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苑】黄远青:父亲三事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8-11

卖   羊
那是我12岁那年暑假,家里的羊羔已经长了五个多月。父亲想把羊卖了换些钱,就让我独自牵羊去会上卖,并叮咛我两只羊羔要100元钱。
早上放羊回到家,吃过母亲做好的早饭,我就牵着羊去上会了。
到了牛羊市不久,就有一个收羊的人过来了。他问我羊卖不?我说当然卖了。他又问:“那你当家不?有大人来吗?”我说:“当家。大人已经告诉我了价钱。”他接着问:“那你想要多少钱啊?”我说:“两个一百,一个五十。”他故意找茬说:“那这两个羊羔大小不一样。如果只要大的,能便宜不?”我说:“能!少5块钱吧!”他说:“再少5块钱吧!行了我就买了。”我说:“好吧!”就这样,这只大一点的羊羔以40块钱的价格卖了。
没想到的是,他把钱刚给我,又问道:“刚才那个大的羊羔都卖了,这个小的你想咋卖?”我说:“我要50,你给多少?”他说:“大的只卖40,小的你都要50,太多了。你便宜一点,我都要了。”我说:“那你给35吧!”谁知道他得寸进尺,说:“太高了。这样,给你30吧!也不哄你小孩。”我脑子里相信了他“不哄小孩”的话,就稀里湖涂地同意了。父亲交待的两只羊羔100块钱的嘱咐,最终以70块钱给卖了。
回到家后,我把钱交给父亲。父亲问卖了多少钱?我说70。父亲一听,勃然大怒,说:“净欺负小孩!走!找他去!”
父亲拉着我的手,又赶到了牛羊市,问我羊卖给谁了。我用手指着收羊的那个瘦高个,说:卖给他了。父亲上前和他理论,说:“哪有你这样哄小孩的?钱给你,羊不卖了。”那人根本不理会,还把一只羊羔的后腿用他的脚踩折了。这时,我家对门的王叔上去抓住收羊人的衣领子,就要打他。最后,在围观的一圈人群里,你七嘴他八舌地指责收羊人骗小孩,收羊人不得不把羊还我们。我牵着羊跟着父亲回家了。父亲没有骂我一句,更没有打我一下,反倒似乎有点高兴地说:“记住这件事!往后长点心眼!”
后来我想,从买卖的角度来看,我错误地理解了父亲“两只羊一百”就是“一只羊五十”的概念,父亲说的是整体概念,而我犯的是平均主义错误,没有考虑到两只羊大小有别的因素。而且,收羊人与我讨价还价不是一块一块地减,而是五块五块地减,导致一两次讨价还价就少了几十块钱。
但我收获最大的不是买卖东西的经验,而是父亲对一个12岁孩子的信任,对将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孩子的有意锻炼。
贴春联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不知何缘故,我开始尝试用毛笔写字。由于没有人教,也没有字贴,只有一支毛笔,一瓶墨汁。我在我的小房间的草泥粉刷的土墙上,用毛笔写一些名言警句。现在回想起来,算不上写,应该是描。看见哪里不顺眼,就改!不长时间,墙上描满了。有一次,父亲到我的小房间一看,很惊讶地说:“远青,你会写毛笔字了?好!年下给咱写对联,贴到大门口。”
不久,春节到了,父亲早早地买了两张红纸,让我写对联。我不好意思地说:“爹,我写的不好,贴出去人家笑话哩!”爹大声说:“笑话啥哩?大部分人家都没人写也没人贴哩。只要能写,都好着哩!”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肆无忌惮地写了平生第一幅对联。这幅红对联贴在上面草房外面土墙的大门口,甚是耀眼。我还清晰地记得,贴对联时父亲很开心地笑了。因为,这之前,我家门口从来没贴过春联。
也许,父亲的笑是对孩子成长的开心,也是对文化的崇拜。因为,父亲识不了几个字。但他对我们姊妹四人的上学是竭尽全力供的。
有了这一次写对联,我就更加注意练毛笔字了。楷书、行书、隶书都有涉列。后来,还给叔叔家、姐姐家、哥哥家编写对联,村里有了红白喜事,我也敢一展伸手了。说实话,写的不怎么好,但是,敢写。这恐怕就是父亲给我的鼓励带来的最大的成就吧!
上     坟
小时候,父亲在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十六、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去上坟,总是要带着我。
每次上坟之前,父亲总要让我拿一枚5分钱的硬币,放在一沓烧纸上,用斧头一下一下、一排一排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遍,说是印钱呢。没印过的是纸,印过的是钱。祭祀爷爷奶奶,心要诚。要不然,爷爷奶奶在阴间就没钱花了,日子过得就很艰难。
除了每年清明节上坟会煮几个鸡蛋作为供品、十月一母亲给爷爷奶奶糊几件棉衣以外,其他节气上坟只烧纸钱,也没有其他供品。
到了坟上,父亲和我一起跪下,然后在爷爷奶奶坟前用根棍子在几块砖搭的墓门口画上大圆圈,接着点燃纸钱,并且一边烧纸,一边告诉爷爷奶奶今天是什么日子,让他们收好钱,该买就买,该花就花。在大年三十上坟时,还叫爷爷奶奶一起回家过年,正月十六过完年又要送爷爷奶奶回去。我当时听着就好像爷爷奶奶真得就能回家一样。现在想想,只是活人对先人的一种纪念,是侍死如生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已经忘了不知那一年开始,父亲不再上坟了,逢年过节就让我一个人去,直到父亲2000年去世。
一般的小孩都害怕去坟上,因为坟里埋着死人,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鬼会捏小孩鼻子的。可我,不知是从小胆大还是父亲的缘故,我不害怕。我知道,坟里埋着的是我的亲人,不是鬼。父亲曾告诉我说:“死人不会吓唬小孩子的。相反,死人知道他门口来了客人,还会热情接待的。”我没见过死人热情接待,但我真的不害怕死人。12岁那年暑天,我每天晚上去地里看西瓜,瓜庵子就在三个坟头边。我丝毫没有觉得恐怖呀,害怕呀!
也许,这就是父亲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他总是在鼓励我,大胆做。现在想,经历就是财富。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干什么事都会害怕,都会提心掉胆。感谢我的父亲,让我在具体的实践中成长!

作者简介:黄远青,大荔县教育工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