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赞歌】名传后世,香火永燃——作者:文可龙

 昵称2433919 2021-08-09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恳亲问祖,分享最新资讯、传播文氏文化、弘扬优良家风、传递家国情怀!

名传后世,香火永燃

文氏一脉,旷古先源。

历经世代,强盛不衰。

始于文王,开宗散叶。

先贤天祥,正气歌列。

也闻彦博,宰相行列。

大坪七妹,泽东之母。

文氏后辈,前仆后继。

祖宗之德,光耀千古。

祖宗之贤,名传后世。

文氏各支,永继先贤。

发扬光大,为世之先。

文氏宗庙,香火永燃。

作者:文可龙

“文学梦”照亮他的人生

——记文可龙先生

他只有小学文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广播电视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他只是一名炉前冶炼工,写出的论文被评为了“青年论文二等奖”……文可龙先生的经历,不一定轰轰烈烈,却也不同凡响,令人刮目相看。是“文学梦”照亮他的人生,为他的晚年添上浓墨重彩。 

文可龙在青少年时代受过不少磨难。1957年,他父亲被打成“右派”;1966年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失去了进入初中的资格。年仅14岁,他成了“待业少年”,终日只是闲逛、上街看大字报,有时打点零工勉强度日。 

在那艰难的时日里,是文学支撑着他度过灰暗岁月。他被民间故事和一些小说深深吸引,见识到了书中美妙的风景。1969年,他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在农村的困苦生活中,也是书籍给了他生活的希望和前行的勇气。当时,同村的一位知青从家里带来了一些极其难得的中外名著,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司汤达的《红与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及《儒林外史》、《笑林广记》等等。文可龙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扑进书本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文学书籍打开了他心灵的一扇窗户,给他的思想插上了翅膀,让他看得更高,想得更远,不再惧怕眼前的一切困难。知青生涯中的海量阅读给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学基础,他的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梦想的阳光——“文学梦”从此久久萦绕在他脑海中,永久而又甜蜜。 

1972年,文可龙结束了3年知青生活,被招工进湖南铁合金厂,成了一名工人。出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对“文学梦”的不懈追寻,1985年,他以小学文凭的起点“跨跃式”地考入广播电视大学学习。30多岁的他利用上班、做家务、带小孩之余不知疲倦地学习,忙碌却充满梦想的激情。经过5年打拼,他终于顺利毕业,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无论是知识结构上还是认识水平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1992年,文可龙调入株洲冶炼厂,在反射炉工段当了一名操作工。当时,工段对反射炉进行了一项技术改造,延长了炉衬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热源利用率,工段计划将这一成果写成论文,参加全厂第四届青年论文比赛。有几个人写了初稿都不理想,工段负责人让文可龙试试。文可龙组织素材,认真构思,一气呵成,写成了题为《反射炉改造前后与经济效益》的论文,获得了全厂第四届青年论文二等奖。由此,文可龙以其写作能力和文学功底,在数千人的大厂里有了名气,并调入了厂质检处,而后又被抽调到办公室写材料。有了“文学梦”的指引,他的人生之路愈加宽阔。 

如今,文可龙已经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仍坚持每天抽出半天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大量阅读,坚持写作,是他这几十年的“核心”业余生活与不变的精神追求。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散文,游记,随感,诗词各种文体无不涉及。他的作品直抒胸臆,真情流淌,毫不矫揉造作,读来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文学梦”是他生命中一面旗帜,指引着他不断地向这个梦想迈进,去努力开创人生的精彩;“文学梦”是他生命中一盏明灯,透过漫漫长夜,照亮了他的人生。

责任编辑:文湘

主编:文志雄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