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朋友总是难得,旧王孙溥儒(1896-1963)曾有一联感叹此事: 天下几人堪供语!世间何物可耽情! 溥先生是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出身高,学问也深,一般人很难看上眼,找个知心朋友也真是不易呀! 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也写过这样一副——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眼中人。 此联发的也是同样的牢骚。与溥儒先生的清介儒雅相比,袁公子可算是风流倜傥。对比这两联,真是字如其人呀。 何绍基(1799-1873)有一联也颇有意趣—— 我欲濯缨来此处,谁能筑室傍前峰? 《诗经》有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何先生此联好似群发英雄帖——此地山清水秀,可以涤缨濯足。我欲乐而忘机,谁能一道同住? 知心朋友确实不容易遇到。但即使再难,也不能随便降低标准。杨度(1875-1931)先生此联,态度很鲜明—— 守道不封己,择交如求师。 达不到这个标准,我是不会轻易订交的。 从“择交如求师”这个标准来看,我要找的知心朋友至少得能批评我的过失吧。有的人别人一指出自己的毛病就脸色大变,这类人是没资格交到真朋友的。名气再大,德行再好,也需要有朋友能随时挑挑毛病。且看钱南园(1740-1795)先生这一副: 名美尙欣闻过友,业高不废等身书。 《弟子规》中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总是互相吹捧的,绝不是真朋友。 关于择交的标准,孔子有段话说得好,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大家看,孔子给出的标准一个是“直”,也就是正直、直率的意思,一个是“谅”,也就是诚信,再一个是“多闻”,也就是知识渊博、见多识广。钱南园先生还写过一副—— 清宴但从三益友,高文欲废百家书 这里上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上面这几句话,后世起名多喜用之,比如“贺友直”,“陈友谅”,“石友三”等等。 真正交到好朋友了,一定要倍加珍惜。鲁迅曾送给瞿秋白这样一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两人知交,堪称佳话。 汪曾祺(1920-1997)先生写过一篇《鉴赏家》,说的是一位叫季匋民的大画家和一个给他送水果的小贩叶三的故事,且看其中的一段: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与叶三,真有鲁迅此联的况味。感兴趣的朋友可在网上搜来一读。 据说黄宾虹的好多画都直接送给了傅雷,他觉得傅雷真懂他。你懂我,我懂你,其中的快乐远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 对于闻名钦佩、不曾谋面的人,还可以“神交”。想象力是人类的专利,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再看何绍基先生的: 远闻奇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 这里上联说的就是“神交”。 但是“神交”这个词经常被滥用,我们常会在聚会场合听到两个初次见面的人互相吹捧,讲“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虽未谋面,神交已久”云云。 除了和当代人“神交”之外,还可以和古人“神交”。左宗棠(1812-1885)牛得不得了,当世人他都看不上,曾自撰一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侯爷早年的这份自信,值得有志青年好好学习。 左公还写过另一幅与古人“神交”的: 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 这一副少了点未经世事的心高与气傲,多了些饱经沧桑的惆怅与忧伤。 还有几副与古人神交的,也极有味。比如金农(1687-1763)的: 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 这个好像就是金先生自己的生活写照。 还有梁山舟(1723-1815)学士的: 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 摊开一卷卷书,就好像和孔、孟、老、庄等古圣先贤在对话。其中下联和上联也呼应得很好——竹叶在风雨中簌簌作响,就好像尧乐《大咸》与 舜乐《大韶》一样,将人带入到宁静祥和的上古时代。 除了同类相知外,人还可以和动物交朋友。钱泳(1759-1844)先生这一副写得悠闲惬意—— 引鹤徐行三径晓,约梅同醉一壶春。 这副很有宋人林和靖(967-1028)处士“梅妻鹤子”的意味——有没有人了解我无所谓,我有梅花能同醉,还有仙鹤可同游,这——就足够了。 当然,还可以和山水竹木对话。宰相刘罗锅(1719-1804)这一副—— 水能性淡为我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大家看,词虽淡而意不淡——以水为友,以竹为师,淡泊观万事,虚心纳千祥。酒色财气,功名利禄,恭请绕道,恕不奉陪。 附:“知交”联语清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