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水彩画:《静物》-荷兰画家詹·范·胡萨拇 作于1726年,距今已有281年的历史,用透明水彩画就的,画面尺寸:47.5cm×35.6cm 《雪山美景》-哈斯提尼著名水彩画作品(1835-1900)(美国) 眼前这座雪山,感觉像含在嘴里的冰棍一样——凉凉的、甜甜的,画得真好!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首先是两块颜色起作用——冷灰色的天空和蓝紫色的山的背影(注意:山的背影的这块蓝紫色是整幅画面的“关键色”。画家有意将这块颜色强调得更蓝一些、更纯一些),这两块颜色“夹出了”中间的山的亮部。而山的亮部正是画家在此画中真正精雕细刻的地方。请细看(尤其是左侧山峰的亮部),画家通过素描和色彩变化的手段,尽量“逼真地”再现了它。山上的积雪,同样精雕细刻。因此,我们的视线很自然地集中在山峰上。是春天,积雪慢慢融化,汇成小溪。我们看画面右下方的溪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哗啦啦流下山去,撞击着山石,叮咚作响,映衬着那苍翠的松柏、烂漫的春花,编织着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的景致。 瑞典画家拉森人物风景水彩画作品选登:拉森(1853-1919)(瑞典) 这一幅的水味还是蛮足的。画家很有意思,他的主要着眼点不是那位老婆婆,也不是后面的房屋,而是处于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他把它们画得极精彩、极逼真:重点画南瓜和南瓜秧,而其间的杂草则做虚的处理。请看那南瓜和南瓜叶子,色彩变化丰富,素描上的虚实处理得当,有空间感,很真实地“铺在那里”。再看近处的南瓜叶(画面最下端),画家诚心把它画得很虚,色彩也不鲜亮,这样一来,我们的眼睛就“无可奈何地”与画家一起“聚焦”在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上了——好“狡猾”的画家呀!真实中的南瓜和南瓜秧并没有这般耐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瑞典画家拉森人物风景水彩画作品选登:拉森(1853-1919)(瑞典)
第二,素描。这回先说素描。先排列一下虚实:最实的是水壶,往下依次为,石头墙、少女、两棵小树、前景的杂草。画家的这个虚实处理是独具匠心的。前景的杂草做虚的处理,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睛最终“聚焦”在人物身上;水壶和石头墙比人物略实些,是为了先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这是一个方面);两棵小树比石头墙虚得多,是因为从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讲,石头墙的作用更大。少女的虚处理,一是因为她客观上处于阴影中,而更重要的是,有比她实的石头墙和铁壶做对比,少女的“质感”显得很柔美。文学作品中讲究剪裁得体、详写与略写;讲究夸张、对比;这些都与绘画同理。 第三,色彩。只讲一点——石头墙。你看见过垒石头墙吗?俗话说“拿石如拿虎”。垒石头墙可是技术活。这堵石头墙垒得好,不会塌;而画家画得更好!它处于半逆光,又有两棵小树的树影,加上他本身凹凸不平,大有画头哇!请观察一下真实的石头吧,几十万年的沉淀,石头的面貌很丰富。这堵石头墙让我们感觉是沉甸甸地立在那里。 水彩画《洗衣妇人》可耐特(1839-1924)(美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溜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里确是秋天,景象很附和上面的句子。后面的树丛和杂草衬托人物,使人物很突出。树丛和水中的水草的色彩变化丰富。人物两手臂的上边缘,那两条淡紫色的天光恰到好处。水面远近的色彩变化也很好。我们从画面上似乎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空气、听到了那瑟瑟秋风声。 《温馨》著名英国画家朗雷(1852-1922)(英国)水彩画作品欣赏 是室内,肯定有天窗,光线从斜上方照下来。奶奶、妈妈深情地看着小宝贝。那位小男孩抱紧大碗,吃得好香甜哪!我们先一件件看看这一屋子的东西吧:墙上的木壁柜、靠墙摆放的长桌、桌子上摆放的绿玻璃瓶子和油灯的玻璃灯罩、左首木架上搭着的薄被、木圆桌上的书、剪刀、针线笸箩、近处椅子上的衣物、右首地下的陶罐、木地板、地板上的一块破地毯……;这一切,我们会感觉到是“一件件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这里没有所谓什么画家“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位画家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已经通过画面“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具体的家庭。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体检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也就是这位画家决定画这幅画时的全部感悟。 《峡谷枯木》托马斯·牟兰(1837-1926)(美国)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