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晨两点的成都 不谈梦想只吃路边摊

 互联网指北 2021-08-09

穿过这条隧道就是两个成都:一个是成都 一个是成都软件园

亮着的灯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好像不是那个“安逸的吃喝玩乐”的网红城市—成都

路边摊:互联网人梦想的仪式感成了“我们当年在路边摊起步,败了可以在路边摊哭”

三轮车师傅其实不喜欢这里加班的人:一是时间太晚,年纪大了身体真的扛不住;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凌晨确实很热闹。我回了一句那不是挺好的嘛,热闹就意味着生意多,多挣钱不就可以少熬几个夜。但师傅认为这只会让他更忙,因为一想到同行热闹地开了张,即使躺在大酒店里也根本睡不着。

外卖小哥赶来的时候,老板手机上的催单提示音已经响过三次了,以至于当小哥过来接单的时候,老板看上去似乎有些生气——毕竟催单催久了会变成差评,差评多了就会成为投诉,投诉就意味着赔偿——但两人应该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互相粗暴地核对的订单信息后,小哥上了路,老板掂起了勺。


老板说他们是这条街上资格最老的烧烤摊,理由是他刚开始支摊的时候,他还习惯问顾客加多少海椒——当然现在这个习惯还在,不过“加多少”已经变成了“加不加”,最热卖的菜品已经从“脆皮肠”变成了“鹌鹑蛋”——老板最后说:“现在的成都人好像都不吃烧烤了”。

有两个姑娘坐在我旁边。扎着马尾辫,背着双肩包,在考虑要不要点瓶啤酒来犒赏一个辛苦的夜班。但很快她们就决定只喝豆奶,因为其中一个姑娘好像一直在揉眼睛,或许是上了一天班现在都没摘掉隐形眼镜。

上次喝下10瓶啤酒的时候,我的职称还叫做运营专员。领导告诉我他最看重一名员工的团队意识——在当时的那个氛围里,团队意识基本就全在酒里。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的断片和胃痛,以及接下来不愿再碰啤酒的自我执念。

而这大概是所有发生在软件园的关于“喝酒”的故事里,最幸运的一个版本,希望每个人都只需要和工作上的自己碰杯。


自从来这里出摊后,老板不明白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斜对面的写字楼楼顶,明明写着他每天都用来收款的“某某宝”,为什么从那里出来的年轻人看起来“并不有钱”。在他的老家,那些能够考上银行的年轻人都是家中的骄傲,出成绩的那天是要摆坝坝宴发红包的。

虽然从来没有在手机收款这件事上被骗过,但老板娘还是习惯手写记账,据说是因为网上太多相关的负面新闻让她总觉得有些不太放心。我问她“到底不放心在哪儿”,她思考了一下,笑着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老板的账本,据说能看出互联网的繁荣和昌盛?

我大概是凌晨2点的时候睡着了一会儿,成都初春的夜晚仍然湿冷,是冻醒的,醒来发现摊上最终只剩下了老板两口子。摊位外面是通向天府新区的主干道,汽车碾着浸润的路面呜呜地跑,老板娘继续提笔在本子上算了算,告诉我马上还有一批年轻人即将下班——让他们吃饱饭,自己也可以下班了。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账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