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不说暗话 说人话 最近一直没有写《笑傲》系列,不是要烂尾或者没的写了,而是大家评论时、都对金庸这个人有意见了,尤其是在我写了几篇对其作品的解读之后。 对此,我也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做“犯众怒”的事情,毕竟如今的环境已经改过来了,尤其是对县长张麻子的评价还是翻天覆地的那种。 但思来滤去,还是继续写比较好,就像上篇《“江湖”的格局》中所说:用历史、辩证、唯物的角度来看这“江湖”,它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英雄人物组成的大型组织。一个组织该有的毛病,该有的矛盾都会有。 如果是真正的正视这段历史,那首先就要吃上一颗“红药丸”。哪怕短暂会有认知障碍的痛苦,也要看清楚真实的历史和斗争轨迹。 历史不能虚无主义,需要辩证和唯物的看待,既要认识其中的积极方面,也是看到我们所走过的弯路和曲折,进而古为今用。 再就是认清自己。评价人物容易,但是正确认识难,尤其是在认识不到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情况下。 因为前人看似“幼稚”或“脑残”“没立场”的行为,就太过轻视前人,总觉得自己现代人眼光思想远超前人,这是最无知的表现。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说到书生气,其实这本《笑傲》也有这样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问题才导致“对金庸的评价没那么高”。 说是书生气,其实就是选错了矛盾模型,就如同我描述当前会用《新封神演义》来做矛盾框架,而有人却用入关、翦商一样。 这固然是因为金庸本人的出身和立场问题,可更多的还是认知不到位:时代英雄人物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凝聚,位置越高、其身上所代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便越多,他们在历史上所作所为绝非一种矛盾模型下的单一选择。 换句话说,前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既有自身的立场,也有其所代表的立场,更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多种组合利益的综合选择。 而“书生气的矛盾模型”就是摘除了“他们身上所有的光环”,用单一矛盾元素的模型来评价他们——这就是让人不舒服的所在,也是永远只能是“戏说”的根本原因。 当然,如此对比《笑傲》自然不是说它一文不值了,而是说要辩证的看待——这社会的一大段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不同人物对它的描述和印象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而非全面客观描述。 换个角度说,同一段历史,“从人民立场出发去看”和“从上层精英立场出发去看”做得到的结论自然是不同的——这就是混乱是阶梯还是悬崖的区别。 而我个人之所以觉得《笑傲》对那段历史的描写有评判和借鉴的价值,不是因为他从人民立场出发了,而是金庸在剥离了“时人所有的光环”之后,把他们代入到了同样复杂且讲人性的江湖矛盾模型中:金庸是从知识分子和上层精英立场出发不假,但他是局外人,是抱着看戏的态度来的。 这就像金庸自己所说:
说白了,《笑傲》就是一本正治讽刺小说,想用它看历史,还得用自己的方式来:用它的人物来讲某种必然的历史。 NEW////ARRIV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