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驾鹤西归当大事(上)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8-09




驾鹤西归当大事(上)




文/应可军

死缘于生,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普通人对生是期待是喜极而泣,而对死是哀伤悲痛且忌讳很深,大多数人没有勇气直接面对,常常带着恐惧如遇瘟神般远远躲开,普通人的丧礼多数也以哀为主。

基督教认为死是对人类犯罪的惩罚,是所有亚当的子孙都必须承受的,基督徒很勇敢地接受这个现实。他们认为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身体生命的死;一种是灵里生命的死(和上帝断绝了关系);一种是将来死后审判下的永死即第二次的死。这一点和我们认为死亡的三种意义有点类似,只不过基督教的这三种死亡则是带着宗教的神味。

对于这三种死亡,基督教徒只经历第一种死亡——身体的死亡,他们得到了永生和复活的许诺,一旦灵魂脱离肉体的痛苦,结束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便得到了永生。因此在圣经里用“睡”来代替死亡,如安息主怀,像“婴儿”一样躺在主的怀抱里睡着了。所以,世人在社会上看到基督徒的丧礼基督徒的葬礼并没有悲伤的气氛,而是在众人期盼、祝福、见证中回到天国,与神同在。基督徒深知;“尘土归于地,灵归于赐灵的上帝”,这种豁达的生死观使他们坦然的面对生死,认为死是“息了自己的老苦”,神爱世人、复活与永生的期盼,让死亡充满期待。因此世人没有理解基督徒的期盼,只按自己的习惯来衡量一切。殊不知世人有着相当的繁琐法则;正应着一句“死闹热”的土语,怪不得有人说“生前不孝顺,死后放大命”。

中国人向来把死和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后能投胎转世,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益,对死者也有利。宁海《演道山吕氏宗谱》载:“丧者,慎终之义,人之之于亲,舍此不用吾情,乌乎。用我情,但丧具称家之有无,易曰:丧过乎哀。孔子云:与其易也,宁戚固不可破产务名,亦不宜爱财俭亲。棺木须坚厚,其缝要粘塞固密,如造舟一样,远来吊客不可轻慢,至族中伯叔兄弟,原属一本所分。诗曰:凡民有丧富救之。况一本乎?谊当共相扶持。以无贻外人羞,断不可贪酒索食,碎人碗桌,夫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又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是虽圣人如此,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族中有酗酒索食,欺死虐孤等辈,竟作不孝论罪可也……”对丧礼基本原则规定得十分详细,其他宗族也为如此。宁海把丧葬看作庄严的家事,故丧家大门往往书写“当大事”横额。

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需守护其身边,听取遗言,直至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此前即使远在万里之外的子女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赶回来,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道。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如果病者在村外,必须在弥留之际设法运回家,否则族人不许遗体进村。只能送入宗祠内安置,甚至要在野外搭簟棚停尸。

老人一断气,全家人需放声痛哭。哭得越伤心。越见其孝心。如果无人嚎哭,定招人非议。稍后,加橘叶煎成香汤、由儿媳为之沐浴更衣,也有他人代劳或雇请专业人员料理的。孝衣让儿子轮流象征性地试穿,表示孝道,然后给死者换上。请人布置孝堂,同时对死者进行梳妆整容,最后将死者放在旧门板上,将其双手平放在腹部,并用苎线缚住,再放黄蜡一块,嘴里含一块玉器或银,以供冥间所用。然后把遗体抬到“堂前”。脚下放油灯一盏,昼夜长明不灭,俗称“点脚头灯”。在遗体前供祭品、香烛,请道士画符,祀奉香烛,做羹饭。并请人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褥、草荐草席加上赠送给亡灵所用的经卷、路牒和阴司差人的经卷、草鞋或蒲鞋一双,送到三岔路口,由长孙点火焚化,全家与亡灵诀别。床板、棕绷等置放露天处,这一切程序称“离床”。还要取稻谷砻成米,磨好粉,专门捣馍糍送“无常兄”,俗称“羹饭馍糍”最为要紧的是请人算命先生、道士或秀才“挑日子”选“黄道吉日”处理后事。

择定日子后,即向至亲好友“报讯”。主要向出嫁的女儿“报讯”,即使已得知消息,也要照例报讯不误。报讯者持一把纸伞,先来到中堂告明目的,让死者魂灵躲进纸伞。报讯者倒持纸伞上路(即伞柄朝后),逢过桥转弯,报讯者都要告明。到亲属家,不能径直闯进门,待里面有所准备后可入内,把纸伞放在桌前上横头的椅子上,表示亡灵也同时到达。亲属点香烛致意朝拜,请死者受用点心,报讯者相陪,俗称“收脚趾”,待说明下葬日期等事宜,报讯者即取伞出门,仍旧倒持,不能回头。亲属则放声大哭和鸣放鞭炮,送别亡灵,一般家里来不及备鞭炮、就用砂锅代替,掼在报讯者脚后跟,以送亡灵。后来掼砂锅倒相沿成习。得讯后家属要立即奔丧。女儿女婿要穿上孝服,到村口放声大哭一直哭到孝堂在灵前跪叩、哭悼、哭得越悲伤,表示越孝顺。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有的家庭早己做好棺材“寿材”。这时可从寄放的地方取出来,没有预做的要立即请木匠现夹,民间一般叫夹棺材。棺材用料一般要用杉木。有“全月”。“半月”之分,指的是材料的粗细。有的只用松木、也要杂些杉木,也叫杉木方。棺材做好后,在棺头写上福禄寿字样或画意,后端一般画荷花,意为亡灵脚踏荷花上天庭、或画万年寈意为子孙常青常发等。别外还需做好木牌位,死者如有功名的,可立“扑头牌位”,即牌位的额头前倾,有云纹状的边饰与金龙缠绕故名。一般的,只能做一长条形,无边饰,不准越位雕刻周龙凤图样。这是官府专用。

丧家大门外巷口显眼处张贴“免烛”条相当于讣告、意思是让前来叫吊丧亲友不要破费,不需带香烛等礼物的客套话。大门及主要门窗都贴上挽联,在堂前醒目处,贴有先生批示的单子,上面写明大小殓日子时辰及人殓等需避讳的生肖,告诫亲友自我当心,以免相冲相克,如遇特殊情况备有“镇符”或带身上可以解煞。

李堂的陈设是悬挂孝帐,正堂挂死者遗像,放八仙桌,上奉牌位、猪羊糕点祭礼桌前安放一把竹椅。在规定的时辰,孝子手持死者穿过的旧衣,连呼三声,意将亡灵招回,披在椅背上,竹椅前再放一双死者生前穿过的布鞋以示死者仍在阳间。孝子必须披麻戴孝,头带稻秆编成的“三梁冠”,脚穿草鞋或蒲鞋,腰系稻草绳。大媳妇也要披麻戴孝。孝子女日夜守在“灵前”,俗称“守灵”或“守孝”。孝孙白帽檐上别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

守孝期间,还要请僧尼或老妇人诵经,超度亡魂。其经文大多是子女替亡灵忏悔之意,俗称“拜忏”,为亡灵进入极乐世界或早日超生赎罪积德。通常请业余或鼓乐队彻夜吹唱,剧目有宁海平调、越剧、京剧等折子戏,谓之“闹丧”,让亡灵赴黄泉路上不致寂寞。

亲朋好友闻讯前来吊唁,丧家门口立一持锣者。一旦吊客到来就鸣锣示意。孝子、孝子同辈或小辈子侄均戴白帽穿白衣。在孝堂迎客。女眷在孝帐内嚎啕痛哭以示悲哀。孝子伏地。吊客先扶起孝子面对死者遗像或牌位行上三拜下三拜之礼。宾主相互致礼,说些节哀顺便之类慰语。退出孝堂。吊孝者得白帽一顶,女客戴头梳(七尺长的白布条)。

停尸到择定吉日(一般到出殡日头夜子时)大殓,俗称“落材”。棺内底部先铺一层木炭,再依次用量具—一升、斗量人米、麦、豆等,数量是象征性的,几斗几升只是一点点,俗话说“粒米如山,粒豆如担”再放草席,钱币--常用“天下太平”铜钱,或银币、或碎银,排成北斗七星状,然后再放枕头(上贴公鸡、荷花等剪纸),上面放灰粽、桃枝担。尸体人殓后,依次又叠盖娘家被、媳妇被,女儿被(如子女不止一个,先盖大,后盖小,再盖上亲友们所送的“重被”(一种二尺见方的小薄被)。棺材里空隙处放死者所喜爱的食品、物件等,还有云月鞋、云月衣等,这些都是古时陪葬之遗风。最后在道士的指令下,家中大小及近亲,按辈分亲疏依次跪叩,鸣放鞭炮,放声大哭,与亡灵诀别。棺材盖轻轻地合在棺材口,表示死者人殓完毕。

在亲人去世后的-段时间里,必须在生活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期间,亲属按“本家九族五服图”着装,规定得十分详细,尤其对孝子更严。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要三年呢?因为小孩出生的头三年,不离父母的怀抱,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这居丧的三年之间有繁琐的礼仪。

基督教崇尚简丧薄葬,但不失庄重严肃。丧礼的程序一般为:宣召、颂唱、简述平生、经文、信息、颂唱、祝福、祈祷、家属致谢。

其仪大致如下:

1.开场言、默祷:尊敬的各位来宾,主内的弟兄姊妹,愿你们平安:今天我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相聚在这里,为我们亲爱的主内家人×××作最后的送别。此刻,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与我一样,非常复杂。从人的感情上说,我们的心情非常沉痛悲伤,因为×××离我而去了,×××昔日的音容笑貌仿佛犹在眼前、历历在目。这种悲痛我深有体会,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世界上最亲的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确实痛彻心扉。但是,从信仰上说,我们又知道这是每个人的归宿,这个世界是个苦难的世界,到处充满罪恶,一生劳苦愁烦。对基督徒来说,离开世界与基督同在,这是好的无比的福分。因为基督徒的离世不是死了,而是回家了。首先,对于各位在百忙中能挤出时间来参加×××的追思会,我代表家人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愿上帝祝福你们。我们大家低头默祷一分钟。然后我代祷。

2.唱诗

3.宣读故人生平见证

4.读经、证道

5.唱诗

6.告别:特别提醒各位,因为××是一位敬虔的老基督徒,他的家人也都是基督徒,我们告别时,按照基督徒的要求,不需要通过跪拜或鞠躬表达对××的尊重,大家今天能来送别,我们已是万分感谢。请绕行看一眼即可离开,谢谢各位。

基督教的丧礼要求保持气氛平静、场面庄严、格调高雅,因此是一切从简避免铺张浪费,追思场地的布置也是以素色为主,治丧过程中不哭丧,不放鞭炮,不跪拜,不用香烛纸钱,不用考虑风水、属相相冲等,也不使用“奠”字。

总之,相对而言,宗教性质的丧礼在程序上来说比较简单,但从家人和吊唁者的角度来讲,逝者的信仰必须尊重,同时让没有信仰的家属及吊唁者又不感到不适,这就需要丧礼的设计者们不仅熟悉宗教信仰的丧葬流程,且在合适的环节加入适于普通人的丧礼需求,必要时还要告知来宾应注意的禁忌,在布置灵堂时也应清晰的展现出逝者的信仰。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