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源流】湖南省常德武陵文氏谱序——为四川省开江县城(原新宁县梅家坝)族人找到源头

 昵称2433919 2021-08-09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为四川省开江县城(原新宁县梅家坝)族人找到祖先源头

为四川省开江县城(原新宁县梅家坝)族人找到祖先镇二公的源头。《常德武陵文氏族谱》记载镇一、镇二、镇三公三兄弟从江西吉安府迁居湖南常德武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镇一居于沙场埂,镇二居于宿郎堰。镇三公没有详细地址。《开江文氏族谱》记载镇二公于明洪武间徙居常德武陵广德村宿郎堰,而且字辈相同,确定无误。以下是两地族谱的相关记录。

——湖南文氏家谱馆

常德武陵文氏谱序

 重修宗祠小记
古时,后世都要为祖先建造宗庙,使子子孙孙进行祭祀,以尊崇先祖,列排本族列祖列宗姓氏,后人瞻仰。
我族自一世祖镇三大公由江西吉安府迁居湖南常德武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列代繁衍生息,子孙兴旺昌盛,这都是列代先祖的英灵所致。过去就有燕人翼子为报答祖先的恩德,以昌本族兴盛,修建宗祠。我族也应效法,用尊崇先祖之心以建宗祠,进行祭祀。
我族过去有宗祠,是三楹厅的祠堂和门楼基地,就是“武邑合族公祠”。由于年代久远,疏于维修,桷檐腐朽,而且厅堂门楼还未建好,就接着修建私宅,与祠堂毗邻,这就不符合宗祠修建的规矩。乾隆四十一年秋,房叔圣来、振来诸公遵循歧山师班大师修造儒家金圣殿堂以彰先师公德之举,深感本族没有一个规范的宗祠以祭祀先祖英灵,召集本族众亲计议,重修宗祠,建门楼。
族人赞同,诸公见我年少,委以办理建祠的事。但当年秋欠收,除了自给之外,族人没有多余钱财,况且本族中贫富不等,如果要振兴重修祠堂,其所需费用不下百余金银,这是第一大困难;
本族人虽众多,但住地分散,平时又疏于往来,年代久远,还有不相识的,即或有时谈论,问及列代祖宗或是第几代子孙,都茫然不知,无以回答。这样用两三年时间也不能全部弄清,这是第二大困难;
宗祠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所以应按先祖列代先后敬奉。由于先祖以后,时代久远,族谱散失,族人嫡系分散,支派混淆,各支又各执一派,但谁都知道先祖以后的传世。如果不认真查清高祖以来的嫡系传世,达到统一,就会出现非嫡系入册。这是第三大困难。
有了这些困难,虽不是轻易承诺办好,但不能因族人贫富不等,子孙居住分散就不修建宗祠。族人居住分散,可以通过书信、贴子或族人亲自查询某地某人是某祖的儿子,某乡某人为某公的孙子,还可通过族人互相联络。
旧族谱虽已亡失,但自高曾以来,依次递推至下,再由玄曾往上逆溯至高曾,就可以搞清列代传世,达到了如指掌,以尽奉敬先祖之孝义,又符合族人的心愿。否则,以后世代久远,支派混淆,族人又疏于往来,宗祠倾塌,族姓分崩,振兴合族宗祠祖谱之日不知要等待何代。
我族人等应共同携手,尊敬祖宗,追远孝敬,联族姓,建宗庙,供奉祭祀,不失我辈祭奠先祖的仁义孝子之心。只要我族人等勤于奋发,慷慨解囊,就可以集腋成裘,覆篑成山,续联先灵族谱又有何困难?无需顾虑,只要我等不只顾修造私宅,而忽建宗祠,不要只求自己安宁享乐,而任凭祖宗飘摇在风雨中。否则后世我们也会这样。值此宗祠重修之时,以此为记。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谷旦
十六世孙启新氏纲齐书于雨花山房之壁。
(锦又号宿郎,己亥恩科举人。

文氏家谱序
我族先祖发源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世代居住小东门外栗树村。自镇大、镇二、镇三兄弟三人移居湖广,一个居于沙场埂,一个居于宿郎堰。镇三公没有详细地址,经历数代,因洪水为灾,到第七世孙应元公等不能安居,就分住在几个村,或栗山、或古堤坪、或王家岗、神仙观、了公店、文田坪、文家渡等地。在梅溪东北界的上下二村间是最先居住的地方,所以至今基地仍叫老屋。
在屋的中部后面有祠堂,前有门楼,中间有过厅,当时是祭祀祖宗的地方,祭祖照常进行,但后来世代久远,宗族之间疏于往来,族谱亡失,至使尊卑颠倒,辈分错乱,实在使人伤感。
十余年前,有堂兄名相,立志要发奋修举通族文氏家谱,虽然族人响应,但因连年洪水为灾,修谱的心愿未能实现就辞世了。我继承堂兄的遗愿,按照堂兄讲的办法,由上延下,由下推上,就得到列世统绪,会合通族,分别支派。
再据族人贫富和祠堂的损坏程度,酌情集资重修,这样就使后人有一个凭吊先祖英灵的地方。至于支派凌乱的,待清理之后,再正名顺,永记垂于史册。还有远祖已在其他州邑的,待有意修谱的,可以聚合一起进行,召集人要负责饮食。是以此为序。
十五世孙  林拱书


我听说大昊确定姓氏之分,宗族修谱始于上古。郑国有小官掌握世族的派系,在周朝,已将黎民百姓的繁衍作了记载,这就是最初详细的家谱和对祖先的颂德。
编制一统的族谱,其源已久。但世代久远,随着年代的湮失,族人星罗棋布,如果不将列代详细作谱,那族人之间,辈分关系日益淡薄,亲系关系日渐淡亡,就是碰到尊长,亲人也是淡漠相见,所以我们不要像欧阳修、苏轼所指责的,“途人”为戒。我力主修制族谱,以记述文氏家族发迹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
宋朝天祥文山公至长子道生过世时,已有十四代。我族始祖大德公迁至湖南武邑城北宿郎堰。隆庆五年,因灾害又迁至上亲村梅津地方,沿袭至今又有十八世,繁衍已有四百余年,绵延的年代正逢盛世,每代都有贤人辈出,芳名流传。
名士应门,但因世代更迭,又未修建祠堂以列先祖世系,难以追溯先祖源于何系何支,长此久远,知道的老辈谢世,往后就更加困难,我每想起忘了族系,族谱又未修成,就很感慨。堂兄相有志修谱,但中年而殁,宿愿未酬。
今继承堂兄遗愿,联合文姓族人,共承续家谱,不是我的私心,而是为了先祖的贤孝子孙一起共同追溯祖宗的发迹,详细稽考文氏家族支派的分流,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以使族人明亲疏之义,晓敬爱之情,光昭先绪,奕叶流芳。这就是我的愿望,本族的宏福,并寄望于后辈子孙。以此为序。

十五世孙  起拱书

字 辈 派 语
思登以学应,几希成志体。
宗方正盛世,昌隆际会先。
道超当宝贵,诗礼起万年。
长用熙朝运,永乐有英贤。

附:四川开江文氏族谱
 重抄家谱小记

居住四川省开江县城(原新宁县梅家坝)附近的本族宗人,常议论整理家谱,旧谱因年代久远,损失严重,残缺不全,为防止以后失传。会字辈:安、俊、学、提、祝;先字辈:玖、知、德等积极提议,但因勤于公务,无暇筹办。现已退休,为满足族人要求,实现整理家谱愿望,乃牵头承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国家提倡“双文明建设”和九九重阳敬老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发扬本家族世代相传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及艰苦创业精神,敬老爱贤,展望族人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在重整过程中,得到张元武和刘明国两位老先生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重抄家谱说明:

一、家谱在世代传抄中个别地方难免有遗漏或抄错,若发现有更准确的家谱随时可以更正和增补;

二、字辈的四十个字就是四十代人。先祖已定好,既不能增也不能减,更不能改。四十个字辈取完为一个世,然后又从前面的“思”字辈开始往下取为第二世。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本家谱中查阅,现在是第十六世;

三、今后族人增添后代,要用毛笔或硬笔墨汁填写,要求工整美观,以传千古;

四、原谱书是从文一中的后代文璇、文鏧、文瑜三弟兄开始分房的,大房的后代记到正字辈,二房的后代记到方字辈,以后就没有记载了,这次重抄家谱时就省略了。本家谱是从三房文瑜老祖宗直传的世代家谱照抄下来的,保证谱书的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第十六世会字辈孙体承办于川西郫筒镇南街

一九九七年九月于四川省郫县

注:本家谱是由原古文用白话句解而来。

 

文氏派行相传次序
思登以学应,几希成志体。
宗方正盛世,昌隆际会先。
道超当宝贵,诗礼起万年。
长用熙朝运,永乐有英贤。

第一世

必先,字镇二,号三里,生于元顺帝二十八年己亥,殁葬失考,公世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小东门外尧山松背岭十二者栗树林土地,于明洪武间徙居常德武陵广德村宿郎堰,承顶八甲贺鮀业,是为梅家渡,盖因隆庆五年溃败,故徙居此。配王氏,生殁未详,生一子:大德,

第二世

大德,字天甲,生于洪武十二年乙未五月初三午时,葬未详。配赵氏,殁未详,葬十爷儿山东烟堰。生一子:一中。

第三世

一中,字用时,生于建文元年乙卯六月初二寅时,殁未详,与胡母合塚。配胡氏,生三子:璇、鏧、瑜。生殁未详,葬宿郎堰庆寿寺后。

文正超摘录

文湘编辑整理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