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霸!这位永泰籍北大教授,获得这项全国科技一等奖,有关人工智能|福州|道光|永泰|人工智能|古巷

 昵称29787755 2021-08-11

蓝字订阅!联系小编:SDSSW99(私人微信)

本文福州别记出品

奔!走!相!告!

10月20日

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

2020年度“CCF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公告

永泰籍北大教授林宙辰领衔的课题组

获得2020年CCF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该研究是有关人工智能

“CCF科学技术奖”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或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成果。

简言之

该奖项相当于计算科学方面的奥斯卡

一起来认识下林宙辰教授

林宙辰,1972年出生,永泰县梧桐镇埔埕村人。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读博士,2000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7年8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读硕士,1998年11月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5年8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硕士,1996年7月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南开大学读本科,1993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永泰一中

主要研究领域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数值优化

主要学术任职

1.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机器视觉专委会,主任

2. 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副主任

3.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常务委员

4. 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编委(2014年9月起,CCF A类杂志)

5. International J. Computer Vision编委(2013年2月起,CCF A类杂志,国内第一个编委)

6.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2016年12月起)

林宙辰的家乡——埔埕

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迄今共培养出21名博士

埔埕还有一对父子同进清华

2019年7月17日,“埔埕乡里一家亲”微信群,被一则消息刷屏了。埔埕人黄新营在群里报喜,“我儿子考上清华大学了,自动化系”。

黄新营本人就是清华大学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以优异的成绩,从永泰一中保送清华大学。

埔埕还是福州唯一千年迷宫村

历史底蕴深厚,村中古迹众多

埔埕鸟瞰图 陈成才摄

福建著名民俗专家鲍国忠

给埔埕三句极高评价

埔埕村是大樟溪畔

最具特色的水乡村落

埔埕有南方水乡

绝无仅有的城垣式奇观

埔埕的一切存在

绝对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平

也来见识下埔埕'真面目'

太平千年古井

石栏勒痕深深 全省罕见

太平古井,开凿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位于埔埕街上,常年井水清澈。 (陈成才 摄)

井口围栏的6块花岗岩满是凹痕,那是井绳勒出的痕迹,更是岁月沉淀的痕迹。有如此深的井栏凹痕,全省罕见。(郑江晶 摄)

与古井相伴千年的石制洗菜池,也被磨得光亮。夏日村民们常坐在上面休憩,有的甚至半躺里面,样子非常舒适。 (林永光 摄)

古巷幽幽 纵横交错

福州唯一的“千年迷宫村”

一条长街串起千厝百巷,古厝新房毗邻相间,众多巷弄首尾相接。

“埔埕有十八巷,走来走去走不透”,这是当地流传的说法。外地人进村十个有九个会迷路,甚至有不少当地人都走不清楚。 (陈成才 摄)

陈成才摄

郑江晶 摄

进入古巷,到处都是鹅卵石路、鹅卵石墙,仿佛进入鹅卵石世界,令人震撼。如此大规模,福州绝无仅有。(陈成才 摄)

埔埕就在大樟溪边上,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鹅卵石铺路、筑地基、垒石墙。 (陈成才 摄)

商点水 摄

陈成才摄

在福州乡村,房前屋后的菜园,一般都用篱笆围着,而埔埕村却多用鹅卵石墙围着。(陈成才摄)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撑着油纸伞,雨中漫步在埔埕悠长交错的古巷中, 你一定会体验到戴望舒《雨巷》所描述的意境。(商点水 摄)

摄影师陈成才老师说,下雨天会再来埔埕,只为拍古巷中的鹅卵石,因为那时的鹅卵石会发亮,会“说话”。

鹅卵石垒法多样,最令人叹服的是这种:圆溜溜的原石几乎不施加工,就能垒成这么高的墙,可以历经百年不倒。(商点水 摄)

像这种,鹅卵石有加工过,砌起来的石墙就平整许多。不过,你要知道,旧时石匠的工具就一把锤子,能敲了这么平整的立面,着实令人佩服。(商点水 摄)

在埔埕巷子深处,不经意就能看到这样的旗杆石。古代人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显身份,激励后辈。由此可见,埔埕旧时已经人才辈出。 ( 陈成才摄)

墙头、墙体,绿植遍布,尽显岁月沧桑。(郑江晶摄)

断壁残垣,古韵犹存。(郑江晶摄)

埔埕十八巷图,来自林绥

古厝43座遍布村落

埔埕最大古厝——宜常厝

建于道光戊戌(1838年)四进三埕后花园,152间房,占地3650平方米。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宜常厝到底有多大,告诉你数字没有概念。移步到主厅边上的长廊,就可以直观看出,真是一眼望不到头。 (陈成才摄)

这幢古厝除了大,给别记小编印象最深的是,天井特别大,采光、通风好,非常宜居。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陈成才摄

宜常厝的燕尾双翘翅。(陈成才摄)

木雕精品古厝——吉星居

吉星居遗存许多精美木雕,特别是三国演义组雕,由此可见当初屋主人身份不凡,品味不俗。据介绍,原屋主人是清道光年间的贡生。此厝建于1844年。 (陈成才摄)

陈成才摄

三国演义组雕

这些木雕细腻精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据房屋的后人介绍,文革时,他们用报纸把这些木雕包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

三国演义木雕组照由商点水摄

大门上方有一对雕工精美的“户对”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主院落的大厅前,檐前铺的石板地砖(檐前石,又称通财石)很有讲究。一般是会客厅有多宽,条形石就有多长,叫做“长同间广”。 (商点水摄)

在古代,看一户人家家底是否殷实,走进大院,看这块檐前石是否够宽够大,就能知晓一二。

吉星居的这块通财石又长又宽又厚,足见当时这户人家的家境殷实。

吉星居外观,门前的巷路鹅卵石铺地完好无缺。 (林绥 摄)

木雕精品古厝——耕心居

建于清光绪(1880年),占地1600多平方米。这幢古厝的香案、厅堂杠梁、拱棚雕刻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陈成才摄)

陈成才摄

陈成才摄

香案是镂空雕刻,十分精美,而且保持完整。为了防盗,用钢筋来固定。(陈成才摄)

香案两头各暗藏两个抽屉。据说当年是用来藏放跟房子有关的契据。(商点水 摄)

大厅两侧梁上刻着精美雕饰,下方各有一对狮子。(陈成才摄)

看到了没,上面那只大狮子的肚子下面,还刻着一只小狮子,下面这只大狮子的背上,也刻着一只小狮子,是不是很可爱?当然,四只形态更异的狮子,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只是别记小编未寻得答案。(陈成才摄)

这幢古厝的窗户造型各异,非常别致。(陈成才摄)

其它特色古厝

年代最久远古厝——下新厅厝

新厅祖厝也是当地林家祖屋,始建于元朝。前几年主厅已修缮,主体结构保持原样。(商点水 摄)

在新厅祖厝,这间不起眼的破旧小木屋,是从元朝保留至今。(商点水 摄)

名人题匾古厝——长尾埕顶厝

太师壁两块由萨镇冰(近代海军名将)、陈培锟(福建文史馆首任馆长)亲笔题写的金字匾“以介眉寿”、“大衍图开”,舒朗大气、相映成辉。 (陈成才摄)

萨镇冰(萨鼎铭)题 (陈成才摄)

陈培锟题 (陈成才摄)

这个香案采用镂空雕,保护完好,雕刻精美,而且看上去很整洁,足见后维护之用心。(商点水 摄)

五代同堂古厝——德星堂

建于清同治乙丑(1865年)屏门,神桌木刻惟妙惟肖,厅堂上方悬挂镏金《五代同堂》牌匾,两旁屏柱木刻金字对联:亲见孙儿抱孙男敢言境内无例,本为袓辈搀祖父长冀族间后有人。(林绥 摄)

(林绥 摄)

另有众多“文魁”牌匾的上埕厝,祖孙三代起大厝的旗杆厝、下新厝,此外,玉梅厝、新埕厝、余荫堂等众多古厝也各具特色。

铳楼16座 形态各异

埔埕堪称永泰铳楼博物馆

铳楼是带防卸性的建筑,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石头垒砌墙基高,土墙厚,门小窗窄,二层以上墙体安装有许多枪眼。

据当地人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匪患不断,这一段时间,埔埕时兴建这种带防卸性的建筑。

钟官庐、庆福庐、养晦山馆、梅林小筑和龙津庐等铳楼,就见证了这段历史。这些铳楼称“庐”、“馆”、“小筑”,带有典型的民国风。

埔埕现存16座铳楼,形态各异,堪称永泰铳楼博物馆。

庆福庐

庆福庐位于长尾埕顶厝右边,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本楼前面有裙房相连,三面包围形成封闭式结构。铳楼前与旧居中间有一个天井。天井内由方整石铺成。(陈成才 摄)

这座铳楼已繁衍五代人,共有一百多人。

出于安全考虑,庆福庐的窗户随着楼层,由小变大。(商点水 摄)

钟官庐

屋主人以前在南平、建瓯一带放木排,以当船工营生。后在福州从事商船贸易生意发迹,回埔埕买下很多田产,并在长尾埕盖起这座钟官庐。(陈成才摄)

陈成才摄

钟官庐前有一块空地,种着果树,从布局来看,这是埔埕所存的铳楼中,最宜居的。 (商点水 摄)

养晦山馆

养晦山馆大门做得很考究,特别是上方的三个小窗户很有特点。 (商点水 摄)

龙津庐

牌匾“龙津庐”由当时的县长谢开敏题写。 (陈成才摄)

(商点水 摄)

扶手、门框造型,都透出一股西洋风。 (商点水 摄)

梅林小筑

梅林小筑是永泰面积最大的铳楼,建于1919年。共三层,每层八间房子。目前已由房屋后人组织修缮完毕。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房屋后人林振介绍大门对联:卜筑傍龙津晶莹友爱,择居依鹫嶺宁静自娱。可惜字迹已脱落。 (商点水 摄)

环二统楼

该铳楼主人曾在福州经营“埔埕李干 ”发家,其家人曾被劫匪绑架过,所以特意在主屋背后,兴建起这座只提供防卸功能的铳楼。埔埕现存的其它铳楼,都是居住兼防御。(陈成才摄)

该铳楼外形呈正方形碉堡状,土木结构三层,单层面积66平方米,西面入口正对正厝,紧急时可以最快速度进入楼内避险。

门板表面覆铁皮,可有效防御撬砸。 (商点水 摄)

墙壁上的枪眼清晰可见。 (商点水 摄)

明清古祠有七座

林氏古祠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其他还有郑、陈、黄、李、柯、林氏支祠及2013年新建的张氏祠堂。

(商点水 摄)

(商点水 摄)

古寺庙十座

古刹草堂寺创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遗存原貌。顺济宫建于明朝,清道光年间重修,后借作戏院兼用。其余还有聚神宫、鹤峯宫、大王庙、泰山宫、圣公岩、观音亭、东岳泰山宫、佛公亭。

草堂寺位于埔埕小学校园内,其主体木构框架保留明朝的原样,内部摆设已没有。(商点水 摄)

一对小学生放学,从草堂寺前走过。(商点水 摄)

村中有两棵奇树

700多年古杉王

福诏高速公路(埔埕段)南面有一座元代古墓,边上有一棵风水树古杉王,迄今已有720多年,树杆胸围4.3米,高约23米,离地面一米多处有个洞口宽约25公分,长150公分。洞内可容四个成人站立。(林绥 供图)

榕树盆景天下第一奇

埔埕村一户人家,种着一棵非常奇特的榕树盆景。盆景从二楼一须垂地,经20多年生长,似一根水管,独撑盆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天下第一奇”榕树盆景。(陈成才摄)

(商点水 摄)

埔埕还是“福建人闯上海第一村”

埔埕村村民陈义泰1982年落脚的毛家塘,位于上海徐汇区虹漕路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里还只是上海郊区农民聚居的小村落,周边都是菜地。

经过近20年发展,埔埕人和梧桐镇其它村村民,硬是把它发展成上海最大的南北干货一条街,又别称上海“梧桐街”。该街已于本纪初拆迁,搬迁至闵行区的莲花路市场和鑫品市场。

前些年,鑫品市场和新毛家塘市场先后搬迁。这里的商户多数搬迁至虹桥国际特产电商物流港和上海嘉永南北干货市场(两个市场都有埔埕人参与创办)。

毛家塘市场旧影

这些是第一批闯上海滩的埔埕村村民,他们分别为陈义泰,黄春汉,陈学增,陈学枝、林甫国,黄长铿、黄长坎、林华先

埔埕村曾上过央视

2019年1月24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埔埕村“椽板龙”,曾上了央视财经频道。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乾隆盛世鼎盛,原为板凳龙,后改椽板龙。现有椽板龙三条,布龙四条。(林绥 摄)

看完这些

你肯定会觉得

埔埕村很厉害!很震撼!

交通小贴士

从福州市区出发到永泰梧桐镇埔埕村,大概1小时车程。

从福永高速开车到梧桐出口下,再往永泰县城方向开车不到10分钟,即可到埔埕村。车可以停在埔埕村龙津大道上(大樟溪畔),即可步入古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