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网浏览当代书法家书房联墨迹,时见其文辞似有可商榷之处。今选十余副乱弹于此,或有春秋责备贤者之意焉。 (以下均选自书法家网上拍卖及展示作品) 第一类:文字或有笔误 图一: 联语释文: 不拘乎山水之行,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该联中,上联“不拘乎山水之行”,似应为“不拘乎山水之形”。所谓“云阵皆山”、“月光皆水”,都是在说形态。可能是笔误吧。 网上可找见赵之谦(1829-1884)先生所写的此联,贴来供大家参考: 图二: 联语释文: 经纬文武,帝砺河山。 该联中,下联“帝砺河山”,应为“带砺河山”,也可能是笔误。 “带砺河山”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句如下: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这一段是汉高祖给功臣们封爵的誓言,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细成一条衣带,泰山变得小成一块磨刀石,分封给你们的疆土也不会变,要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传下去。 后来就用“带砺河山”表示:不管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都不会变。 网上能搜到清代文人张廷济(1768-1848)书写的此联: 上图中,“带”的写法很像“帝”,作者估计将下联误以为“帝砺河山”了。 图三: 联语释文: 九点好山楼上客,一溪秋水枕边声。 上图中,上联“九点好山”,似应为“几点好山”。“九点”“好山”好像也能讲通,但确实很别扭。古诗中常见“几处早莺争暖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其中的“几处”、“几度”、“几枝”,都是指不确定的多数,从意境上来体味,可以说既在乎、又不大在乎,有一点悠悠然的感觉。 大家不妨读一读改成“几”后的联句,比较一下: 几点好山楼上客,一溪秋水枕边声。 图四: 联语释文: 春庭草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待月寒。 上图中,下联“午夜书声待月寒”,似应为“午夜书声带月寒”。 “午夜书声待月寒”好像有点讲不通——午夜读书,可能会因陶醉于书中内容而不觉夜的寒冷,但要说专门在“等待”寒冷的月色,那就不免矫情了。 而“午夜书声带月寒”呢,则表示——郎朗书声被冷冷月色所笼括,虽曰清苦,亦是人生一乐。古诗中常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飞雪带春风”、“凤吐流苏带晚霞”这一类的句子,其中的“带”,和这里的意思差不多。 大家不妨读一读改成“带”后的联句,比较一下: 春庭草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 图五: 联语释文: 花木清香庭院翠,琴书雅趣画堂山。 下联“琴书雅趣画堂山”,有点讲不通,应为“琴书雅趣画堂幽”,也可能是笔误吧。 图六: 联语释文: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作一支松养和。 这一联中的“潭”、“作”好像都是笔误。大家看看下面这一首诗: 拂衣归憩旧烟萝,钟鼎山林竟孰多。 这是宋代文学家汪藻(1079-1154)的一首七律。 据传清代书法家梁同书(1723-1815)曾摘其中“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两句,写为一联(网上未搜见墨迹)。 这一联意思大致是: 我的日子过得恬淡平静——有时候与客清谈玄理,手中拿着三尺长的竹如意(魏晋士人清谈时,手里习惯拿个道具,当年最常见的是麈尾);有时候独自静坐无言,与苍松虬枝相伴,安养天地太和。 这一联曾以讹传讹,出现过多种版本(如下两图): (释文: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释文: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 那为什么大家会将“清谈”误以为“清潭”呢,我估计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梁同书先生的墨迹可能写的是“清谭”,一个“言字旁”,一个“三点水”,大家给搞混了。这个“言字旁”的“谭”字,本义是“深入交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菜根谭》、《天方夜谭》)。魏晋士人清谈时,最讲究玄妙高远,当然需要“深入交谈”了。因此,梁同书先生的墨迹若写为“清谭”,应该更恰当; 二是“清潭三尺竹如意”好像也能讲得通——三尺深的清潭之中,竹子生长得很如意快活。当然,这样理解不仅和下联对不上,而且和本义也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第二类:语义似乎不通 图七: 联语释文: 一曲玉箫明月夜,半帘梅影好风移。 下联讲“好风”将“梅影”“移”来,好像讲不通。 元好问词中有句云“一帘花影月移来”。此联这样改一下或许更好: 一曲玉箫风和远,半帘梅影月移来。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是这样的: 宁静的夜晚,玉箫吹出的名曲、由清风应和着越飘越远、弥漫天际。当我正听得入神之际,偶尔低头,又见竹帘上映衬出几枝疏淡的梅花,原来今夜的月色,也是这么的美呀。 上联讲声,下联讲色,上联有大境界,下联见小清新。 图八: 联语释文: 山为吾友并肩立,水作琴心携手行。 大家看这一联,上联中,“山”作为“吾友”可以和我“并肩立”,这个很形象。下联中,将叮咚的溪流比作琴声,而且拟人为“琴心”,这个也很好。但是,“携手”就有点不搭调了,不管是“水”,还是“琴心”,都没法和人“携手”的。 此联这样改一下或许更好: 山为吾友并肩立,水似琴心一路同。 唐人李华(715-766)有一首七绝《春行即兴》,与这里的下联隐隐然有相通之处: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未完待续) 下一篇:今人书房联墨迹咬文嚼字(下)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