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官一方,胸怀正气、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口碑极高。时至今日,多地纪念文同、倡导文同文化、弘扬文同正气之举。 他书画双馨,诗文兼善,成就非凡,苏轼、司马光、米芾等人对他尤为敬重。 他一生清廉,高风亮节,苏东坡曾说他: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文同,北宋诗人、画家,又称与可,治蜀太守文翁的后人,人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文同一生最大的贡献便是“画竹”,他自创“湖州竹派”使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来的郑板桥影响深远。然而,很少人知道,他还是苏东坡的表哥,也是当时“诗文书画”全能的文豪,东坡曾有评价: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
可惜的是,文同身后百年,诗名却渐渐被画名所淹,以至今日,世人再说文同,却只道他的竹,很少谈及他的诗文。

文同出身寒微,中年入仕,他的诗歌创作与其官宦生涯密不可分,国家政治渗透到他生活和创作的方方面面。文同爱竹,一生清廉为政,高风亮节,却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竹精神,在政治上,文同更多的是表现出中庸平和的态度,他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儒佛道互补的矛盾结构。他积极地入世,汲汲于建功立业;又消极地避世,淡泊功名利禄,仕与隐的矛盾表现得如此突出,或许,这与当时儒释道“三教”并隆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代宗师文同的六个小故事(作者:陈朝伟):一天,文同携妻以及属下几人到篔筜谷游玩。筼筜谷山清水秀、鸟鸣猿叫,山上林密叶茂,谷中竹涛阵阵,文同一行优哉游哉,很是快乐。时近傍晚,晚餐的食材就是文同的最爱,今天的晚餐又有些特别,欣享的是那美美的烧笋。正在乐享之际,衙役这时送来了信函,文同兴冲冲地接过一看,原来是亦亲亦友的苏东坡的来信。好久不见挚友信息,文同边吃饭边拆开信件,好友的问候让他感到温暖,当他读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激动造成噎着,把持不住竟然当场喷饭。一顿别有情趣的晚宴就这样被“糟蹋”了,其妻很生气不过还是压低嗓子道:“不知老爷何故这般失态?”文同一愣,然后笑呵呵地拍着信函道:“贤妻啊,我是有些失态了,不过东坡来信胜过竹宴,失态就无所谓了,真是知我者子瞻也!此事传出,成为其时文坛佳话,千古成语“失笑喷饭”源于此。

二、卖柴的故事
文同父亲以上三代都是读书人,但以种植农桑为业。十三岁那年,父母叫文同去附近的永泰县城卖柴。路上,县太爷的官轿刚好经过,人们互相簇拥着,大家争先恐后的都想一睹县太爷的威仪。文同人小体弱,背上还有一捆干柴,肯定抵挡不住拥挤的人群。又有人在往前挤,小文同把持不住一个踉跄往前扑,柴枝正好划破了官轿。这时,几个官差扑过来不问青红皂白,一顿皮鞭把他打翻在地,然后扬长而去。文同回家后放声嚎哭,父母问明情况后十分气愤,大骂狗官和那仗势欺人的官差。父母告诉他:自古以来官贵民贱,你今后如果当官的话,就要像我们文家的祖先文翁、文立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办好事,千万莫成为欺压百姓的恶官恶吏,更不能做贪官污吏。当着父母的面,文同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做官就做好官,做惩治那些打人的恶官。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捻着胡子接着说:“如果你将来真能做官,我一定重修文家祠堂,等候皇帝封你为官的捷报。如果是清官,那文家的宗祠一定要彰表千秋。”为了使读书的环境安静,父母安排文同住进东山岩下连着石洞的房屋里,方便他专心致志攻读诗书。日子久了,乡亲们称在石洞里读书的文同为“石室先生。”

三、向篾工请教
有一个秋天的夜晚,明朗的月光把竹影投在文同读书的窗户纸上。文同觉得十分好看,便用墨笔沿着竹叶的边沿勾线,然后在中间填墨,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墨竹图。从此,他经常照这样勾画墨竹。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一个问题: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竹,不仅速度慢,而且画面呆板,缺乏生动。于是就想,不如像写字一样直接写竹,且墨色的浓淡和用笔的虚实画出丛竹的明暗和层次。心动不如行动,他就这样反复练习,果然取得了成功。乡亲们看见他张贴出来的竹画,啧啧称赞说:“不栽竹子,不发笋子,妙笔生花,手下居然长出竹林了,文家大小子真是了不得!”有的说文同硬是把竹画活了:你看看,风吹过来,它都像在摇动哩!这时,给他家编簸箕和晒垫的篾工师傅发话了:“画是画得好,就是分不出子丑寅卯,不知道什么时候的竹呢?”文同一听,心想这话很有道理啊,于是立即上前恭敬向篾工敬礼讨教。篾工师傅说:“朝叶沉,午叶扬,晚风吹来乱转向。”篾工还提醒他,要把握住关键办法很简单,只要经常到竹林里去仔细看、用心听、认真想,看竹才知道竹之特征,听才悟得出竹之品性,想才学得到竹之精神。文同只要没事就去竹林转悠,他详细观察竹在四时天气下的变化,有时连吃饭、午睡都在竹林里,俨然一个竹痴。日积月累,文同的胸中就珍藏了无数的竹,每次动笔就能轻易而举直抒胸臆了。

四、麻雀碰壁
太元观是文同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他读书的许多美好时光,他当官后每次回家乡都要登观游玩。有一年秋天,文同回家休假时又到这里游玩。太元观的主持对他非常客气,热情地请他落座,吩咐徒儿呈上香气四溢的热茶。宾主寒暄后,主持客气地请文同在新修的甬壁作画一幅,说既让太元观增辉,又激励慕名而来、接踵而至的赏观读书人。文同为人谦和,做学问勤奋,听到主持这般说,内心深处很愿意为家乡父老献艺,于是随主持来到甬壁前。此墙又宽又高,墙面粉白光洁,还真是作画的好地方。简单停顿后,作画的欲望和灵感油然而生,他从随从人员手里拿过毛笔饱蘸墨汁后在众目睽睽下举臂挥洒。落笔如风,酣畅淋漓,一幅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枝伸叶立、幽邃深远的成林翠竹大半个个时辰后跃然于新墙之上。围观的人无不动心骇目、拍手称绝,墙画生动逼真,人们不愿离去。黄昏时,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径直飞了过来,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麻雀们纷纷投向甬壁,结果一只又一只碰壁坠地,死伤的不计其数。观里的人看得目瞪口呆,麻雀碰壁这事不胫而走,永泰及附近州县人们听说后竞相前来驻足观看,太元观一时门庭若市、人满为患。

五、胸有成竹
诗、辞、书、画,文同的四技艺都是响当当的,其中的竹画更令苏轼这样的大家拍案叫绝。苏轼是文同的亲戚,两人也是心胸豁达、谈吐风趣的好朋友。有一次,苏轼带着诗人晃补之来文同家。文家人见贵客光临便要去前去通报,苏轼及时制止并问:“文与可在做什么?”家人回答道:“正在书房作画。”苏轼于是带着晃补之径直往里走,庭院深深到处是竹,晃补之只觉满目苍翠迎面而来。苏轼解说道:“与可爱竹成痴,实属世间罕见,这些竹都是他一株一株亲手栽种的,倾注了他活泼的生命、丰富的感情和甘守清廉的高尚品德。”来到门口,文同正在里面忙碌,两人于是静立观看,只见:文同凝神聚力提笔蘸墨,然后毅然挥毫,腕底虎虎生风,笔势如疾风暴雨、龙蛇游走,一幅画一挥而就。文同作完画抬头惊见贵客临门,连忙请两人到里屋就坐。宾主落坐,晃补之道:“久仰文先生大名,您画的竹子神采夺目,实在没有想到您下笔如此有神。”文同笑道:“哪怕才破土而出的幼竹,也是枝叶分明、节节俱全的,但笋或竹都是很有精气神的整体。” 晃补之点头道:“那么,怎样才能画好竹呢?”文同道:“画竹,最重要的是先有成竹于胸中。”晃补之道:“成竹于胸中?”“是啊,”文同继续说,“只有将竹子的种种情态都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直抒胸臆,画出竹的个性和精神。”听着文同的话,再看层次分明、情韵悠悠的新作,晃补之不由得点头称是。苏轼忍不住打趣道:“原来你这一院翠竹,不只是种在竹田、竹苑里,还种在了你这个竹痴心间啊。”后来,晃补之特地写诗赞文同画竹,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中有成竹”演变成了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文同画竹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的美谈。

六、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小文同每天其他的小伙伴一样,过林江桥墩时用葫芦取水,然后提到学堂磨制墨汁。一日,小文同与同学们一道按照先生的吩咐往砚台里倒水,然后开始磨墨。一刻钟不到,小文同便开始临帖了。 “文同,告诉我,你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一个叫做李必贤的同学大声吼起来。 同学们见状纷纷围过来,李必贤见状很是得意,他高声列举文同的“罪状”: “大家听着,文与可磨墨舞弊,违背先生教诲,实在可——恶!”李必贤故意拖长腔调,还得意地挥舞几下手臂: “先生教导我们'磨墨磨性’,这是一项重要任务,是必修课,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属于个人修为……”“与可,你的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一位叫何盛的同学毫不客气地批评着文同。 面对发难,小文同一时语塞,虽然脸蛋通红,却蹦不出一个字来为自己辩解,眼角渐渐湿润了。“住嘴!”一声呵斥骤然炸响,何盛的宗亲何荣实在看不下了,这时挺身而出。“你们高声喧闹,哗众取宠,有辱斯文;肆意取笑,不敬同窗,有违师诲;唾沫横飞,污秽乱吐,缺少家教……”同学们也向李必贤与何盛投去鄙视的目光。“说得好!”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文同跟我来,何荣管纪律,其他人习字五篇,必贤、何盛十篇。”“与可,怎么回事?”先生语气平和但不失威严。 小文同知道瞒天过海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将没有完全燃烧完的木炭研成粉末调制墨汁的事说了出来。“原来如此,真难为你了,宝葫芦里面原来装的是艰苦、勤奋,老夫欣慰啊。” 同学们知道了真相,被文同的精神感染,这个故事一传便逾一千多年了。 作者:陈朝伟,四川省盐亭县金孔初中教师,盐亭作协会员,文同诗社会员,盐亭416装饰有限公司“企业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