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城刘姓(三)

 巨岳 2021-08-11

建国后,谱牒碑刻被毁弃,大律刘姓明清以前历代人物可考者较少,尚见于记载的本族或邹县刘姓人物简介如下:

刘赞:《历代邹县志十种》有记载:宋景佑(1034-1037)间,有刘赞者,计已传十世。称善好施,世有令德。

刘顺: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刘顺,滕人(据史志记载,明代以前,凤凰山开元寺以东曾属滕州),敏慧多智,学书好谈兵,里中豪杰及他亡命皆归之。金贞祐南渡兵戎四起,顺聚兵三千人,保谷山(今杨庄谷山)寨,约束甚严,众皆畏服。会泰安石珪亦率少壮负险自保,順以兵属焉。从珪附元積劳迁齐州(济南)刺史行副元帅事,世袭顺告归,以爵让其弟之子伯祐曰:'吾与弟共起兵,富贵共之’。人以此多焉。”

金代,谷山周围村庄不多,见于记载的只有大律村。大律刘姓自唐代(约740)迁巨越山前,散居山前一带,到宋景佑(1034-1037)约300年传十世,到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约474年,大致传十五六世,人口至少数千人,散居邹滕东部,已是当地大族。刘姓人牵头自保名正言顺。根据记载,刘顺人马达三千人之众,小小一个谷山显然安排不下。比较合理的情况应是,刘顺的中心据点在谷山,其根据地应在凤凰山连青山一带,或者更广大的区域。大概因为刘顺曾在此做过“山大王”,故附近百姓说谷山上有“大王顶”及山寨遗存。

据《元史·列传第八十·忠义一·石珪》载,刘顺曾奉石珪之令,(己卯1219)直抵寻斯干城(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入觐元太祖忽必烈,试探对方对石珪义军的态度,最终促使石珪弃宋投元。

刘罄甫:《历代邹县志十种》有记载:“明洪武年间(原载:三十五年,但洪武年号仅三十一年),有刘罄甫,从戎得功,授辽东广宁前卫千户”。“辽东广宁前卫”即辽东广宁前屯卫,位置在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镇。明代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设置卫所取消州县,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设立了25卫,每卫5000多人。前屯卫是山海关外第一卫,管辖中前所(今绥中县前所镇)、中后所(今绥中镇)2个千户所。

辽东广宁城

刘敏:明永乐戊子科进士任陕西巡按御史,改襄阳知府。

刘登洲,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刘登洲,邹县人,天性孝友,母病目不能视,旦夕祷天延访医药,因于梦中得方,母目以癒,人皆以为孝感。”

刘深:字子静,康熙乙卯科,河工効用,任扬河千总。

刘印淮,果庄刘姓海福公之五世孙,据《果庄刘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任海州镇守侯万户长。

刘聪听,字顺庵,清咸丰年间举人,以大挑候补县丞,邹县大束刘付村人,大律刘姓族人。曾赴京师礼部会试,中试大挑,钦赐冠服,恩准树旗立坊。邹县知县赠“光前裕后”红木匾额一方。后回乡收徒讲学,工书法,善诗文,著有《儒学要义》、《孝经释读》、《农事杂录》等,已失传。

刘昭汉(1897--1941年),字景淮,邹城市香城镇大莫亭村人,大律刘姓明谱十八世族人。其父刘慎先,农民,有地四,十余亩。刘昭汉兄妹五人,因自幼勤奋好学,其父决议供他读书。先在本村上私塾,后就读于田黄乡大峪口张家帧先生办的大同小学和辛庄蚕科学校,后考入滋阳县山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1923年,二十五岁入济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攻读。两年后毕业回乡,适逢直系军阀副总司令靳云鹗率部进军河南,途经邹县小住,意欲招募家乡人才,靳听说刘昭汉和北宿小贾村王仙洲毕业后赋闲乡里,召见二人后,录刘为司令部参议,随到河南,次年被委任为河南省尉氏县县长(河南尉氏县知事)。到任数月,因靳在直奉混战中失利被解职,遂于1928年初返回邹县香城,相继担任国民党邹县自卫团副总团长、县联庄会副会长、县清乡委员会副主任,协助区长王建寅维护地方治安。1930年邹县筹建自卫团总,各区设分团,县长兼任团长,刘任副总团长,人称“副团总”,一直到1937年底,有民间顺口溜:“自卫团,保百姓,刘昭汉,当司令,一支令箭能调十区的兵”。1931年韩复渠改自卫团为联庄会,县长薛大愚任会长,刘任副会长。其间筹建“大莫亭实验小学” 于1931年开学。初小三个班,高小两个班,自任学董。1931年下半年,邹县成立中学建校筹备委员会,刘兼任副主任,亲自会同董氏士绅二人赴济津拜访靳云鹏靳云鹗寻求赞助,得云鹏助《四库全书》一套,云鄂一月薪水赞助。1932年乡师(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开始招生,刘被推为校长,到37年七七事变,共计培养80多名学生。他平易近人,有时刘还陪学生打乒乓球。1932年,省令成立清乡委员会,县长任会长,刘任副会长。1936年秋,围绕省“国大代表”选举,邹县工委与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展开斗争,挫败秦启荣,促使刘昭汉顺利当选。

抗战爆发后,拉起一千多人的队伍与日寇搏斗,因其本人姓刘,且骨干多为大律刘姓人,故被称为“刘部”。大律村刘姓族人明谱十七世族人刘启标,长期倾心“刘部”抗战事业,多次花地卖钱资助刘部,被官兵亲切地称为“老族长”。

刘部设有:参谋处长王建忠,军需处长范宝箴,秘书处长宋?卿,副官处长刘蕴藻,军械处长?主要兵力:大山阴村时耿荣团长的第一大队;田黄厂里村韩祥任第二大队长;刘信斋、孙宝友、李洪贵等人任营长。警卫连长是刘的侄子刘宪英。还有看庄龙泉庄张济生在铁西的百多人游击队。后张济生参加八路,刘设宴送行。其一旅一团编入亲近八路军的孔昭同(是结拜兄弟)部。受任为“苏鲁战区独立游击第三十一支队长”。刘曾率领游击队,多次打击日伪军。1938年正月十四,日寇进攻香城,刘部在郭桃邱庄一带与其相遇,由于装备不足,不少人受伤,初战失利。初夏,日伪从两下店各村抓民夫在两下店修公路。刘派人侦察清日军人数,还有一个伪军班一挺轻机枪警戒,另有戴红袖章的便衣监工。刘派人通过内部搞到四个红袖章选十名精干队员,由焦玉兴等四人佩戴袖章接近敌人,其余混进民夫中接应。中中午,四名日军到街里茶馆喝茶,焦立即走上前热情照应,一名日军刚把枪往桌上一放,另三名也来到身边。焦抽出短枪连发数枪,当场击毙日军三名,一个负伤未死抱住焦不放。伪军鬼子和民工听到枪声四处乱窜。一个队员见焦正和一个鬼子纠缠,连忙对准鬼子脑门开一枪。村东头的队员向守机枪的伪军怒吼:“有种的打鬼子,放下机枪没事!”伪军慌忙随着民工逃命去了。全体队员撤出战斗,无一人伤亡。刘部士气大振声名远扬。初秋,刘部的屈姓侦察员到邹县城侦察,在城门外桥南边,有日伪军各一名盘查,侦察员大摇大摆走向前鞠一躬,接着一个铁拳猛击鬼子眼窝,鬼子跌倒在地,步枪脱手落地。侦察员顺手抄起大枪,向南飞跑。待日伪军追赶时,已穿过集市隐蔽入青纱帐,安全返回。时隔不久,刘部的锄奸队在界河河北小集上把一名正在理发铺理发的日本鬼子击毙在理发椅上。1939年底,日军向铁路两侧扩展,香城区建立伪政权,在大黄庄安了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队长田川,伪军一个中队,便衣特务三十余人,队长是羊皮庄的李成芝。田川的翻译是徐振东,干过不少坏事。1940年六月初二到香城村刘文学家抽大烟,因他身强力壮难以活捉,被三名除奸队击毙于大烟灯旁。从此,刘昭汉的名声传遍四方,刘部的士气为之大振。

1938年2月,被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十一游击纵队第四十二大队司令兼邹县县长”。

1938年秋,韩继堂、韩维密奉邹县县委之命,利用师生关系两次找刘统战,达成“联合抗日,为八路军和邹县抗日武装提供驻扎和交通方便”的协议。

1939年孔昭同部连菜金都成问题,张伯禹持信向刘昭汉求援,刘当即留张吃饭并赠一些联合票。并叮嘱回去走老山后,别走刘昭赓防区将军堂。

1940年,刘昭汉部驻扎在香城以东山区的几十个村庄,并和八路军关系密切,成为香城伪政权的直接威胁。日军小队长田川想了一条以人质逼降的诡计,派特务队长李成芝掳去刘的十六岁的二女儿刘宪珍在大黄庄据点作人质。刘昭汉识破了日伪的这一卑鄙伎俩,断然予以拒绝。他派人给伪香城区区长徐维乾送去大烟泡二枚,转交其女,并亲书一纸,嘱其女:“如遭凌辱或久拒不放,就洁身自尽,一定要保住刘家的门风。”并说:“刘家的人是有骨气的,一不能失志,二不能失节,决不屈服。”同时命令他的营长刘信斋率部去执行两项任务:首先到大莫亭村把自己的房屋全部烧掉;然后连夜赶到羊皮庄把特务队长李成芝的闺女捉来。当刘信斋听司令说叫去烧他自己的房子,甚感愕然地说:“我一定把李成芝的闺女捉来,房子就不一定烧了吧?”刘昭汉看出自己的部下不忍心下手,立刻怒容满面地说:“既然刘队长不忍心,那就不劳你去了,我自己去吧!”刘信斋一看司令下了决心,遂忍痛接受了任务。当夜火光通天,大黄庄据点炮楼上的日伪军看的很清楚。第二天中午,田川率日伪军查看了刘昭汉宅第被烧的现场,伸出大拇指连声说“好样的!不得了!可惜,可惜!”刘信斋完成烧屋任务后,急忙赶到羊皮庄,把李成芝的闺女带回了将军堂驻地。最后,李成芝不得已,只好托伪区长徐维乾向田川求情换人质,田川无奈应允,刘宪珍得救。以后,刘宪珍及其母刘蒋氏随祖父祖母一直住在老林以南将军堂、裤衩等各处山洞里。

对刘劝诱无效,日军决定对其围剿。1940年12月14日,刘昭汉得知日军纠集邹、兖、曲、泗四县兵力,即将进山“扫荡”的消息后,遂在白石铺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转移等问题。恰巧夜里先下小霜雪后下起了小雨,在十二点左右,刘昭汉正准备出去查岗,突然听到村外想起枪声,急忙回去对妻子说:“不好了,村子已经被日本鬼子包围啦!我马上走,不能管你们啦!”说话间,枪声四起。刘昭汉带领四名警卫人员,从白石铺南边突围到桃园。他骑的大黑驴中弹死于村中。夏副官和政治室主任王金尧等人向村东北方向突围,都被打死在山上。刘昭汉一时急眼想和敌人拼命,被人高马大的刘蕴藻(大律刘姓族人系仙桥村人)强行拖走。刘昭汉带几人从后沟突围到将军堂,刘宪秀等人从西边突围出去。秘书长朱本彝和秘书杨瑞生向村西北突围,跑进山沟藏进乱石叉下,只见满山鬼子伪军,枪声一片。白石铺北老虎村异常激烈,那里有两部电台,警卫排战士多数战死,台长祝乃生和副台长被俘,报务员将电台藏进来百姓地瓜窖里得以脱险。乔凤英和保姆王嫂抱着四个月的儿子刘宪民急忙向西南山沟里跑,头顶上子弹嗖嗖乱飞。王嫂被石头绊倒,把孩子弄哭了,乔凤英以为中弹急忙拉他,才知是摔倒。快到桃园时天已快亮,回头看看满山都是敌人。敌人是四面合围,东西堵截最严,在村东河滩上被敌人打死的战士对多,约百多人。此役刘部伤亡惨重,日伪也有一些伤亡。因寡不敌众,其他人员多数战死,刘部损失惨重,刘昭汉心情沉重。后来,刘昭汉于抗战过程中病逝,葬于分水岭西刘庄附近上坡上。

刘昭赓,(1907—1989)邹县将军堂人,大律刘姓明谱十八世族人,民国抗日志士,任“苏鲁战区独立游击第三十一副支队”副支队长兼邹县县长。后赴台著《连青山集》,逝世于台北。

刘宪益,(1884——1963)字襄禹,张庄镇仙桥村人,大律刘姓明谱十九世族人。民国初曾任邹县高等小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41年在济南治病,目睹日寇统治,赋诗《百花洲寄情》:镇日新愁加旧愁,无聊闲步百花洲;红藻苦旱不争气,绿柳怕风不出头;多愁沈郎频饵药,四家王粲又登楼;箇中剩有关怀事,祈尽衷肠泪不休。《邹县教育志》有其传略。

刘绪斗,邹县大律村人,系大律刘姓明谱二十世族人。他身材高大魁伟,曾追随刘昭汉进行抗日斗争,任警卫连长,其部属全是双枪配备,系刘部精锐,后不幸战死(于邹县南庙,死后被鹰凿去一只眼。其父刘宪原)。

刘际广,沛县高小湖村人,系大律刘姓明谱十八世,祖籍滕县姚庄, 约生于1912年,1928年参加义勇队,1932年加入中共,1933年任中共沛县县委书记,抗战时期转战鲁南和湖西地区,建国后先后砀山、华山县、单县、湖西专署、鱼台和微山县工作,1988年逝世。

王沟村大律刘家林轮廓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