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山东省—-— 威海市文登市高村镇万家村

 木香草堂 2021-08-11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冬日的清晨,当汽车缓缓驶入文登区高村镇万家村地界,古村落的模样渐渐浮现在眼前:青砖黛瓦的胶东民居整齐排列,烟囱上升起袅袅炊烟,日子就这样在这里静静流淌了600多年。

日前,山东省住建厅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全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设置标志牌,文登区高村镇万家村正式纳入挂牌保护范围。

三山环绕,一水护田

万家村,以元朝末年万姓来此定居命名,而后田姓、周姓、梁姓等相继迁入,村落逐渐兴盛起来。

为何来此建村?千百年来,在村落选址上,中国人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法则。资料显示,自古以来,我国古村落在选址、规划和布局时都十分注重地理位置:靠山即“龙脉”所在,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左右分别为“青龙”、“白虎”。有山有水、山势围合,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独立空间,只有这样位置方能扎根于此。

万家村位于文登区高村镇西边约2公里的位置,这里三面环山,青龙河涓涓流淌,风景秀丽,是一处难得的村居之所。

“在万家村,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好地方。”万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华基介绍,村庄北依鸺鹠山,东靠青龙岭,西连卧龙山,南边则是泊地平川,是位置绝佳的“椅子地”。

跟着梁华基的脚步,记者很快熟识了村庄的全貌和地理位置。

从万家村的主干道,向北放眼望去--峰峦相连、起伏蜿蜒的鸺鹠山正“端坐”在村庄背后。“可别小看这座'个头’不高的山峰,它能够阻挡北部风雪寒流的侵袭,真正影响着万家村、甚至整个高村镇的自然气候,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屏障。”梁华基说,每年春夏时节,山上都山花烂漫,草木苍翠。即使到了冬季,也能隐约看到它往日的生机。

环顾四周,两边的青龙岭和卧龙山隆起的小山头正以环抱之势将整个村落护在“臂弯”里。“曾经这条路是不通的,后来为了方便出行才打通的。”梁华基指着穿过青龙岭的马路介绍。

从万家村往南走大约2公里,穿过一片大棚种植基地便可抵达泊地平川,不远处便是黄海。在梁华基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这片近海的水域里抓螃蟹,现在早已成为私人承包的海岔子,用来养殖水产品。

如今,青龙河依然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滋养着万家村的386户村民。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滋润起来。

梁氏庄园透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在万家村,有一处绕不开的地方--梁氏庄园,“中国传统村落--万家村”的牌匾就挂在庄园一侧的景墙上。梁华基作为梁氏家族为数不多生活在万家村的后人,对庄园的历史也较为熟悉。

梁氏庄园始建于咸丰二年(1852年),经梁氏家族三代人不断扩建,于1925年建成,共历时73年。据《文登市志》记载,梁氏庄园规模最大时占地百亩近7公顷,有楼房、瓦房及陪房、佃户房等1000余间,是当时文登、荣成、威海、牟平4县当地最大的官僚地主庄园。

从现存完好的房屋能够看到,庄园融合了典型的晋中、滇西、胶东三地古典建筑风格:--山墙“呈“几”字型的是晋中风格,呈“梯子”型的是滇西风格,呈“人”字形型的是胶东风格。梁华基介绍,梁氏庄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庄园创始人梁萼涵曾在云南、山西等地常年做官。

梁氏庄园建筑群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雕刻精致,结构严谨。走近看,很多宅子门窗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梁木两头、门楣上雕着有各式各样的精致图案,窗棱木条标准规范,榫卯严密,处处透漏出着庄严厚重的文化气息。

据《梁氏庄园》这本书记录,庄园在建造时就十分讲究:建筑房屋所用的木料几乎全是从东北运进来的红松原木,木梁则是选用直径近1米匀称的红松原木。同时,梁家为了建造庄园还从山西晋中请来能工巧匠参与庄园建设。

万家村流传据介绍,当时梁家把工匠们分成两组作业,一组为胶东帮,一组为晋中帮,两组瓦工分别在同一线上施工,以比试他们建筑手艺高低和进度快慢。“有了比较,谁也不敢怠慢,房屋质量自然也就提上去了。”梁华基说。

“以前梁氏庄园建筑群的典型建筑还有梁氏祠堂、照壁墙、文昌阁、魁星楼和庄园围墙等,但都已被拆毁。”梁华基介绍,古村落保护工作开启以后来,不少房屋得到了修缮。如今,梁氏庄园剩下近40栋老房子,主要集中在万家村最南处,约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33%。

穿越时光探寻时代剪影

午饭后,村子里的老人聚在路边拉家常,中华田园犬在路边打滚,时光在村庄里变得越来越慢。穿过万家村主干道,向西走上大约1公里,便能抵达卧龙山,卧龙寺遗址正默默伫立在这座不高的山头。

旧时,卧龙山上林木遍布,古树参天,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开始,为期三天的庙会也曾盛极一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各地的商品汇聚于此,庙会兴隆时,还有戏剧节目等表演前来助兴。

“当时,庙宇前不远处有一株雌性古银杏树,树干有五个成年人合抱之粗,形成树荫供人们乘凉。因为生长年代久远,又长势旺盛,前来赶会的人们还会给古树挂上红彩带祈福。”梁华基说。

从建村至今,万家村便以其斑驳而丰富的姿态呈现着动态、嬗变的历史进程。如今,卧龙寺遗址旁虽早已杂草丛生,但那段历史依然为万家村人津津乐道。

在万家村北边有一处废弃的地瓜窖,门口也长满了杂草,但走进地瓜窖,依然能看到24个拱形洞一个连着一个地分布着。正是这样一个地瓜窖曾陪伴着万家村的村民度过一段岁月。

据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地瓜窖大约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当时,我们村有12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分两个拱形洞。”里老人说,这些洞并不是用来放地瓜的,而是用来放地瓜种的。

有了地瓜窖,地瓜连年丰收。“当时,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地瓜,但地瓜的亩产量能到达3000斤,小麦却只有四五百斤,所以地瓜是当时饭桌上最常见的食物。”老人们说,为了让剩下的地瓜能够保存良好,村民们就将大部分地瓜制成地瓜干,“地瓜干生了白霜以后非常的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