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哲睿:古籍线装书裱补述要

 殘荷聽雨 2021-08-09

古籍线装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历经岁月的摧残或因当初载体选择不当,及后代阅读者不当的持拿、流传至今,少有未遭损坏。人为疾病所扰,尚会自动求诊,以求能早日治愈、享受人生,但古籍虽饱受催折,却不能言语、开口要求接受治疗,但她总是希望能遇良工,细心为其裱补,以期能以健全的形象,继续为爱书人服务,因此为古籍从事裱补实为刻不容缓。但碍于此一技艺乃冷门项目,果有年轻学子想投入此一行列,恐亦将求诸无门,为避免后续无人,断失传承,谨将所知表述如下,盼能为裱补工艺略尽棉薄之力。

壹、前言

文字的流传,端赖有载体得以依附,方能流传久远,令后代子孙借以汲取先人的宝贵经验,而后再将其内容与精髓充份咀嚼,并整理出另一套独特的见解,再次著录于书籍上,令先人的智慧再增加并得以传承下去,如此一套周详的智识传承方法,皆赖有文字为之表述, 但载体是否得以保存,传阅能否久远,皆视保存是否得宜而定,保存得宜虽千百年,人们尚能浸淫书海,尽情吸吮前人智慧的精华,反之,虽数年的光景,残纸败絮,纵令有无限的求知欲,亦将无法展读。古籍保存的理念,实为迫切的课题。

贰、古籍装帧方式的演进

欲窥古籍裱补技巧的奥妙,似应先对中国书籍的演进有全面性的了解,方有利于进一步地认识古籍裱补的重要。众所皆知,「纸」做为文字载体的时间最长,可溯及汉代古今中外,公认蔡伦是改良造纸技术的关键人物,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间用缣帛,但缣贵而简重,诸多不便,蔡伦乃总结前人经验,利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抄制成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 年)奏知和帝,公诸天下。但中国古代,初期文字载体为绳、木、陶、甲骨、兽骨、青铜、玉器,虽皆有文字的符号,却未能普及大众,广泽后辈,除却竹简、缣帛外, 仅能将诸多载体上的表述文字归属于档案,或仅能称之为书籍初期的形态,书籍装帧经过了初期形态的漫长发展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不断上升、逐渐进入到书籍正规的形态,文字著录于竹简、缣帛上谓之书,不同的书写载体会产生不同形态的书,总结而言,文字载体由竹、木、缣帛、和纸、形成了正规的书籍,此一载体的最大共同点皆是用毛笔手抄。此一时期的书籍装帧形态以卷轴装的方式呈现,初期的纸写本书籍,由于受到简册、缣帛书的影响,仅将一张张纸黏成长幅,以木棒等做为轴,黏于纸的左端,以此为轴心,自左向右卷成一卷,卷子的右端乃为书的首。卷轴装的书籍型式因为狭长,又须经常展开阅读,为了避免边缘破裂,同时也为了使卷木硬挺,利于舒卷,故需进行装裱,所用材料通常使用纸、绫、绢、锦为之,唐太宗所装的皆以紫罗褾,安乐公主则用黄麻纸褾,于卷子前后两端及上下贴黏镶料,并于其背后托上一层纸谓之“褾”。另一种特殊形态的卷轴装书籍,历代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说,于此暂且不论谁解释较为正确,仅就其型式简述一下,此种装帧型式,外观上和卷轴装完全一样,但把书打开后,即令人动容,此装帧的特点,在于利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书写好的书页按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黏,除最右一页为单面书 写,黏实于卷首上,其余各页皆为双面书写,并且仅以书页右侧黏搭于卷轴装的底纸上,展阅时形似龙鳞,故称龙鳞装,收藏时则籨卷首往卷尾卷收,即保留了卷轴装的外表,又解决了翻阅检索的方便性,对后世的册页形态书籍启迪不少,但因传世作品不多,故说法与定位亦不同。页子书籍的概念即从龙鳞装而来,双面书写的页子数页叠放在一起并对折,使成为长方形,称之一叠,数叠聚在一起,用线串连,很类似现代的锁线装订法,只是穿线方法较

为随性,且不规则,于敦煌遗书中,此种装帧形态有不少,称之为缝缋装,其在唐末,五代时相当流行。另一种称为黏页装书籍,因流行时间不表,于文献记载上较无详细说明,故一般人较少认识,其特点为每张书页一面写字,有字迹的一面对折,书页按顺序集为一叠,相邻的书页,空白页相对并涂满浆糊,使所有的书页黏在一起,于首页书写上书名。

雕版印刷的来临,改变了书籍装帧的形态,隋唐为一个手抄与雕版印刷并存的年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梵夹装书籍开始流通于民间,梵夹装的书乃为一页一页的贝多罗树叶加工制成条形的书页,书写方式为用针于叶面上刺划,然后于表面上涂上颜料,用布擦去多余颜料,已书写的字迹则渗入颜料,成为经久不褪的文字,上下用夹板夹起,并于书页中穿两个眼,用绳子穿起,就成为一部书。由于其内容大多为印度佛经,所以世称“贝页经”, 盛行于唐、五代。纸本佛经则受到梵夹装的影响,雕版印刷刚萌芽,又顾及高僧、佛教徒皆以盘腿入座,此种姿势不利于翻阅卷轴装书籍,于是开始寻求新的装帧方式,乃采缣帛的折叠方式,将纸一张一张黏接成长条状,再按一定的行数折叠,一正一反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折子,再仿造梵夹装的夹板做法,于折子前后黏贴上两块木板或硬纸做为保护,并于封面黏上写有经名的签条,此乃佛教首先创制,内文多为经文,且采折叠方式,所以世人皆以经折装书籍称之。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发明后,虽有应用于卷轴装与经折装上,但卷轴装不利翻阅,经折装于长久翻阅过程中,容易于折缝处断裂,诸多的不便,促使先人另求新的装帧形态。雕版印刷乃一页一页地,且可同时印出多册,先将每一页印刷完成的书页,字迹相向,版心向内对折,顺好页数再用一张硬挺纸张,包裹整叠书页, 并于书脊上涂满浆糊,再把上、下、左三边余纸裁齐,一本蝴蝶装书籍即告完成,打开书时,书页向两边张开,仿佛蝴蝶展翅般,故称之。现今一般人所言的宋版书,就是指蝴蝶 装,对于后世的书籍装帧影响颇巨。蝴蝶装虽拥有诸多优点,但因印刷面有油墨且字迹相 向,容易有所粘黏,于翻阅时须连续翻两页,才能看到一页字迹,造成阅读上困扰,并因版心向内,无法用线缝缋,只能靠浆糊于书脊处黏贴,翻久易脱页,究其原因,乃为折页方向不当所致,包背装正好可以解决其缺点,因而顺势成为主流最早出现于南宋后期,并于元代得到改良,盛行于明代,清代间有所闻,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此二经典巨著,皆以包背装闻名于世。具体作法是将书页字迹向外,对折书页左右两边对折后向右边形成余纸,称为“书脑”,折好的书页以书口上的版心为基准,并以下版框线为齐栏依据,逐页对齐使成一直线,再于右边的书脑处,打眼用纸捻订住,书衣从正面绕裹书脊至书后,并于书脊处涂满浆糊,上下裁齐,一本包背装即大功告成。包背装的书衣有软硬两种型式。作为中国古字书籍的最后一种装帧形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即利于阅读,又便于收藏, 于视觉感观上更是充满雅致,独步世界,形成鲜明的特色。线装书(如图1)从包背装发展而来,故折页方式与包背装相同,版心亦是向外,且于书脑上有打眼并加纸捻固定,书衣则有环筒式,与扣皮式两类,将书衣裁折成与书页大小一致,前后各置一张书衣,于书脑上打眼穿双根丝线缝制成册,一般书籍皆以四眼缝法,遇到较大的版本,为了保护书角尚有六眼缝法与八眼缝法,更有讲究者,于书角处包上绫绢,谓之包角。除却装帧形态的不同外,字迹的表现方式更是多元,除了手抄写、雕版印刷外,尚有活字印刷、插图版画、套色印刷、1)从包背装发展而来,故折页方式与包背装相同,版心亦是向外,且于书脑上有打眼并加纸捻固定,书衣则有环筒式,与扣皮式两类,将书衣裁折成与书页大小一致,前后各置一张书衣,于书脑上打眼穿双根丝线缝制成册,一般书籍皆以四眼缝法,遇到较大的版本,为了保护书角尚有六眼缝法与八眼缝法,更有讲究者,于书角处包上绫绢,谓之包角。除却装帧形态的不同外,字迹的表现方式更是多元,除了手抄写、雕版印刷外,尚有活字印刷、插图版画、套色印刷、1)从包背装发展而来,故折页方式与包背装相同,版心亦是向外,且于书脑上有打眼并加纸捻固定,书衣则有环筒式,与扣皮式两类,将书衣裁折成与书页大小一致,前后各置一张书衣,于书脑上打眼穿双根丝线缝制成册,一般书籍皆以四眼缝法,遇到较大的版本,为了保护书角尚有六眼缝法与八眼缝法,更有讲究者,于书角处包上绫绢,谓之包角。除却装帧形态的不同外,字迹的表现方式更是多元,除了手抄写、雕版印刷外,尚有活字印刷、插图版画、套色印刷、

饾版拱花,令整册书于阅读时增添诸多乐趣,洋洋洒洒诸多装帧形态与印刷方式,令人目不暇给,除了赞叹,更有一份骄傲。

图片

图1 金镶玉式线装书

参、裱补所需的材料

自从有了书籍,人们竞相传阅,但因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不尽相同,于是对书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未能及时的进行修护,其后果将令人心痛,轻微者需将限制阅览,严重者,恐将束之高阁,无法再为读者使用,因此提早发觉书籍的受损,并给予损坏程度鉴别, 进而送至裱褙室进行裱补,实为保护书籍及确保书籍得以永续传阅的最佳方法。

书籍的裱补实为一项特殊的技艺,除了需具备基本的裱褙技法外,尚需拥有无比的耐心与毅力,方能胜任。于裱补前须针对整个流程及使用的工法、材料,与委托人或承办人做充份的沟通与解说,于达到相近的共识时,先行试作具体的作法,是请从待裱补的书籍中,选取最严重破损及具特殊装帧形态或特别载体的书籍,做为试修的样本,并依照前述所达成的共识观念,进行裱补,待裱补工序完成后,再会同相关人员针对已裱补完毕的书籍进行检视与探讨,找出仍需改进的地方,如工法、所使用的材料等,是否尚有更佳的选择,待通过检视后,则可进行常规性的裱补,相关的裱补流程表、调书单、裱补工法修护记录单,亦应一并印制,填写一式三份,以便追踪考核。

古籍裱补的最高原则,乃为对书籍的干预愈少愈好,免得日后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针对所选的材料需具可逆性,并为中性,如能有较高的碱藏量则更理想。裱补作业上所使用的材料中,最重要的首推「纸张」与「黏着剂」。整体而言,书籍的载体以「纸」为大宗,但因年代久远或因保藏不当,纸张书页皆有老化现象,轻微者书页纸泛黄,中度者有脏污、虫损、撕裂痕、霉斑异物沾黏;严重时,则有酸化、缺损、不堪持拿。诸多的问题,皆因书很脆弱,故须选择一张长纤维的皮料纸来进行裱补,才能达到补强的效果。现今的修裱工作者较常选用的皮料纸,不外(一)楮皮纸(二)雁皮纸(三)三桠纸(四)麻纸(五)凤髓宣纸五种裱补用纸,其特性各有所长,但亦存有缺点,因而笔者对于裱补用纸之选用,是透过与各纸厂的沟通,采用不同比例的纤维,抄制出约20 种的混料纸,以供选用,借以能达到最佳的裱补效果。而一般市面上方便购得裱补用纸颜色不多,白色、原色、仿古色外,似乎其他颜色不多见,果有亦是以化学染料抄制而成,不适合做为裱补用纸。综观待裱补的书籍用纸,因时代背景之不同,或因成本考量等因素,所择用的纸类呈多元状,再加上历经岁月的摧残及不同的收藏环境,因而现今所呈现的纸张颜色可谓多采多姿、不一而足,故于裱补时,势必自行对于裱补用纸进行染色,笔者于此领域亦曾下过一番苦心,全部的染色材料皆以植物、中草药及国画颜料为主,可供选择色纸不下百种,其中有部份材料所染制出的色纸略为偏酸,因而又针对此一问题,寻求出脱酸的方法,并经平头式电极PH 值测试机,测试其PH 值达中性以上(PH 检测表如图2),方敢列入裱补用纸的选用中。各式裱补用纸均制作成A4 大小的纸样,并于右下方注明纤维种类比例、厂家代码,染色纸则注明染料种类及配方,以供随时可供比对。数量多的裱补专用纸则放入专用的胚布棉袋中,以确保不受污染,并保持通风,集中贮藏于梧桐室中,并分层置于梧桐木架上,在胚布棉袋之前端系上产品内容、规格、出厂日期等资料的标示牌,以利管理及选用方便。

图片

图2 PH 检测表

黏着剂的选用是否得宜,实为裱补纸质文物优劣与否的最关键材料。中国老祖宗从众多的材质中,选择了淀粉糊做为裱补时的黏着剂,是有其独到的考量除了材料本身取得容易, 制作方便外,于工作室即可独立完成,并利于更替。随时代的进步,虽然现今科学发达诸多的合成黏着剂充斥坊间,但却不适合拿来作为裱补时的黏着剂。虽然国外很多修护机构,皆有其不同的高科技配方,用于纸质文物的修护上,但针对中国特有的“宣纸”为主轴的东方纸质文物而言,笔者反而会使用老祖宗的老方法,来作为裱补时唯一的黏着剂。笔者常年从事纸质文物的修裱,深知小麦淀粉糊不是万灵丹,因此特别针对此一问题,求诸于古籍的记载中,全面性的搜集、阅读、寻获不少古老的配方,各家所言,五花八门、历经整理,试作某些古老的制糊方法,若不适用于现今的环境,则予以摒弃,目前笔者现今所常使用的制糊配

方,约有10 几种(澄粉加黄柏粉所制成的手工糊,如图3)。针对裱补用纸的特性,纸质文物的物理性及日后的保存性,有做适当的调配。现今的科技产物,日新月异,亦有其优点存在,诸多的产品,于古时不曾出现,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使用于纸质文物的修护上,理当广采诸物,发掘适当的材料与工具,再经实务测试,借以提升自我的裱褙技术。

图片图片

图3 澄粉加黄柏粉所制成的手工糊 图4 各种式样的锥子

古籍裱补工作所需准备的工具(如图 4),大致与字画裱褙时所使用的工具雷同,于此不再赘述。以下谨就上述所提特殊的纸张、染料、制糊材料,略做说明。

一、裱补专用纸类

大陆红星厂:棉料单宣

大陆汪六吉厂:棉料棉连宣

大陆连史纸

大陆玉扣纸 

台制福隆厂:罗纹宣,纯楮皮纸、纯麻纸、纯雁皮宣,各有不同基重

台湾长春棉纸厂:楮雁混料纸、楮麻混料纸、楮棉混料纸、化学纤维纸 

台湾吉丰厂:三桠纸、中药纸

台湾广兴纸厂孔明宣

台湾台棉纸厂:机器纸

台湾大利棉纸行:手工棉纸、日本美浓纸、典贝帖纸、雁皮纸、宇陀纸、美栖纸,超薄中性楮皮纸基重4g/m2。

二、染色用材料

红茶、墨条研磨成的墨汁、花椒粉、黄柏粉、百部粉、乳香粉、苏木、秦皮、熟地、槐花、毛冬青、栀子、关紫草、红藤、松裘果、洋葱皮、莲房,以上材料除红茶与墨汁外,皆以四两重的材料为基准,加入2,500cc 的水,利用电锅,外锅加一杯量米杯的水,蒸煮备用;红茶则选用商业用大包装红茶包,加入2,500cc 水用电锅蒸煮,依所需颜色浓淡,可置入1 包至4 包的红茶包。墨汁则用大陆厂铁齐翁101 油烟墨,国画颜料选用大陆苏州姜思序堂产(如图5)、花青膏、赭石膏、藤黄、胭脂、岱赭、洋红、石青、石绿、以上国画颜料均以3 公克为基准兑入15cc 的清水,搅拌过滤,再依需颜色兑入100~1,200cc 的清水,以上染纸方法采用刷染法,一次染15 张,让它自然干燥后,再揭离备用,每张全开宣纸的需150cc 染液,随着纸张特性不一,略有增减。

图片

图5 苏州姜思序堂制、中国国画颜料、赭石膏

图片

图6 防虫中药(左起黄柏花、花椒、机制冰片、乳香、百部)

三、制糊材料的选用

以淀粉糊为主体,再依使用上的考量,添加附属材料、淀粉采用以小麦淀粉,但其产品众多,依表皮颜色之不同分:白麦、红麦、棕麦,国别亦有差别,美国小麦多为深棕色,归属于红麦,加拿大产多为浅棕色,澳洲产品为白色,红麦属硬麦类,为高蛋白质小麦,白麦属软麦类,为低蛋白质小麦,又春麦之蛋白质含量高于冬麦,因此建议采用澳洲产,一冬季百白麦所制成的澄粉为制糊的原料,另可备花椒粉、黄柏粉、百部粉、乳香粉、冰片、梅片等中药于制糊时加入,可达驱虫的效果(如图6)。为了提升黏着力,可将白芡粉、糯米粉,以不同比例,连同澄粉先以高速搅拌器充份搅拌,再行制糊,所制成的糊黏着力特强。适用于硬皮封面,书套制作时用,为了减少收缩及延迟干燥速度,可于浆糊中加入一滴蜂 蜜,会有令人称奇的效果。为了增加碱藏量,可于制糊时,先将4 份的澄粉兑上1 份的碳酸钙粉经高速搅拌机搅拌,再制成糊。以上的诸多配方制成与PH 值测试皆幸赖有台大文书组裱褙研习的众多学员及档案修裱中级班学员共同参与,方有现今的成果。

肆、裱补的工序

书籍流传既久,历经众人的翻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令古籍得以继续长久传阅,对于她定要加倍爱护,妥善保存,另一方面针对已有损伤的书籍,势必给予专业的裱补。以下兹就古籍线装书的基本裱补技法与工序,做系统性的讲说。

一、拆解

为了有利于后续的裱补工作顺利进行,首先需先将书籍进行拆解,包括缝线及纸捻。

二、编码

每本书其书页皆有其前后顺序的连动关系,故于拆解后应随即逐页给予编码,请用HB 铅笔,编写于书本靠右侧的下方,并请确认于纸捻之后,此一动作请确实执行,才不致于裱补工作完成后,装订成册时,无从顺页。

三、书页去脏

某些书页因阅读不慎,将茶水、汤汁,洒于其上,留下不雅的痕迹,或因保存环境不当,致使古籍惨遭烟熏满布灰尘,令书页变黄,或因漏雨淋湿书页,产生水渍痕,诸如此类轻微污损,此时建议采用水淋法,对书页进行清洗。首先选用水盆一个,大小应略大于书页,另备强化玻璃片一块,大小以可置放于水盆中即可,请于强化玻璃上垫上一张化学纤维纸,再于其上铺上一张机器棉纸,将已拆解、编码后的污损书页平铺其上,一次请勿超过50 页,再于其上铺上机械棉、化学纤维纸各一张,将强化玻璃块略作倾斜,准备一壶温水,温度于50℃~60℃上下,装换于洒水中,执此一工具由上方缓缓将温水淋洒于书页上,约莫淋上约3,000cc 的温水,再将强化玻璃块提拿呈90°的角度,让多余的水沥尽,静候3~ 6 小时,即可将书页逐页移置吸水纸上,如为整页托裱,此时即可进行,但如仅是局部裱补,则需待其干燥完全,方可进行操作。

一旦遇有亲水性的书写字迹,或打印台盖的印章时,则需先行分类并个别提出,给予固色的处理。具体作法为:调制胶矾水(3 份的牛皮胶溶液加1 份的陈年矾水),于易晕开的字迹上,上一层胶矾水,如能双面涂抹效果更佳,涂布的范围不宜超过字迹的外轮廓,凡经上过胶矾水的书页,请放置12 小时以上,才可进行各项需接触到水的工序。

严重遭受霉菌侵噬或书页已有褐斑感染,利用上述的温水冲淋法,无法达到洁净的效果时,则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请用1 公克的高锰酸钾溶于1,000cc 的温水中,利用棉球沾取经稀释后的高锰酸钾溶液,涂于污斑处,此时书页呈现紫红色,静置15 分钟,颜色则转为褐色,请调制5 公克草酸加上100cc 水的草酸溶液,淋于呈褐色的书页上,顿时间书页呈现白色,原本显现于书页上的污斑,业已消失,此时再取大量的清水,多次淋洗书页,务必将残留的药剂彻底清洗,此种清除污斑的方法,每次以一页书为限,但可视书页遭

受污损状况及书页纸质之强弱,适当地调整高锰酸钾溶液留置于书页上的时间。

四、分类

经过上述清洗后的书页,即可进行分类,破损严重的书页将进行整页托裱,仅有局部有撕裂痕的书页则采用扬撕法,进行裱补,虫蛀不严重者占书页20%以下者宜采破洞修补法,破损残缺处则选用隐补技法,仅于书口处断裂者,请用加溜口纸的技法。上述四大类古籍线装书,最常出现的在症状不尽相同,其所选用的纸张亦不同,各项裱补技法,更有其独到性,所要求的标准也不同。

五、配纸

配纸乃为古籍裱补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序,针对不同残破程度的书页,采用不同的裱补工法,更应针对不同属性的书页,其收缩比之物理惯性、强韧度、纸张厚薄等因素,兼顾视觉上的美感,选用物理性、美感性皆适宜的裱补用纸,加诸于书页上,以期书页经过裱补后,不仅有利拿取,于阅读时亦显视觉舒爽,进而在收藏时,能经得起环境因素的考验。

六、裱补

整页托裱

决定采用此项裱补工法时,首先应考虑到托裱纸的厚度问题,尽量选用较薄的皮料纸为之,以免整册书裱补完成后厚度暴增,致使典藏空间不足。整页托裱工法乃为针对残破书页,于背后加覆一张修护用纸,借以将书页挣起、执拿,故宜采用纤维较长的纸为宜,拥有强韧拉力的纯皮料纸则为首选,次要的考量,则为纸张用量较大,是否能有相同性质的修裱用纸可供使用,再者因书页残破,托裱用纸须进行染色处理,染纸的技法与耗时的双重问题能否解决。克服了以上问题,接下来即可进行具体的托裱工作,工法如下,先于整本书中, 选择一张书页较为完整的,另补一张四周大于书4 公分的化学纤维纸覆盖其上,利用2B 铅笔沿著书页上的版框线,转描于化学纤维纸上,并将书页内文的行距一并转描,此时我们将可得到一张拥有清楚书页全部轮廓线的化学纤维纸,随着需托裱书页的增加,可另行再多转描几张。将此化学纤维纸平铺于裱台上,刷上清水,令其固定,顺手提起一页残破的书页, 对准化学纤维纸上的轮廓线,将书页逐片放置于相关的位置上,如有不妥处,请用羊毫毛笔沾大量清水将残破的书页,正确无误地移就定位。再取一张空白化学纤维纸盖于其上,略为排实,并刷上些许清水,随之将其翻面,令书页有字迹的部份朝向裱台,撤去上面绘有轮廓线的化学纤维纸,接下来取一张业已经过选配好的修裱纸将糙面朝上,先洒上一层清水,令其得以舒展,将托纸对折,取一条洁净毛巾,将四周清水拭去,再将托纸展开,并于其上刷上自制的手工浆糊,并反覆地仔细轻刷,务令托纸上的浆糊均匀地布满,完成刷糊工作后, 将此一张含有浆糊的托纸,提起移往吸水纸上,令其撤去多余的水份,静待托纸面上的浆糊于侧视呈朦胧状时,不反光,旋即提起,令糊面朝下,覆搭于整理好的书页上,使用鬃刷将托纸刷平于书页上,此时力量宜轻,待托纸没有呈现任何折痕,即可取一张吸水纸置于其上,利用鬃刷确实刷实,务必令两张纸能紧密结合。移去吸水纸,于不托纸四周拍上一圈浆糊,不宜过宽,并于中间处放置一张启口纸即可移往晾版上,此时整页托裱的工作即告结束。

撕裂痕

宜采用扬撕法来进行裱补,首先请准备基重12~16kg/m2 的纯楮皮纸,利用电锅先行蒸煮过备用,将有撕裂痕的书页,正面朝下,选用一些细小的不锈钢块,放置于撕裂痕四周, 以期不令其走位,撕裂处需正确无误地碰齐,调配一碗浓稠适宜的浆糊,并择一支小楷狼毫毛笔,沿着撕裂痕处两侧,涂上一道宽约0.1~0.3 公分的浆糊线,其宽窄视撕裂痕表度而定,此时选用一条经过蒸煮后的楮皮纸,长度比撕裂痕多5 公分,宽度为0.5 公分的皮条纸,放置于浆糊线上,再取吸水纸一张置于其上,并用重物压于其上,静待完全干燥,约莫4~8 小时,撤去重物,将楮皮条纸撕掉,此时书页上有撕裂痕的地方即会残留些许的楮皮纤维,再利用手术刀将多余的毛绒纤维刮除,即告完成。撕裂的书页经此一技法裱补后,从正面检视,几乎无法察觉是经过裱补,对于书页本身而言,此乃为最少的干扰,最无负担,裱补的最理想境界,非此莫属,但其缺点为较耗费时间。

 遭虫蛀的书页

有此类损伤的书页,宜选用同色调、厚薄相似,且是同一类别的纤维所抄成的纸裱,来进行裱补,其工序如下:先于破损处,利用手指或手术刀,沿破损处边缘将纸张搓薄,使形成一缓斜坡,再取经过筛选过的裱补纸,置于破处,利用沾水,沿破损洞口外缘画上一圈水线,略为超出0.2 公分,再利用手或工具沿水线撕开,形成一片略大于破损口的纸片,同此方法,逐一将待补书页上的破损口皆撕取一片裱补纸片,才可进行上浆动作,否则将不利裱补工作之进行。因为纸张一接触到浆糊,就会有收缩的问题产生,故时间的掌控为首要关键,先上大洞的浆糊,再上小洞的浆糊,所上的浆糊线请控制于0.1~ 0.3 公分以内,待全部破损处皆涂上浆糊,即可将已撕好的纸片,放置于破损处,动作须确实且快速,全部放置完成后,再取吸水纸,盖于其上,上面用重物压着,静待12 小时以上,待书页呈干燥状,再利用手术刀将多余的补纸刮除即完成。

书口破裂的书页

此为典型的古籍线装书破损症状,针对此类损坏,首先须准备极薄的纯楮皮纸,基重应为8g/m2 以下,再依据书页老旧色泽,染制成色阶相仿的溜口纸,色调须确实掌握精准,否则整本书溜完口后,会有白口出现,令人视觉上有不舒服的感觉,染制好溜口纸后,即可依据书页的书口长度,裁成宽约1 公分的溜口纸。具体工法为:因为此时书页呈分离状,笔者习惯会先从左半页作起,将书页正面朝裱台,并于望书口1 公分处,放置纸镇,再取右半页的书页,根据已固定好的左半页书页,仔细且精准地挨齐,令左右书页的书口上的版框线对齐,同样地距右半页书口约1 公分的地方,放置另一个纸镇,确实令左右书页固定于裱台上,取一张裁好的溜口纸,于其上刷上稀浆糊,并移至吸水纸上略为撤潮,便可将上过糊水的溜口纸放置于书口上,溜口纸的中心线请对准书口的破裂处,先用猪鬃刷轻刷,再取一张吸水纸垫于其上,并用鬃刷确实重刷,将已上完溜口纸的书页移往干燥台上,简易的干燥台为一块45×30 公分厚约1.5 公分的大理石板,待干燥的书页上下各放置吸水纸2 张,最后再以重物放置其上约12 小时,溜完口的书页即告完成。

七、折页

书页经过以上裱补技法完成修护后,且干燥完成,既可进行折页,请必依照原书的书口折痕,将书页对折,整册书页折完后,将可移往压书机,将书页压紧实(如图7)。

图片

图7 干燥、挣平后的书页,进行折页

八、齐栏

书页经过折页,压实后,此时书页的稳定度已很好,可进行书页的齐栏,相关的辅助工具多种,端赖修护师的各人习惯而定,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能将全书书页的版框线下缘对齐,并成为一直线,整齐如刀裁,令人观之赏心悦目。反之,齐栏工作没有做确实,版栏参差杂乱,令人意趣大减,此一技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需耐心方能胜任,身为一位古籍修复师必须善于掌握此项工法,齐栏的标准为何,皆以下栏为准,因为木板书皆以手工雕制版心,大小常因反覆印制受潮致收缩不一,导致版心的栏线不尽相同,如以天头为准,会促使地脚处显得紧迫,一般的比例为天头和地脚空白处,多为四比六的比例,齐栏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言利用辅助工具外,尚有利用双手徒手完成,第一种为挨齐法,次为撤齐法,另一种为摆齐法。

九、草订

单页的书页经过压实,齐栏后即可进行草订,亦称为初步装订,其目的在把书页固定起来,以利下一道工序进行。草订时所用的手捻纸有两种,长的称“蚂蝗攀”,短的谓“纸 钉”。纸捻的作法为选取皮料纸,顺着纸的竖纹方向,裁成一条宽约1 公分、长10 公分的皮条纸,前后两头剪成尖形斜角,于中间处对折再对折,顺着尖斜处往中间处搓捻。即可完成纸捻。一般而言,一册书以装上两只纸捻为主,锥眼的位置尽量以原有的锥眼为主,切勿再另行锥眼,以避免书脑上新旧锥眼满布,影响书的抗张力。

十、配护页

凡经裱补后的古籍线装书,不论其旧有封皮、护页如何残破,经过裱补后,不适合再赤裸地直接与读者接触,笔者于此时会选配一组颜色、纹样适宜的加工纸置于旧有的封皮及封底上。

十一、裁切

古籍线装书的裱补工作,进行至此,接下来乃是利用刀具把书籍的天头、地脚、书脑此三边裁切整齐。裁切的重要性,乃为古籍裱补中最须谨慎执行的一项工序,因为它属于不逆的工序,一刀下去稍有不慎,定将原有书品变小,严重者可能将前人的眉批字迹切割掉,因此于下刀前,应再次仔细核对,全书做一遍检视看书是否有跳页,书口方向是否一致,天头地脚是否有颠倒,预定裁切的轨迹是否有会伤到书页,一切确认后,方可进行裁切。裁切时所使的刀具与技巧,因人而异,不便强行有所规定,但需以自身最熟稔的工法为之,如使用新工具或技法时请勿以古籍直接进行裁切,应用练习用的书籍来训练,待技法熟悉上手后, 才可运用于古籍上。裁切的方法大略分为两大项,一为机器裁切法,二为手工裁切法,一般而言,机器裁切速度较快,工作量可以提高,但需备有设备,成本较高,而手工裁切虽然比机器裁切效率低,但对于已呈老化现象的古籍却非常适合,因手工裁切的力量比较柔和。

十二、打磨

书籍经过裁切后,难免留有刀花痕迹,略显毛糙,为了其能光洁美观,便需进行切口打磨,现代人会选用木工用砂纸来打磨,从600 号砂纸粗磨,再用1,000 号砂纸细收拾。但古法中则选用木节草来进行打磨,打磨后的效果较为光洁,操作前应先准备两块木板将整册书夹紧,仅露出欲打磨的一边,仔细且速度不宜过快,力量不宜过大,以免于打磨处产生油光。

十三、装订皮

古籍一经裱补后,整书焕然一新,将又可供读者继续阅览,原有的旧封皮虽已经裱补, 但为免再遭受损伤与读者直接碰触,是故给予新的封皮,乃为明智之举,但于选择新封皮时应考虑本身书籍老旧古朴的感觉,不宜选配色调过于明亮的色系,笔者个人偏好选用各色色绢托片,再经红茶加墨汁所调成的染液,刷染而成的不具光泽的绢布托片做为新封皮。装封皮可供选择的材料,不外磁青纸、仿古纸、各式绢托片、绫托片,再加上宋锦,至于装书皮的技法,约略可分为两类,一为筒子装书皮,俗称环筒装书皮,另一种为四包边书皮,俗称扣皮装书皮。

十四、锥眼

裱补完后配置好护页,制装好书皮后即可进行锥眼,一般而言以锥四眼为标准,如开本过大才考虑锥六眼或八眼。锥眼时尽量使用旧眼,不另锥新眼,因为书脑上锥眼过多,对书籍损伤较大,如每次裱补后重新锥眼,二次过后,书脑上便有16 个眼,含纸捻,不消几次,书脑将呈蜂窝状,故不可不慎。单册书的锥眼较容易,因无其他册可供量比,谨遵上述所提要诀便可完成,但如为套书,则需先行量制模型版,一般以厚纸板为之,将所欲锥孔的位置依书籍大小精确计算,比例需美观大方并标志于模型版上,于上头标写书名,并以此模型版为标准,逐一将整套书籍所应锥眼的位置统一地进行锥眼,以期使书籍缝线完后,叠放时每册书籍的缝线皆同在共同的位置。

十五、穿线

穿线的要求乃是要订得牢、嵌得紧、不打结、不歪斜、松紧适宜、结尾处线头应确实隐入锥眼中。穿线时所选用的材质颇多元,据古法而言,皆以纯蚕丝线为主,今则尚有纯棉 线、混纺线、尼龙线可供选用。另日本喜用纯麻线亦是不错的材料,其粗细尚有多款,2 股40 线,2 股30 线,3 股20 线,4 股20 线,6 股40 线之分,颜色则更是多彩,唯选择的标准于粗细上以开本大小为考量,颜色上则以书皮颜色为考量。不宜大书穿细线,小书穿粗线浅色系封皮配深色系线。

十六、贴签

另于书籍封皮左上角贴上一条长方形的纸条,并于其上书写书名和卷册别,以资识别该书。此签条乃古籍线装书的头面,古人向来十分注重,皆以毛笔书写,字体则因各人喜爱自行选择,更用甚于抄纸仿特制精致纹样的宣纸,再重金央请各书法家为之书写,借以自赏娱人。签条的长短宽窄,直接影响到美观,一般长度以书籍总长的1/2~2/3 为适宜,不应短于全书1/2,亦不宜长过全书2/3,宽度则为书籍总宽1/10 为准,色调应与封皮相搭,切忌花俏,黏贴时则有一种方式,一为满浆贴实,另一为点浆浮贴。

伍、保存方法

一册古籍或是多册成套的古籍,为了便于拿取与收藏,皆会量身订做一个足以放置古籍的物品,以供保护,常久流传下来,便有诸多的式样可供选用,最常见到的为函套。函套为硬质的纸板或夹板所制的有裱角且成立体形状,于外沾贴锦缎或棉布,内衬则贴以纸料,并设有绊带,别子以便固定。折叠围绕包裹书籍四面,仅露出书籍上下两端者称为“四合套”(如图8),如连书籍上下两端皆包裹者,称“六合套”,尚有于函套开启处挖成月牙型、云头型、万字型,则另有雅称,谓之为“月牙套”、“云形套”、“万字套”,作功精美, 如用锦布则更显华丽于防尘的功能上效果特好。但因制作时,须使用大量浆糊,容易招虫蛀及发霉,较不适合海岛型地区使用。笔者个人极喜爱此一古物,于是选用诸多的先进产物, 将不适合的材料全数更替,保留原有的古朴典雅外观,令见过的同好皆称奇。硬质材料采用三夹板并涂上透明漆,以防有酸性物质溢出,黏着剂采用澄粉加糯米粉、黄柏粉调制成的防虫浆糊,其余选项则以日本古布取代锦布,塑胶别子,改采牛骨别子,或玉别子。将函套成型后,再于其外量身订制布囊,收存于内。另一种为夹板亦称为书板,其制作是裁取两块与书同尺寸表面平滑的原木板,并于木板上下各凿两个长方形孔,再利用两根扁形织带穿过, 将书籍置于两块木板之间,然后从木板左边将扁带抽紧,并打结借以保护书籍,古时多选用楠木、梓木、樟木、花梨木,甚有选用黑檀,但实木板料于切割成约0.8~1.2 公分薄片时,极易变形,于是笔者自行研发选用梧桐木,以三夹板原理为基础,制作出三层夹的梧桐木薄板,兼具以上古物的各项优点,使用起来堪称满意。尚另有制作出诸多收藏古籍专用的梧桐木制品,如梧桐木盒,梧桐木书箱(如图9)、复古式梧桐木提梁箱、附玻璃的梧桐木盒、梧桐木书柜等,如此地大费周章,无非是想令古籍能有个良好的安身处所。

图片

图8 书籍的守护者-四合式函套

图片

图9 量身订制梧桐木收藏箱

陆、结论

中国的古籍有着悠久的历史,长久以来一直由一群修护工作者守护着,研发出一套既成熟又经得起考验的裱补技术,身处现今的你我更应于传统技法上努力学习,吸取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精华,并运用新研发另一些可行的技法与工具,以期有「一加一能大于一」的效应, 再传给下一代,这是使命。展眼世界,有不少国家在文物保存上皆已打下雄厚的基础,反观国内对此一技艺的推展上,尚有诸多待加油的空间,幸赖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长久以来一直注重,并持续性的给予推广,促使图书医生的培训得以成型,令诸多有志于此的学子能有一个互相学习切磋的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