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 ‖ “状元”故里押石村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文/青山依旧

只因在太行山中藏得太深,倘若不是专程前往,押石村还真是难得一睹芳容。
第一次进押石村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季。从乡政府所在地城头村蜿蜒西行至破庙村,然后开始爬山,车子在“之”字形的道路上挣扎,一路盘旋,一路颠簸,心中暗暗有些发憷。
到了山梁处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房屋错落,但闻鸡鸣犬吠,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到在这峰峦叠嶂的大山深处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村落。
因为之前对押石村的来世今生知之甚少,这一次进村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兴趣。自小在山里长大,又一直在山里工作,像这样石碾石磨石砌房的村落已经司空见惯,因而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便匆匆离开。
下山没有原路返回,而是顺着山沟往里走翻越一座更高的山梁,下山后经过一个叫念儿沟的村子进入了平涉线。
押石村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偏僻”,尽管东西有两条路可以进村,但顺沟无路可走,进村出村翻山越岭要绕好长的路。
后来与押石村的人接触多了,了解到这个村曾经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从前,路罗川沿河道并无大道通行,押石村便成了顺德府通往山西的必经之路,从这里一路西行直通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可以到达晋中祁县、太谷一带,后来路罗川修通了大道,朱庄水库阻断了交通,这里的商道才被冷落在一旁。
想当年,在这崎岖坎坷的山道上,商旅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押石村因此滋生了许多家大大小小的店铺,成就了好多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据说,晚清时村里还出了位武状元,赢得了“状元村”的美名。
于是,经不住乡村文化的诱惑,我再一次前往押石村。这一次,已经不再走先前的盘山路,而是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顺着山沟直接进村,较以前不仅平坦顺畅,而且省下了十几里的路程。
同车的村里人介绍说,政府专款支持,村里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进村的路修通了,祖祖辈辈的愿望总算实现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进入村中,我直接来到街中心这座最显眼的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高高的门楼上“德和城·状元府”六个大字格外醒目。
踏过门槛进入院内,正北面是一座二层楼房,东西一溜七间,楼房的窗户为青石拱券,木质窗棂尽管年久失修,花格木纹依旧完好无损,正中间门洞很高,棚顶的石板外檐几乎与二楼窗台持平,我内心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高门楼’!”东西配房分列两侧,整个院落方方正正。
西配房外墙有一块标牌,从文字介绍中得知:这座院落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武状元郑保林在世时所建。郑氏世代经营皮毛山货,为彰显“诚信天下,和气生财”的祖传家训,便将这座宜商宜居的院落冠名为“德和城”。
德和城开业后日进斗金,生意更加兴隆。郑保林自幼习武,光绪年间于济南武林大会技压群雄,被钦定为“武状元”,德和城因此又称“状元府”。
然而,未能等得诏书下达,这位“状元公”就在驿站中遭人暗害,命丧归途,押石村落得个“空留状元府,不见状元郎” 的千古遗憾。
在押石村,像德和城这样的四合院有近40数十座,像东安大院、郑家大院也都很著名,只是其他院落较德和城小了许多。四合院之外,另有多排建筑精致的单排楼房。
这些建筑均为石木结构,用青石砌墙,石灰砂浆灌缝,内侧墙面用黏土抹饰,屋脊为木框架构,梁下墙内有木柱支撑,房顶以青石板覆盖,门窗多为石砌半圆拱券,门楣窗棂刻有木雕花卉。这样的建筑,内里坚实牢固,外表齐整美观,抗震防漏,冬暖夏凉,历经沧桑而保存完好。
在德和城大院外,遇到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攀谈之中,老人们情不自禁地打开了那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抗战时期,这一带曾经是邢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
1938年春,抗日县政府迁至押石村东5公里处的城计头村,八路军129师先遣队也进驻村南9公里处的道沟村。由于山高林密,便于隐蔽,且群众基础好,县政府家属及后勤供给系统安排在押石村。
6月,129师被服厂成立,厂址就在德和城大院,之后冀南银行印刷厂也迁至村内,直到1939年末迁址别处,两厂在村内存在一年多时间,押石村一时间成为抗日根据地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
1940年12月,时称“青纵”的抗日军政大学深入敌后在原邢台县西部山区办学,押石村成为抗大学员学习训练的重要场所。
1942年5月20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寇血洗押石村,惨杀村长郑佩校等14人、伤19人,烧毁房屋20多间。青山作证,记下了日寇制造“押石惨案”的罪恶。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押石村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先后有65位热血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仅1945年春季扩军,当时仅有270口人的押石村就有45位青年应征入伍,这其中有8人成为革命烈士。
另有资料记载,押石村民兵1000多人次奔赴前线运弹药,抬伤员,志愿作战,妇女做军鞋2000多双,全村累计交公粮12万多公斤。
谈到陈年往事,几位老人如数家珍,他们神情严肃,凝重之中表现出几多深沉与自豪。此时此刻,这山村在我心中突然变得无比神圣,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押石人继承了先辈们淳厚善良、勤学向上的传统,仅仅在我的学生中就有多人考入大学成为优秀人才。
2008年,一位叫郑永香的孩子从全县数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邢台县高考“文科状元”,虽说此“状元”非彼“状元”,但也享誉山川,让押石村 “状元府”的美名再一次名至实归。
郑永香的嫂子叫姚晓芳,在“德和城·状元府”对过简陋的平房里开一家小店, 公婆体弱多病无力扶持,她凭借小店的微薄收入,供给小叔子读完了小学、中学又读大学。
见到我时,姚晓芳主动迎上前来告诉我:“永香已经读完博士上班了,搞研究的。”接着又强调说:“我供养出了一个'博士生’!”说话时满脸堆着笑,炫耀中激动之情难以自已,比自己“中了状元”都高兴。我对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肃然起敬,不由得双手伸出了大拇指。
中午吃饭时,村支书安敏作陪。几杯酒下肚,这个脸堂本来就红的汉子越发红光满面,滔滔不绝地讲起带领乡村们修路的事情,我恭恭敬敬地敬上三杯酒。
了解不多,对这位村支书各方面的政绩不敢妄作评论,但一个村干部为“官”一任,即使仅仅能做出一件让老百姓几代人受益的事情,就足以值得敬佩。
酒足饭饱之后,我才有闲心去关注距离德和城不远处的那块标志着村名的石碑。石碑背面的文字模模糊糊,费了好大劲才认清楚,大意是说:元末明初,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来郑、安等姓相继迁入。
关于村名的由来,碑文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周边的高山古来封闭,可以用钥匙打开,故村名为“钥匙”;另一种说法是村东有鸭形巨石,后湮没不见,遂村名为“鸭石”。
无论是“钥匙”还是“鸭石”,叫来叫去取其谐音就成了现在的“押石”。从碑文推测,押石村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我独自登上了村子东侧的一个山垴,苍葱的柏林中留有古寨墙的遗迹。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只见房屋高低错落,依着坡势从沟底一直蔓延到半山腰,旧式石房中夹杂了多处翻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有几处楼房扣了彩钢瓦,光灿灿十分漂亮。这古村也在与时俱进,发生着变化。
放眼村的周围,绵延的山岭似巨大的翅膀向两侧伸展开来,南、北各凸起一座山峰,高耸峻拔。忽然间,我产生一种想法:整个村子犹如一只雄鹰,正展翅翱翔,飞越几百年风云变幻的时空,飞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