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公司总裁 2021-08-10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 № 01-

序言

山西与河南一衣带水,中间隔了一座山,叫做中条山,南面隔了一条河,叫做黄河。

自古以来,晋豫两地人民,交往密切,商贸往来不断,最著名的就是运城的盐,通过“虞坂古盐道”,经“茅津渡”,源源不断运往南方。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 № 02 -

对河南的总印象

提起河南,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且不说“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名头响彻神州,那高昂的豫剧,从古唱到今,誉满天下。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一部《少林寺》,让人们见识了“天下功夫出少林”,记住了三教(佛教、道教、儒学)策源地---嵩山;一部《秦香莲》,让人们记住了河南开封府,还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替民伸冤的“包青天”;一部《花木兰》,让人们领略了豫剧的慷慨激昂,并认识了为抗美援朝捐了一架飞机的常香玉大师;一部《焦裕禄》,让人们知道了遍地是盐碱的兰考,并了解了人民公仆---焦裕禄;一条“红旗渠”,让人们记住了十年九旱的林县,并为林县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所震撼;一园“牡丹花”,让人们记住了十三朝古都---洛阳;一湖“白天鹅”,带领我们认识了虢国古都---三门峡;蒋介石一声炮响,“花园口大决堤”,让人们知道了流经河南的黄河,原来是高出地面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悬河,并为黄河决堤淹死的89万人(包括河南、皖北、苏北)震惊和哀悼。

河南,一个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诞生地,发展壮大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 № 03 -

村里要饭的河南人

河南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也经历了一个苦难的历程,小时候,村里要饭的十有八九都是河南人,他们携儿带女、身着破烂的棉衣棉裤、一手拄着一根枣木棍、一手拿着一个破碗,挨家挨户,上门乞讨,脸含哀愁,低声下气,那场景,谁见了都会心中发酸,眼泪婆娑。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母亲在时,每逢要饭的经过,常常会让他们坐在门口的门墩上,拿出几块干馍,递上一根葱,倒上一碗水,看着他们吃饱喝足;如果正好逢到饭时,也会挤出一点饭,给他们一人舀上一碗让他们吃,母亲常说:“他们都是可怜人,那边遭灾了,才出来要饭,要不然谁会离开自己的家园,千里迢迢到处去流浪呢?”说这话时,母亲的眼角就有眼泪流下,其实那时,家里的粮食也不够吃,可母亲从没有让他们“空走”过。

那时候认为河南很贫穷,后来才知道,河南的黄河常常泛滥,再加上蒋介石命令部队炸毁花园口,造成“花园口决堤事件”,不仅淹死了几十万人,还有390多万难民失去了家园,他们流离失所,到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分散在旧中国的各个省份,这就是造成河南人四处讨饭的根源所在。

当然,那时讨饭的不仅仅是河南人,还有安徽人、江苏人,但河南人居多,十个里面,八九个都是河南人。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 № 04 -

勤劳的河南补锅人

后来村子里要饭的越来越少了,这时候出现了一拨又一拨补锅人,之所以说是“一拨”,是因为补锅人不是一个人来,也是拖家带口,不是带着老婆,就是带着老婆和孩子,当然也有一个人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极少。

补锅人虽然大部分也是来自黄泛区的河南人,但他们已经摆脱了低级的、没有尊严的“要饭”行当,而是手艺人,凭着自己的手艺吃饭,在当时的农村非常受欢迎。

那时山西南部大部分吃的是井水,水质很硬,里面钙、镁离子很高,烧过水的锅里、壶里常常结一层厚厚的水垢,其实就是碳酸钙、碳酸镁凝结而成。

老百姓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办法除掉,致使水垢越结越厚,这层水垢不容易导热,烧一锅水,不仅增加了烧煤量,更严重的是常常导致锅底被烧漏,这就给补锅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时常有人家里烧漏了两三口锅,无法做饭,只好整天把在村口,专等补锅人的到来。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我记得那时补锅,一个窟窿收一元钱,补锅烧的煤、用的材料,谁补谁出,补锅人只管补锅工艺,把废铁敲成碎块,放在一个特制的坩埚里,放在火上烧,烧成了铁水后,补锅人手上拿一层厚厚的湿布,湿布上敷一层耐火材料(大概就是陶土之类的),把铁水往湿布上一倒,速度极快的敷在事先处理过的锅口子上,等上十数八秒,铁水就凝结了,然后用锉刀两面搓光,一个破锅就看着完好如初,但这还不算完,还要经过验证才能交差。

补完后,补锅人往锅里倒上一瓢水,没有渗漏了,让主人见证后没有问题,一口锅的补锅工序才算完成。

补锅人补完锅后,往往还要在主人家里吃一顿饭,但不是用主人的粮食,是补锅人用自己的粮食在主人家里加工一下,无非就是借用一下主人的锅灶、案板,至于调料、油、盐用谁的,记不清楚了,但我想,即使是用主人家里的,也没有人会计较的。

那时最羡慕的就是补锅人吃的葱花酸面,远远地就闻到一股葱花味,常常馋的涎水直流,从此知道了,补锅的河南人爱吃面,并且还是令人羡慕的白面。

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补锅人,头顶一块白毛巾,手端一个白瓷大碗,用筷子一挑,“呲溜”一声,喷香的面条就吸入口中的“诱人”场面。

- № 05 -

融入本地的河南女婿

来自黄泛区的河南人,他们凭着自己的勤劳和灵活的头脑,不仅为当时的晋南农村,解决了吃饭用的锅漏问题,也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了一条出路。

当时,不仅有这一群聪明的河南补锅人,还有做小生意的、捏糖人的、爆米花的,变着花样,改变着他们的生存方式,过上了比我们还好的生活。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记得当年村里来了一个爆米花的,40岁左右,人长得憨厚善良,来自黄泛区,好像是河南开封人士,没有成家,三天两头就转到了我们村,村里人和他也熟识了。

当时,村里有一个寡妇,和这个河南人年龄相仿,丈夫得了癌症,已去世好几年,留有一儿一女,有好事者,就问这个河南人,愿意留在村里做上门女婿吗?河南人说,如果女方愿意可以留下来。

后来,经过中间人撮合,这个河南人就留了下来。

这个河南人招赘过来后,非常勤快,和村里人的关系也处的非常好,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地里的庄稼也打整的有模有样,没几年,光景就走在了村里人的前头,寡妇跟着也抬起了头,挺起了胸。

儿子、女儿也在河南人的精心抚养下,长大成人,直至念大学、工作、成家,无不倾注了河南人的心血。

后来,我就离开了村子,父母在时,回去的次数多一些,父母不在了,回去的次数有限,对他们后面的情况所知寥寥,但听说河南人和老伴已经跟着儿女到太原享清福去了,也可谓是功德圆满,不枉付出。

- № 06 -

后话

尽管后来,改革开放后,有极个别河南人,做生意时出现一些欺诈行为,毁坏了河南人的名声,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的现象,大部分的河南人还是能够诚信经营,遵纪守法,更何况欺诈行为不管在哪个省、哪个地区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能以点带面、以偏带全而否定一切。

山西人眼中的河南及河南人

网上图片

河南这几年发展的很快,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4997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五,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拥有亚洲作业量最大的货车编组站,郑州的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000班、输送货物54.1万吨。

河南和山西离得很近,山西应该向河南学习,借鉴河南的经验,与河南密切合作,拉升山西的经济,实现合作双赢,这是我们所有山西人和河南人愿意看到的。

现在,河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蓬勃的气势,辐射全国、融入世界,河南的前景灿烂光明,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