳:辛味,甘味,淡味属阳;酸味,苦味,咸味,涩味属阴。

在临床,病症阴阳辨证清楚后,在药物的性质和味道的阴阳属性上加以选择,运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用阴阳制约的关系来处方用药。

八、用阴阳理论指导养生。

养生是《内经》中所讨论的重大内容题材之一。用阴阳理论指导养生中原则的确定和方法的制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明确告知,春夏以自然界阳气见长,要顺其势补阳;秋冬季节,人身体的阴气渐甚,养阴使人身体的阳气更好的潜藏,从而抓住了调养的根本,所以叫以从其根,其指代生命活动,人身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是完全一致的。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调养的根本。

《灵枢·本身第八》进一步强调养生:“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从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六个方面谈养生的具体方法问题,但其根本问题仍然是调理人体的阴阳。

张介宾: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