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假太监嫪毐,因何“天赋”而深得太后宠爱?身死族灭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长夜守灯人 2021-08-09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最近在看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

有很多朋友在吐槽,说这部本该以秦始皇作为主角的历史大片,应该改名为“大情夫”,或者直接叫“嫪毐传”,原因是作为太后赵姬面首的嫪毐,戏份太多且过于嚣张跋扈。作为一个深度历史爱好者,今天准备理一理这位大秦长信侯的资料,看看历史上的嫪毐,是个怎样的人物,他的故事和电视剧中又有何不同。

《大秦赋》中的嫪毐和太后赵姬

一、生平小记

小时候看书,看到“嫪毐”这个名字,第一眼就觉得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人,因为“毐”这个字长得很像“毒”。其实在当时,两个字我都不认识,后来好不容易知道了这两个字念lào ǎi,但还是不会写。

史书上关于嫪毐前半生生平、家族等资料非常少。我只在《史记三家注》里查到“嫪,姓;毐,字。按:汉书嫪氏出邯郸。”(史学界把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这三本为司马迁《史记》作注解和补充的书,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按照这里的说法,嫪毐应该是赵国邯郸人,或者祖籍赵国邯郸,这个是有可信度的,因为从历史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嫪毐和长年在邯郸做生意的大商人吕不韦关系不凡,且和来自邯郸的太后赵姬“异常亲密”。但是关于“嫪毐”的“嫪姓毐字”,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一方面战国时期用字并不普及,一般只有贵族才有字,而嫪毐出生低下;另一方面字是成年后才起的,以表其德,但“毐”字本义是指男子品行不端。这丝毫没有表扬的意思,反而是对嫪毐生平的精确概括,更像个外号或者谥号。《史记三家注》还说“秦始皇母予嫪毐淫坐诛,故世人骂淫曰'嫪毐’也”,秦始皇母亲因为和嫪毐淫乱而受到株连,所以世人都骂淫乱的人叫“嫪毐”。《东周列国志》也说“秦语呼人之无士行者曰毐,因称为嫪毐”,秦人管没有品德的人叫“毐”,因此称他为嫪毐。所以这里我大胆猜一句,嫪毐有可能不是真名,而是加了对人物的评价,意思是姓嫪的品行不端的男人。当然,因为资料的缺乏,对于嫪毐这个称呼我们也只能继续这么叫着。

《大秦赋》中的嫪毐

这里多说一句,秦始皇的母亲,也就是嫪毐的相好太后“赵姬”,也不是真名。《史记》只说“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嬴政的爸爸在赵国当人质,看上了吕不韦的舞姬并迎娶了她,生下了秦始皇,这段话里出现了”赵“和”姬“两个字。“赵姬”一词最早见于《东周列国志》,成书时间是明末清初,和赵姬生活的年代隔了两千年。“姬”本义可以是美女,也可以是舞女,或者姬妾,“赵姬”可以理解为赵国来的美丽舞女。这位秦太后的真实姓名没有记载,只能知道她不叫赵姬,更不叫什么“皓镧”。

二、“天赋”异禀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太后赵姬和文信侯吕不韦经常私通,秦始皇慢慢长大,吕不韦害怕事情败露,就把自己的门客嫪毐作为假太监送进宫服侍太后。太后和吕不韦是不是有奸情?汉人写的《史记》和宋人写的《资治通鉴》都说有一腿,汉人写的《战国策》没说这事。真相我们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可能有,因为赵姬本就是吕不韦手下的舞姬,但是入秦后继续幽会的概率应该不高。因为这两人一个是监国太后,一个的辅政相邦,都是树大招风之人;且太后久居深宫,“私会”外臣难度有点大,他们都不会缺”伴侣“,没必要去冒这个险。所以,吕不韦给太后推荐嫪毐,可能是为了自己“脱身”,更可能是为了取悦太后。那么,为什么吕不韦要在万千门客中选择嫪毐呢?那是因为嫪毐“天赋”异禀!

《大秦赋》中的嫪毐与赵姬

《史记》里嫪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了“大阴人”一词,这个“阴”就是指人体某个部位。《史记》说,嫪毐可以“以其阴关桐轮而行”,大概意思是可以用阳具当作轮轴来转动车轮。我才疏学浅,实在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样的画面,想象出来了也没法描述,能描述也不敢说,反正总归就是某方面特别厉害的意思。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小说都拿嫪毐作为某部位特别大的典型。《北史演义》中太后的相好冯宝“美丰姿,而有嫪毐之具”;《南史演义》中淫乱后宫的杨珉,“年十五,姣好如美女,而有嫪毐具”,然后皇后特别喜欢他,还跟别人说 “与杨郎一度,胜余人十度。”这些内容都不难理解,我就不翻译了。

为了把嫪毐送进宫去,吕不韦可谓煞费苦心。他让嫪毐当众表演转动车轮的“绝技”,又设法让太后知道这事,果然太后 “上钩”。吕不韦又给嫪毐找了一个应该受宫刑的罪名,然后让太后去安排行刑者,结果只是拔了嫪毐的胡须,然后送进宫中。然后就是“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传》,这个“绝”字确实很绝!至于为什么拔了胡子就不会再长出来,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也不知道古人用的是什么技术,也不知道受过真正宫刑的太史公司马迁是不是比我们更清楚……

《大秦赋》中的太后赵姬

嫪毐天赋异禀,太后也不遑多让,这两人可谓不分高低,都是“人才”。据说太后有一次与嫪毐出行,两人在马车里五天五夜没有出来,太后的娇喘声绵延五日,卫士们不禁感慨:“女子之色,虎狼之物甚是难填;论女子之至淫,非太后莫属。”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在引用史料的时候,我一般很严谨,一定要找到出处,但此处却是没有找到出处,只是内容比较“有特色”,就忍不住借用了。

三、因功封侯

看过电视剧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河西太原郡为其封地。我们的问题是,嫪毐为什么会被封侯呢?

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后,秦国明确了奖励耕战的制度。秦孝公死后,商鞅(死后尸体)被秦惠文王车裂,但是商鞅变法的制度却得以保留。因此正常来说,秦国封君封侯的,都是大功臣,比如武安君白起,文信侯吕不韦等。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关系户”,也就是宗室和后族,比如长安君嬴成蛟(秦始皇异母弟弟)、阳泉君芈宸(华阳夫人弟弟)等。嫪毐虽然是太后的相好,但显然不属于“关系户”,因为在名义上,他只是一个宦官,或者高级宦官,他和太后的关系,是拿不上台面的。

那么,嫪毐到底是因何而封侯呢?太后的偏爱肯定是根本原因,但还需要一个能搬上台面的说辞。《大秦赋》电视剧里,说嫪毐封侯是因为检举秦始皇弟弟,长安君公子成蛟谋反。平定“成蛟之乱”,嫪毐是否有功,我在史书里并没有找到证据,但有一个比较“牵强”的理由。《史记·》在写完“成蛟之乱”后,马上就是“嫪毐封为长信侯”。古人写书是没有标点,不分段落的,所以这两件事是否有因果联系,我们不得而知。我只能说,《大秦赋》没有完全瞎编。

《大秦赋》攻城剧照

《大秦赋》里的另外一件嫪毐的“大功”,却是正史记载的,《战国策·魏四·秦攻魏急》篇说了这样一件事。秦国猛攻魏国,魏王想割地求和,手下对魏王说了一通话,大概意思就是:可以割地,但要发挥割地效用最大化。具体操作如下:“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毐,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大概意思就是魏国割地贿赂秦国,把这个作为嫪毐的功劳,这样秦国掌权的太后就会感恩魏王,这是天下最高级的外交手段。

嫪毐为什么会参与秦国攻魏?我想可能是太后让他来刷军功的,甚至有可能是在战局已定的情况下,太后让他来“接收”战果。魏国很“知趣”,向嫪毐求和割地,把这个大大的“人情”通过嫪毐送给秦国太后。可能魏国人也特别希望这位太后就像当年的宣太后芈八子一样,长期把持秦国朝政,这样讨好了秦太后的魏国人就可以苟延残喘。

嫪毐封侯的直接功劳是什么,史书并没有明确写,但是魏国割地,却实打实的是“嫪毐之大功”。有了大战功,再加上太后的帮助,嫪毐封侯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大秦新贵

嫪毐受封长信侯,一跃成为大秦炙手可热的新贵。根据《史记》记载:“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让嫪毐居住在山阳之地(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又把河西太原郡作为嫪毐的封国。而事实上,嫪毐既不住在山阳,也不住在太原,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雍城 (今宝鸡市凤阳县)伺候太后。至于太后为什么不在国都咸阳,而要去雍城,那还是因为嫪毐,“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太后有了身孕,怕人知道,就找了借口说占卜的结果,要去雍城暂避一下。

“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嫪毐经常在太后身边伺候,所获赏赐非常丰厚,雍城的大小事宜都是嫪毐说了算。嫪毐家中童仆多达几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门客舍人也有千余人。

《大秦赋》中的嫪毐

《大秦赋》中说嫪毐仗着太后恩宠,开始肆意妄为。他间接杀死秦国宗室之首关内侯,多次挑衅相邦文信侯吕不韦和驷车庶长渭阳君嬴傒,还奸污渭阳君妻子,可谓花样作死。在真实的历史中,嫪毐也是这么无所顾忌的嚣张跋扈吗?

关内侯何许人也?电视剧说是秦国嬴姓宗族之首,相当于族长。但是在历史上,关内侯和驷车庶长一样,都不是指某个人,而是一个爵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秦国的十七级爵位增为二十级,新增的三个爵位为彻侯(二十级,即最高级)、关内侯(十九级,仅次于彻侯)、驷车庶长(十六级,原来第十二级的大庶长改为第十七级)。也就是说,在秦灭六国之前,秦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关内侯”和“驷车庶长”。而我翻遍史书,也不曾找到秦国有哪一位族长级人物被嫪毐害死的。嬴傒倒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但他并不是什么渭阳君,更不是驷车庶长,他只是在吕不韦当年劝说嬴异人(秦始皇父亲)时候提到的太子热门人选,史书上仅此一笔带过。这里多说一句,《大秦赋》的另外一位主角,李斯当时的爵位是客卿,为第十级。

从历史逻辑上来说,电视剧里嫪毐的“胡闹”其实是行不通的。秦国已经立国五百多年,尤其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内富强且团结,嬴姓宗室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都势力强大,这绝不是赵姬一个外来户能轻易动摇的,而太后是嫪毐唯一的依靠。太后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因为她儿子是秦王,她才有权力,一旦宗室不稳,就意味着嬴政王座不稳,那赵姬就什么都不是。这一方面,同样是个外来户的宣太后芈八子就做的很好,她大权在握,却绝不会对宗室胡来;而对宗室来说,宣太后“霸占”的是她自己儿子的权力,他们也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如果真如电视剧中的赵姬和嫪毐那样,完全不把嬴姓宗室当回事,那只能是自己真傻。

《大秦赋》中嫪毐与太后的两个儿子

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嫪毐,可谓到了人生巅峰。太后偏爱,还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封侯封地,个人势力也已经渗入朝野,嫪毐俨然红极一时,不可一世。大概是太过得意,嫪毐终于捅了大篓子,根据《说苑·正谏》记载: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嫪毐擅权,更加忘乎所以,他和人喝酒赌博,酒后“失言”,瞪大眼睛嚷嚷:“我是大王的干爹,你们怎么敢跟我斗?”《说苑》是本小说集,这段故事里嫪毐管嬴政叫“皇帝”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皇帝”一词要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但《说苑》的作者是史学大家刘向,也就是《战国策》的作者,所以他讲的“故事”还是可以拿来当参考材料的,而故事里嫪毐的行为也很符合他小人得志的样子。

五、蕲年宫变

眼见丑事败露,不想坐以待毙的嫪毐决定孤注一掷。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嫪毐在嬴政前往雍城行冠礼时发动兵变,窃取秦王印和太后印,调用“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准备进攻雍城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嬴政很快发觉,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芈启、昌文君(电视剧中叫芈颠,正史名字不详)平叛,双方战于咸阳,政府军大破嫪毐叛军。

嫪毐叛乱

现在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场叛乱。嫪毐通过假王命和太后命,调动的是“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县卒就是附近郡县的兵丁;卫卒应该是太后卫士,不可能是秦王的护卫;官骑是指王室或者官府的骑兵,这可以理解为仪仗队;戎翟君公就是戎狄头目——且绝不是大头领;舍人就是嫪毐自己的门客。不难发现,叛乱的主体就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任何正规军,这样的“部队”,不论是战斗力还是凝聚力都很差。

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嫪毐的目标是雍城蕲年宫,双方战斗却是在咸阳?用今天的地图看,两地相距一百五十公里。我想可能是秦王轻松击败进攻雍城的叛军后,派人前往咸阳铲平嫪毐残余势力,甚至可能是叛军还没出咸阳,就被提前安排好的吕不韦等人给收拾了。毕竟这样的叛军在大秦虎狼之师面前就是一盘还不够吃的菜。

《大秦赋》电视剧里,大概是为了刻意制造紧张的气氛,走主角“绝地反杀”的老套路,强行把骊山大营五万精兵送给嫪毐,还给祖孙三代都是秦国名将的蒙家抹黑,让蒙武在自己的大军之中被嫪毐手下十几个人夺了指挥权,要不是这编剧一而再再而三的“锻炼”了我的承受能力,我可能忍不住要怀疑蒙大将军是卧底了。

《大秦赋》里还说,赵魏韩三国为了配合嫪毐谋反,各自出兵,牵制秦军主力,我只能说这又是一个大脑洞。战国末期,韩魏两国早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秦国不去打他们就得烧高香,哪里有勇气主动去挑衅虎狼之秦?赵国还有一战之力,但是赵韩三家赵国距离秦国最远,古人打仗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嫪毐一场”自救“式的搏命,赵国哪里来得及提前安排?

战国晚期地图

嫪毐方被斩杀几百人,嫪毐的门客全部受到牵连,轻者罚劳役,重者剥夺爵位流放蜀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一般认为,这四个秦国中高级官员为代表的二十人,都是嫪毐的死党。电视剧中,这四人也都出现了,作为嫪毐党羽的典型,四人都被“赐姓”,分别叫赵竭、宣肆、王竭、董奇,都是嫪毐的门客。但是其实还有一种理解,这四人可能并不是嫪毐的人,而是因为嫪毐谋反而受牵连,秦法严苛,失职被处死是很正常的。

我这么猜测有两个理由,一是处刑方式,嫪毐等重犯都是车裂,这四人身居要职,如果参与谋反,定是重罪,“枭首”可能判得有点轻;第二个原因正是这四人的官职。卫尉是九卿之一,是统率卫士负责宫禁防卫的。秦国的内史掌管咸阳和京畿周边之地,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也就是扩大版的咸阳市市长。佐弋负责弓弩兵器的制造和管理。中大夫令是王宫宫门的守卫官。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如果真的这几位都全力帮助嫪毐,那这叛乱大概没这么容易平息,更大的可能性,是在嫪毐进攻的过程中,这几位抵抗不力或者指挥失误。比如叛军攻入武器库抢夺了弓弩,然后攻入王宫,如此一来以上四位官员势必都要受处罚;又或者是嫪毐矫诏调兵,这几位“不明真相”的官员在无意中配合了嫪毐。不管怎么样,电视剧中秦王明知嫪毐要杀自己,还把这几个直接关系王宫存亡的岗位设置成嫪毐的人,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总体来说,这“蕲年宫之变”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叛乱,过程很简单,一点都不惊险,连点波澜都不曾有。电视剧里这是一场大秦损失惨重,甚至命悬一线的灾难,在历史上,看上去更像一场狗急跳墙式的困兽之斗。

六、身死族灭

嫪毐兵败逃跑,秦王发重赏逮捕令,活捉赏钱一百万,杀死也给五十万。最后,嫪毐被活捉,车裂而死,并诛三族。嫪毐和太后的两个儿子被装进麻袋摔死。太后赵姬被逐出咸阳,迁往雍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这么一句:“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赵国被灭后,秦王政到邯郸,把当年和母亲赵姬家有矛盾的人全杀了。前文说嫪氏出自邯郸,这里我盲猜邯郸嫪氏就在秦王的必杀名单里。现如今,嫪姓可谓少之又少,不知道是否跟秦始皇有关。

赵国骑兵

红极一时风光无限的长信侯就这样被分成了好几块,还留下了千古骂名。迁往雍城的赵姬因为是秦王生母,得已免死,但秦王对这位母亲也是意见极大。当然最终,在齐国人茅焦的劝说下,嬴政迎回了太后,重新居住在甘泉宫。茅焦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国正在以经营天下为己任,而大王有驱逐太后的名声,恐怕各国诸侯听了,会背离秦国。”

秦王迎回母后的故事,《史记》说的很简单,就提了茅焦的劝谏。而《资治通鉴》和《说苑》则对这个故事大肆渲染,《资治通鉴》说秦王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如果有人再敢因为太后的事来劝谏,就处死,砍下四肢丢在宫里。《说苑》的描述更加血腥:“从蒺藜其脊肉,干四肢而积之阙下”。有二十七个人因为这事被处死,不怕死的茅焦是第二十八个来“送死”的。茅焦自己说天上有二十八宿,现在地上因为太后的事死了二十七个,我正好来凑数。秦王很生气,要把茅焦煮了。茅焦说,秦王“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车裂“干爹”嫪毐,杀死两个同母异父弟弟,驱逐母亲,残杀谏言之人,夏桀商纣的都不至于如此。茅焦还说,如果这样下去,“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天下人听了,就都不会心向秦国。秦王大受震惊,拜茅焦为上卿,《说苑》里还说认茅焦为仲父(个人觉得这个有点扯),然后亲自驾车,把左边位置(最尊贵的位置)空出来,前往迎回母后。

其实《资治通鉴》和《说苑》的版本,本质上跟《史记》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茅焦告诉嬴政,不迎回太后会对秦国不利,然后秦王听取了意见。我倒不是要说嬴政大度或者他“知错能改”,我要说的是,秦王嬴政不愧是千古一帝,他是一个政治动物,于国有利之事,他就会去做,个人情感可以先放在一边。

嫪毐已经惨死,赵姬得到善终。我们今天的故事也到此为止。

《大秦赋》嫪毐叛军进攻章台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