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大恶霸”写的书法,精妙入神,影响后世300多年

 yangsuorong 2021-08-09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说为何那些名楼古迹,如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等等,一旦出现损坏的问题,就有无数人争相出钱出力去修缮呢?

单是滕王阁就损坏过29次,每一次都有人抢着去修,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这种名楼古迹本身就是古代杰出的建筑名品,更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及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千古不朽的佳篇。

很多出钱出力的人,都在等着修成之后,乐呵呵地在重修碑文上留下自己的大名,保不齐,还能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哩。

古人一次又一次重修滕王阁,可不是为了那个草包王爷李元婴,是怕天骄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没了依附,同样的,岳阳楼和黄鹤楼等也是因为如此。

真正宝贵的,是那些千古奇文。

就拿北宋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来说,不知道让多少书法家抄录了一遍又一遍,而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董其昌写的大字行书《岳阳楼记》。

董其昌,是明朝中后期的人物,曾经担任过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在朝中位高权重,后来辞官返乡,回到松江老家,他的身份让无数人跑来结交。

这让他开始逐渐有些飘飘然了,于是呢,他从一个退休的京官、儒林的元老,变成了一个鱼肉乡里的恶霸。

当时董其昌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柴米强,先杀董其昌”,可见人们对他恨到了什么程度。

不过说归说,他的书法水平在那个时代,的确算得上是一枝独秀,后世300年,整个清朝都在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尊董重赵”的风气,贯穿了整个清朝。

他当时写下这幅行书《岳阳楼记》的时候,正好55岁,全篇一气呵成,字大如拳,收放自如,从李邕逐渐到米芾,每一个字都显现出了极为深厚的书法功力,堪称行书中的极品之作。

这幅作品在当今书法界仍然是不朽的篇章,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寥寥无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