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什么样的网红能火?百度沸点2019给了几个关键词

 互联网指北 2021-08-09

作为国民获取信息和知识最大的平台,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充当着互联网入口、流量集散地、场景分发渠道的角色,百度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现代中国互联网用户们的使用习惯——你在互联网上用什么、看什么、找什么,很难绕开百度元素的参与。
不过严格来看“百度指数”并不是百度提供给中文互联网世界的唯一公开数据源。根据数据来源、统计方式等环节的不同,百度还会不定期地发布不同版本的“百度指数”,帮助人们更好地从行业视角,分析市场特点、洞悉品牌表现,而最近百度发布的百度沸点2019年度榜单就是最好的例子。
简单定义,百度沸点是一个“关键词集合”。根据领域不同,分为了年度关键词榜、年度国民骄傲榜、年度事件榜、年度泪点榜、年度流行语榜、年度热议榜、年度科技榜、年度沸点人物榜、年度电影榜、年度电视剧榜、年度综艺榜、年度小说榜及年度沸点明星在内的13个榜单,呈现了网民2019年在各个领域中最关注的焦点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让人们看到2019年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对2020年的新趋势有一个大概的预测。
接下来以“网红经济”为例,我们选取三个“百度沸点”中与与网红经济相关的关键词,聊聊这些关键词描绘了怎样的2019年,又能够让我们看到怎样的2020年。
作者 / 指北BB组
编辑 / 蒲凡

“盘他”其实是文玩界一专业名词,盘就是把玩,原指文玩手串通过摩擦捏压让其包浆变色更具价值的意思。在年初的《相声有新人》被德云社演员孟鹤堂“洗脑式”的重度使用后,“盘它”这个词完成了出圈,被网友们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魔改,用来泛指一切“捧在手心里反复琢磨、品鉴、把玩”的行为。

当然严格来说“盘他”这个词已经度过了它的“热点半衰期”。如今在社交网络里你很难在看到有人说“盘他”或者再使用孟鹤堂夸张的表情包,但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盘文化”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反而以另一种形式成为了我们互联网世界中的一部分,那就是“直播电商”、“网红带货”。

解构外界媒体给予“直播电商”、“网红带货”披上的层层理论外衣,我们其实可以将“直播电商”理解为“有第三方见证的盘”:网红们拿出“盘”的心态和方法,带我们细细评测每个值得盘的“物”,而我们通过这个“盘”的过程在对“物”的价值进行认定

至于为什么人们需要“盘文化”、甚至愿意将“盘主”们捧为网红,原因有很多,比如信息过载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会受到更多干扰、难度也会更大,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里不进行过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里网红们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破千亿的GMV。

而在这个亮眼销售数据影响下,网红们的变现逻辑不再局限在内容板块上,“带货”俨然成了目前最持久和最成熟的变现方式,粉丝的支持和簇拥让李佳琦、薇娅、辛巴成为今年MCN或者新晋网红素人的成长模板,甚至被借鉴到了“政务改革”当中。

2020年新趋势预测:直播电商的爆火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这个新鲜模式的快速成长为当前的互联网生态提供了一种新的生长方式,也在真金白银的创造价值——但归根结底单纯的“盘”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产业的

如果仅仅是品鉴、带货,所有直播电商到最后归根结底都会成为一个个行走的广告位,无法为电商、直播等行业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推动改观,当新鲜感逐渐被人们消耗殆尽后,这股热潮的冷却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盘文化”及其背后代表着的“直播电商”、“网红带货”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在2020年上半年迅速为几个关键问题给出答案,这几个问题包括且不限于:直播电商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直播电商究竟能够解决传统交易环节中的哪些问题?直播电商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


“好嗨哟”原本是一首网络歌曲里的歌词,在被网红毛毛姐以魔性的贵阳普通话改编后,这个词逐渐成为了人们新的口头禅,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种段子、视频和表情包内,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共用的情绪代名词。

而这样的走红方式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今年晚些时候走红的“奥利给”。“奥利给”原本是快手上某位网红的口头禅,是“给力”的一种变体。在经过形式复杂的传播后(甚至有B站的鬼畜剪辑),“奥利给”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种段子、视频和表情包内,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共用的情绪代名词。

总之当我们回看2019年网络文化的发展脉络时,类似的亚文化产物屡见不鲜:

人们在初次接触它们时很容易引起反感情绪(比如毛毛姐的椒盐普通话一开始被很多人所厌烦、“奥利给”励志鸡汤演讲的形式也完美符合人们心中“被洗脑”的形象),但在大量接触后又很容易引起共情,成为了万千“复读机”之一

没有人说得清楚背后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它们的成功传播很大程度上也有从“对土味文化的嘲讽”中寻求自我满足的色彩,但考虑到这些热门流行语跨越社交网络半衰期的“顽强生命力”,再联想到2018年的“一给屋里giaogiao”、2017年的“皮”,这显然是值得我们深究的现象之一。

2020年新趋势预测正如我在上文所说,包括2018年的“一给屋里giaogiao”、2017年的“皮”,许多案例能够证明“即使是通过耍宝、卖丑、出格所产生的网络流行文化(更潮一点的称呼是“亚文化产物”)”也能够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的是,这些跨越生命线的案例无一例外地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它”是否能够提炼出核心价值或者方法论实现复制和量产;

-“它”是否在整个互联网生态内有其不可替代性,从而在出圈后可以在不同领域的“改造下”发挥更大价值。

而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好嗨哟”还是“奥利给”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毛毛姐开始转型为“单元剧”模式但效果欠佳,“奥利给”成为B站年度最受欢迎弹幕但也仍然是一次“流行语”使用——人们并没有看到这些产物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可以想象的是,“土味文化”仍然在2020年被人们继续需要,但缺乏深度规划的“土味文化”孵化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快消品”困境当中,没有办法真激活所谓的市场潜力,最快在2020年春节期间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代。

那时候当人们再在弹幕里高喊“好嗨哟”、“奥利给”的时候,肯定会激起人们一身鸡皮疙瘩。或者用王尼玛的一句名言来说,“明明就是2个月前的流行语,怎么让人感觉是石器时代发明的词呢”。

为亚文化产物创造生命力,从来不仅仅只靠“情绪”来完成。

“社畜”一词来自日语的しゃちく,用来形容在公司很顺从的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比如蜡笔小新的爸爸“野原广志”,在公司工作10年也只不过是一个课长、并且还有32年房贷未还完不敢轻易辞职,这种状况就是标准意义上的社畜。

而与上面两个关键词相同,“社畜”概念的兴起本质上也是一个“由小圈子到大圈子”逐渐被认同渗透的过程:去年10月开始开播的日本NTV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着重描写了80后、90后的现实生活,其中大量台词解读非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很多网友感叹“简直就是本社畜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被大量自媒体在短视频、图文内引用。

理论上这样的热潮是与大环境高度契合的。简单来说,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开始步入职场,现实生活的压力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日常,定义了他们的语境。再加上80后、90后也是社交网络内最活跃、掌握核心话语权的人群,两两重合“社畜文化”的兴起基本上就是一个时间问题,并没有太多意外的地方。

不过当我们跳出横向对比,在时间轴上进行回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微妙的反差:

虽然2016年以“逃离北上广”为代表的“逃离文化”、2017年以“马男波特曼”为代表的“毒鸡汤文化”、2018年以“人间不值得”为代表的“丧文化”,本质上都是大环境下公共情绪的体现,即现代年轻人在压力下不堪重负,但前者都更倾向于给出“解决方案”,而2019年的社畜文化则充满了“自嘲”色彩

这种“自嘲色彩”不仅影响到了普通人日常的行为举止(比如社交媒体头像、签名等整体风格负能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创作者的思路,大量以“自黑”、“自嘲”、“展现窘态”、“说大实话”的作品大量出现,比如被嘲讽为“壮婷”的美女钟婷、比如怎么也嫁不出去的“剩女”祝晓晗,甚至你还能在成功人士“朱一旦”的作品里看到“社畜文化”的影子。

你看这罐自信空气,像不像日常转发的锦鲤?

2020年新趋势预测你很难说人们不再需要解决方案。甚至可以说,随着2019年连续不断的职场事件发生,尤其是以明星为主角的事件接连发生,让人们对于这类话题的关注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优先级非常高的程度。只能说在社交网络时代得到充分成长的人们,终于认识“网红文化”(或者说内容)的能力边界:看看视频、文章、段子开心开心还行,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如老老实实多练一下技术。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2020年这类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发泄公共情绪的创作者将越来越多,也将成为未来网红产业主要孵化的方向之一。具体来说,剧情类、情感类内容将迎来一个大爆发。

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虽然理解路径更短、受众面更宽,但其本身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以情感类内容为例,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单纯地调动公众情绪(比如激化两性矛盾)、制造大量无意义的内容;要么很容易PUA化,输出不正确的价值观。

一言以蔽之:人们认识到了内容的边界,但创作者如何不“越界”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上所有对于2020年网红产业的畅想只是基于数据进行的一次大概率预测,而支撑预测的数据也仅仅是“百度沸点”这一单向来源,所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偏差”是在所难免的,欢迎大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者解读视角。

但也正如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提出的经典假设,即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的结果,比如什么样的身体构造更适合地形变化、保留什么的器官更有利于生存、做出怎样的判断更有容易提供生活质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之间打破线上与线下的边界,我们正在逐渐加速这个过程——通过更丰富的量化解读来优化我们的生存空间、对行为结果有更科学的指导、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结果有更充足的准备。

所以“百度沸点”留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回忆和数据,它更应该是一种思考方式,成为未来我们语境中的一种日常。当未来越来越多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百度沸点”出现,我们也将随之迎来一个与世界全新的交互方式,会让我们与世界更加了解彼此。

那会诞生多少新的可能性?或许已经在现在写下了开头。


虎嗅年度十佳作者

十年广告创意工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

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