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九重阳敬老节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一一重阳节。

      “九九重阳"起源始于《易经》。该书以“阳爻为九",把九字列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是两位阳数重叠,故而命名为重阳节。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曾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流传,足以证明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重阳节便已流行于世。

      重阳节不但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而且在众多喜庆节日中独具特色,是中国历代唯一以敬老祈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敬老祈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借“九九″谐音久久,把登高与高寿.高龄和大福大贵暗暗喻连,使“九九重阳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千百年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黎民百姓,普遍都很重视重阳节。每逢九九重阳,人们便扶老携幼,登山插茱萸,饮酒吃花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节庆习俗,披露出心中对老辈人的敬爱之意及对康乐美满的幸福生活的祈盼与憧憬。

     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一书记载,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恒景传奇。说在汝南一带常遭瘟魔侵袭,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地义士桓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历经艰险前往深山拜师修道,苦学消灾救民的法术。这年农历九月,他的恩师费长房对他暗授玄机,告诉他九月九日是温魔肆意作乱害人的黑道日,要他速速下山如此这般为民除害。桓景回乡谨遵恩师嘱托,连忙遍告当地百姓离家出走,登山避难,并把茱萸装入红布袋,内缚臂上,然后共饮菊花美酒猜拳行令。性情暴躁残忍无道的瘟魔前来逞凶害人,不想被菊花酒和茱萸异香薰得头昏脑涨,一时辩不清东南西北,急得他咬牙切齿朝山石上胡碰乱撞,不一会儿便体力耗尽瘫软在地。桓景见状连忙飞步下山,手起剑落把瘟魔斩杀,使众多百姓躲过一场灾难。从此,人们便世代相传,每逢九九重阳节,便举家外出登高聚会,饮菊花酒插茱萸祈福消灾。

     多姿多彩的重阳节庆习俗,使历代文人骚客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陶渊明的《九日闲居》:“日月衣辰至,举俗爱其名。"李白的《九月登巴陵望洞庭水师》:“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还有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历代重阳节佳作,最叫响迷人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好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警世绝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白话入诗,意境醉人。写得可说是字字玑珠,声声凝情,把身在异乡游子的思亲贺节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令人吟来如临其境,甜甜酸酸的节庆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成为一首流传百世的上乘佳作!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以大气磅礴的如椽巨笔,把战火纷飞之中的重阳节描绘得异彩纷呈,格外壮美。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爱不释手,是赞颂重阳节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今诗词描述重阳节触景抒情的“镇山之宝"!

沈五群:男,1954年3月出生于邢台县赵家屯村。1976年3月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中国诗刊社函授学院毕业。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出版专著《美在太行》.《河北名胜小西天》,参与编辑.《邢台县志》等多部书籍,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500多篇,有多篇作品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