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纪事(19)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四)——“后门上”那些人,那些事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从“上头街”往里走,穿过一段弯巷,来到一个叫“后门上”的地方。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恰好位于从村后出入村的门户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后门上”可以与前面提到的“南头”相匹对,成为一南一北出入村庄的两个“门户”。这地方,虽然没有“南头”那么大的广场,但相对周围的巷子也有一片比较宽敞的地方。
想当年,“后门上”是个人丁兴旺的地方,东西两侧各有一院落,几户人家子女都多,其中有两家都是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那个时候,农户人家多子女是普遍现象,无论生三个、五个还是七个、八个,虽粗茶淡饭、破衣烂衫,但也都“养”得过来。
当然,在那缺衣少食的年月,养这么多孩子很不容易,他们中有的孩子长到十多岁了还在光着脚丫子跑路,饿肚子更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但能养育孩子长大成人,也足见其父母的伟大。
我家老院离“后门上”很近,又是一个生产队的,大人孩子交往都很过密,几家的孩子中那些年龄接近的都是我儿时的伙伴。
西边这一家房屋紧邻我家,彼此翻越房顶就可以直接往来。小时候,我是他们家的常客,这家的大人也非常厚道,我经常趴在他们家里屋的床上看“小人书”,也从来都不厌烦。
有时候,家中的人都出去了,我一个人被关在人家的屋内却浑然不知。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是不上锁的。
“后门上”东西两家,加上我三个“老二”,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无论是在村里玩耍,还是到地里割草、打柴,一天到晚形影不离。
西家老二,善于谋划,办事有主意,我们送他个绰号叫“参谋长”或者“203”,当时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正唱得火热,“203首长”是剿匪小分队少剑波参谋长的代号。东家的老二年龄最大,我们尊他为“201首长”。
那年月,一早一晚和星期天不上学的时候,给生产队的牲口割饲草是孩子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年春天,天气格外干旱,村子附近的地方很难找到青草,我们三人到远处去寻找,终于在西边几里外的南沟尽头有了重大发现,这里地方偏僻,人迹罕至,河沟两边水草丰盛,不大会儿工夫就可以割满一大挎篓(一种盛柴草的器具)。
背着几十斤重的草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哼着“样板戏”翻山越岭,一溜小跑,心中充满无限的喜悦。我们还给这草起了个低俗但却亲切的名字,相互约定不能告诉别人。
在“后门上”周边的住户中,还有三个“奇人”。
三个人都是独身,但都很有个性。一位是单身老人,名字记不清了,只记得身材小巧,拾掇得干净利落,因为头顶光光的泛着亮光,大家都叫他“铁头”。
这铁头虽是单身,但吃饭颇有些讲究,他的门前每年都要栽一小片西红柿,曾经听他说:“拿两个青西红柿切成薄片煮进挂面汤里,那饭再好吃不过了。”
我对吃东西不怎么讲究,但一直以来都嗜好吃青西红柿,原因或许就出于此。
另一位,乳名叫“争气”,喜欢抓个乌龟打个野兔什么的,在那少见肉味的岁月,在他这里却可以经常吃到各种肉食。
还有一位叫“木奎”,父亲早年逃荒到了山西,他是在山西生的,后来随父亲迁回村中。
这木奎长得人高马大,粗粗实实,人憨憨的如同名字一般显得木讷,但却有一手“绝活儿”,会粘补凉鞋。
当时刚刚时兴穿塑料凉鞋,鞋坏了多数人不会修补,孩子们便拿穿坏的鞋来找木奎。无论谁找到门上,木奎都不会拒绝。
只见他拿一根拍扁的粗铁丝就着炉火烧红,比着大小尺码从废鞋上剪下一块,用手按在鞋子开口的地方,然后拿烧红的铁丝来烫,“嗤嗤”几声过后,眨眼间鞋就粘补好了。
木奎黑黑的脸堂荡漾着笑容,这是他唯一感到自豪的时候。
穿过“后门上”再走一段石巷,爬一道坡又是一个住户群,因为地势高,村人把这里叫作“高垴”。
住户中人多身怀“绝技”,木匠、篾匠、风水先生、唱戏的、放羊的……各色人等都不缺少。
在“后门上”旁边靠河沟的地方也有几个院落,叫作“枣园”,从来没有在这里见到过一棵枣树,一位本家大娘院子里长着一棵梨树,每年都是果实累累,小时候没少吃树上的的甜梨。
我多年工作在外,家乡的陈年往事大多已经淡忘,但这“后门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却常常浮上心头,挥之不去的更有那淳朴浓重的乡情。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