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新韵水乡行.南浔

 WYF_0605 2021-08-09

第四篇 南浔

  古风新韵水乡行的第四站,也即最后一站,是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古镇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系保持良好。古镇的街巷,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纵横交错,肌理完整,不仅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老街古巷风貌,更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和江南园林,反映了南浔既是江南蚕丝名镇,又是文化诗书之乡。因为这些大宅和园林的故主,既有富甲一方的丝业巨商,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又有历史名人,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等等。除了巨商和名人之外,南浔的大宅和园林还有一个特色是中西风格合璧,这些都显著不同于我们之前游览的西栅和震泽,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次在南浔游览了一整天,用时相当于西栅和震泽的总和。
  南浔古镇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面积约168公顷,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景区88公顷,集中了古镇的主要景点,是收费区域,进入需购景区门票;北部景区80公顷,是不收费区域,进入逛街无需购票,但景点较少,有的景点入内参观需凭景区门票。
  我们此行先到南浔的北部景区,游览百间楼、东大街,然后在南部景区,游览南西街、张石铭旧宅、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南东街、刘氏梯号。最后回到北部景区,参观了张静江故居。

1 百间楼

  此次水乡之行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坐车约45分钟,从乌镇福人居来到南浔古镇北面,318国道边的南浔汽车客运站。办理了晚上回上海的票务,寄存了行李以后,通过客运站旁边的浔溪大桥,跨过318国道和頔塘河,进入南浔古镇的北部景区,首先游览了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南浔北部,从浔溪大桥下来,左拐就是。这是沿着河流两岸的民居建筑群,长约400米,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相传,董份第五个孙子和明代散文家、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喜结连理。茅家嫌董家的房子不宽敞,媒人对董家说,茅家孙女有一百个陪嫁婢女,你家住不下的。董家说,不妨,我马上造一百间楼房,每名婢女住一间楼房。因是婢女居屋,故东、西朝向,就建在一条南北向的小河两岸,这一建筑群就名为“百间楼”,这条河就名为“百间楼河”。

  百间楼的建筑既有明代风格,又有清代遗韵,是典型江南水乡民居。嘉庆年间张镇的《浔溪渔唱》赞曰:“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水乡秀丽风光。

  百间楼傍河而筑,临河一边有的是骑楼,有的是披檐,方便了行人,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富有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便于上下船和运货,又便于汲水和洗涤。

  我们来到百间楼南端时,天空下起霏霏细雨,朋友们正要离开河边,去往附近的老街,却见河畔水边喷出阵阵水汽,随风弥漫整个河面。大家喜出望外,顾不得避雨,纷纷定格仙雾袅绕的时刻。

2 东大街

  南浔北部景区的主要区域是南北向的百间楼河两岸,以及东西向的頔塘故道两岸,百间楼河的南端与頔塘故道交汇。我们从北向南走过百间楼后,就来到頔塘故道的北岸。北岸的沿河街道名为“东大街”,是北部景区的主要道路,也是一条老街。这里青石板铺地,街道两边都是白墙黛瓦的传统建筑,房前没有檐廊、骑楼之类避雨遮阳的设施。我们来到东大街时,雨势变大,大家只能分散在就近的店铺里避雨。笔者有个疑问,那就是江南水乡河边的房子大多有披檐或檐廊或骑楼,可以为行人避雨遮阳,可是不靠河的街道上,房子门前却大多不设此类设施,何因?

  东大街在古时候有繁华的丝市,如今时过境迁,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也许是雨天的关系,整条大街上空荡荡的,除了我们一行,几乎不见人影。

  东大街上集中着北部景区的几个景点,我们经过“庞氏旧宅”门前,这里曾经是南浔巨富“四象”之一的庞云鏳的私宅,现在是铁将军把门谢客。

  “瑜文斋书画院”,现在是中高档民宿,谢绝参观。整条东大街上我们只参观了一个景点“张静江故居”,那还是在下午返回的时候。

  东大街的西端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頔塘故道,名为“通津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始建于宋代,如今列南浔三大古桥之首(另两桥,一是洪济桥,也是頔塘故道上的,位于百间楼河与頔塘故道的交汇处,二是广惠桥,位于后文将提到的南市河上)。我们走过通津桥时,大雨如注,天空也变得灰蒙蒙的。

  通津桥一带曾经是南浔镇的中心,我们在桥上回看北岸的古戏台。

  走到通津桥顶部时,风雨交加,人也站不大稳,但笔者还是停下脚步,观看桥两边的頔塘故道风光。烟雨江南,枕河水乡,雨水之于此地,似乎是最好的点缀。頔塘故道(又名东、西市河),就是頔塘河,江南运河南浔段。本文第二篇《古风新韵水乡行.震泽》介绍了頔塘河的情况,这里是頔塘河震泽段的上游。

3 南西街

  我和敏如率先走过通津桥,在桥南的下塘东街的一家小酒铺里躲雨。二十分钟后,雨势转小,朋友们陆续过桥,我们会合后,顺着下塘东街向南,走到南东街,接着到达南部景区的北门,购票进入(南浔门票90元;满60岁47.5元,网上订票40元;满70岁的免费)

  南浔南部景区的主要区域是南北向的南市河两岸,集中了南浔的许多景点,河西的南西街有辑里湖丝馆、求恕里和张石铭旧宅等,河东的南东街有刘氏梯号、广惠宫等,南西街南端的小莲庄路更是游览重点地带,有小莲庄、嘉业藏书楼、文园等。

  我们从南部景区北门进入南西街,漫步南溪河畔。这里的河面和岸边一如其他的江南水乡,民居住家参差错落,酒肆茶楼旗幡招展,户户临水,家家枕河。每家都有通到河边的石阶,人们到河边洗菜洗衣,如有船只停靠,也可从这里上岸。白墙灰瓦,绿树红花,倒映水中,带给你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南西街上,散布有着斑驳白墙和旧式青瓦的徽式建筑,素雅而又沉静。有年代的风火墙直达河边,拱形的门洞记录着褪色的年华,雨中漫步,也许更能体验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留痕。

  辑里湖丝馆是我们在南西街邂逅的第一个景点,可是一块告示板挡在门前,告诉你,里面正在整修。几位青年人看着告示板,嘀咕道:“这里也不开门,那么门票应该减价了!

  贻德文化广场,是南浔“四象”之首刘家的贻德堂遗址,现在是南浔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4 张石铭旧宅

  在江南古镇中,南浔的名气不算大,但是南浔人的富有却是出名的。历史上曾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比喻,指的是南浔那些靠丝织业起家的富商们,在清代已有数百家。资产在千万两白银以上的有4家,称为四象,分别为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四家;五百万两以上有8家,称八牛;100万两以上的,泛称为七十二狗。

  南浔现存的大宅第和园林,主要是四象中的刘、张、厐三家的,顾家的已在战乱中毁坏无存。我们看过贻德文化广场后,参观的张石铭旧宅,就是四象中张颂贤的孙子张石铭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5135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的正厅悬挂着"懿德堂"的堂匾,旁边的"以适其志"的匾是康有为先生题写的。旧宅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四绝”。


  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北面数进为晚清中式建筑,南、中部为西欧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西洋舞厅。

  出口大厅展示着反映南浔风光和丝业成就的书画摄影作品,以及七彩湖丝纪念装饰。

  出了张石铭旧宅,南市河上有一座石板桥,名为兴福桥,跨接南市河两岸的南西街和南东街。此桥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乾隆、同治年间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如今两岸商铺林立,是人气较为旺盛的地带。我们正要过桥,河边响起一阵掌声,原来一队红衣姑娘正在婀娜起舞,为古镇带来现代风、欢快潮。

  我们过桥,在桥东堍的一家双交面馆午餐。午餐后朋友们在兴福桥边拍照留念,还在桥上欣赏南市河风景。

5 小莲庄

  兴福桥的南面是一条与南市河垂直相交的小河,名为鹧鸪溪。溪边的小莲庄路,商铺林立,杨柳成行,一座飞檐翘角的方亭连着长廊,坐满了当地的老头老太,静听戏剧票友在唱戏,一派祥和。


  沿着小莲庄路直行,可以到达南浔的主要景点之一,小莲庄。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的鹧鸪溪南岸,万古桥以西,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此刘镛不是那乾隆宠臣刘墉哦)。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花了40年时间才于1924年建成,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庄占地27亩,由刘氏义庄、刘氏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部分又分外园和内园。外园有一个占地10亩的荷花池,虽然花期已经过去,但是那连片的荷叶布满水面,生气盎然,浩浩荡荡,令人心旷神怡。且看池边荷叶下,红艳橙黄或红白相间的彩色锦鲤,集群游弋,灵动鲜活而又从容不迫,颇有贵族气派。

  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是刘氏家庙,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始建于1888年,落成于1897年,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刘氏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院子墙壁上的题词“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道出了富商助学义举的心声。

  步出刘氏义庄,是一条河边的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潇潇雨下,幽深肃穆。可是申城女士到来,步履轻盈,舒臂漫舞,宛如彩蝶飞入,激活了一潭静水,万绿丛中几点艳。

6 嘉业藏书楼

  小莲庄西面紧邻的是南浔又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嘉业藏书楼,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长孙刘承干建于1920年,因清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金匾而得名。据说,刘承干一生就干了一件事,都是围绕着书的:藏书、刻书、印书,将万贯家财换成了满楼的书籍,在以后的战乱年代,为了保住这些书又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这里最盛时期有藏书60万卷,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1949年以后,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

  嘉业藏书楼是一幢口字型回廊式二层厅堂建筑,中间用于晒书的大天井足有三百平方米。文革中由于周总理的亲笔信,才保住了这个藏书楼。今天此楼和辑里湖丝馆一样,因整修而闭门谢客,怪不得南西街上那几位青年要吐槽景区门票不减价了,想想也是,仅仅我们亲眼所见就有三个景点关闭,真是扫兴了。

  嘉业堂藏书楼是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楼前是一个精致的小园林,小桥流水,小湖漂莲,假山环绕,树木扶疏,园外河道环绕,代替了围墙,使书楼、花园与四周村野浑然一体。

  游览了嘉业藏书楼的园林后,沿着园外鹧鸪溪畔的小莲庄路,返回南西街。小路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排又一排,为雨中的南浔增添了几抹亮色。一路闲聊中,有细心的朋友问我,刚才看到藏书楼的门匾上“藏”字少写了几划,是个错字,何故?还好我之前来过两次,知道这个典故。原来这是楼主故意的,他觉得自己虽然藏了不少的书,但世界上的书是藏不尽,读不完的,希望他的后代也能继续藏书,所以在藏字上少写了几划。

7 刘氏梯号

  我们从小莲庄路,返回南西街,过了兴福桥,来到南市河东岸的南东街,然后左转,向北行去。走在南东街上,那水光熠熠的青石板路面,檐下雨水如珠的店铺,路边高悬轻飘的杨株柳丝,让你好像行走在幽远古朴的历史画卷里。

  在南东街上看南市河,又是另一番意境,比南西街上看,浓郁深沉,更像一幅幅设色水墨,使人心静意娴。

  南市河里驶过一条打渔船,5只鱼鹰分立在船的两边,未知去作业,还是去表演?

  南东街的中段,有我们今天参观的第五个主要景点,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系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居所,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南浔古镇又一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杰作。

  刘氏梯号整座大宅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江南传统风格的厅、堂、楼、厢为主体,高敞恢弘,展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居住理念,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从中部往南、北部,建筑型式逐步由中式往西式过渡,融入了西欧罗马风格,因为皆用红砖砌成,故当地人俗称“红房子”。其中北部欧式建筑更为壮观,从花岗石罗马柱到木质百叶窗,从欧式玻璃到法国花纹地砖,无不体现出十八世纪西欧建筑风貌。

  南北部建筑的房间里布置着欧式家具,壁炉边围着沙发,门窗上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油画,经典的欧式装饰和陈设。

  西洋建筑后院的红墙小径。走到这里不知怎的,心下一沉,不由想起了这里洋楼下沉埋过一桩历史悲剧,那就是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又称“明史案”。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庄氏史案”文字狱的发生地,也就是庄氏家族被满清满门抄斩之后遗留的房舍原址,刘氏梯号后来建造于此)

8 张静江故居

  参观刘氏梯号后,我们顺着南东街,向北,走出南部景区的北门,结束了南部景区的游览。部分朋友累了,便乘坐电动三轮车,直接回南浔汽车客运站。还有几位,看时间还不到下午3点(回上海的班车是5点5分发车),便重新进入北部景区,去看张静江故居。

  从南东街,走到頔塘故道南岸的下塘东街,向东,在南浔的第二座古桥洪济桥过河,到頔塘故道北岸的东大街,再过百间楼河上的小桥,继续直行东大街,就到达南浔的又一大宅,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是南浔四象第二位的张颂贤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典型的江南豪宅风格。张静江(1877-1950年)是张颂贤的孙子,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是孙中山的密友,曾为辛亥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曾代理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孙中山称张静江为中华第一奇人,并题“丹心侠骨”相赠。

  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

  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二厅、三厅里陈列着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其中颇多名人遗物),以及书画、雕塑、蜡像等。

  离开张静江故居后,返回百间楼河,沿着北岸的小路,步行返回南浔汽车客运站。

  百间楼河北岸房屋门前的檐廊或骑楼很齐全,连成了一条长廊,不仅为行人遮雨遮阳,而且也是当地居民闲坐聊天的好地方,

  回到南浔客运站,时间是16:00,大家便将17:05的车票,改签为16:20的,提前返程。18:00,班车抵达上海虹桥客运站,古风新韵水乡行三日游顺利完成。

水乡行观感点滴

  此次活动参观了雅园,还游览了古镇。雅园的情况不重复说了,因为独此一家,无需比较,古镇有三座,不妨做个比较。

  首先,西栅、震泽和南浔,都是江南古镇,都具水乡特色,小桥流水,烟雨相随,老街傍河,枕水人家,青石古巷,白墙黛瓦,船运通衢,商贾云集。

  其次,它们又各有不同。西栅是经过整体规划、统一开发的,据说有的古建筑是从其他地方移建过来的,因此总体观赏性较好,特别是夜景很漂亮。而南浔的主要看点是旧时富商的大宅和园林,好比“阳春白雪”,保护手段以修复原貌为主。震泽则是原汁原味的老街、市井风貌,好比“下里巴人”,保护方式以维持原生态为要。

  从建筑风格来看,震泽的是明清建筑多一些,西栅的是清末民初的多一些,南浔的则是中西合璧,清末民初与西欧风格相结合。三个古镇,风格上各有侧重。

  笔者斗胆做一下定性比较,景区的综合景观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西栅、南浔、震泽;古镇原貌性从高到低的,依次是震泽、南浔、西栅;古建筑和园林的景观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南浔、西栅、震泽;商业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西栅、南浔、震泽。

  当然,笔者所言只是个人的观感,局限性是必然的,在此行文记下,一是给自己和同行人留个记忆,二是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附注:

1)本篇照片左下角署名的系同行朋友程英勇拍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