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的我们没有太多玩具,却把生活过成了游戏

 蓝天白云黑狗 2021-08-11
晚间跟几位宝妈聊起“网课”的事,然后便谈到“现在的小孩子真的挺苦的”,可不是,平日上各种辅导班也就算了,现在疫情之下大家都“屏在家里”,结果还要上网课、网校……感谢互联网的发明,让教育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就孩子美好人生!

当然这些是“笑”侃,苦笑的“笑”,笑完之后引发了我们的一波怀旧,想到我们的童年——那段网络还不发达、辅导班还没有铺天盖地、没有太多玩具,我们却把生活过成了游戏的时光。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从小喝着江水、吹着江风、在农村被放养长大的,因而也有了很多区别于城市孩子的独特回忆。

【江边探险】
我们家离长江边不远,远远望去能看见江边一排整齐的防护林,但江边疏于打理,杂草丛生,那时候也没有干净的水泥路,要去看到长江,必须经过那片防护林。小学的时候,跟着姑姑舅舅们(只是辈分比较大,年龄相差不大)一起徒步“探险”,因为怕迷路,我们随身带着水果刀,走到一处,便在树上刻下记号,这样返程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来时的路。然而,我清楚地记得,就算我们刻下了记号,回来的时候还是走了很多弯路,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刻这些,或许是将课本里的知识活学活用?又或许他们真的只是觉得好玩……真相已不重要,我只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有趣的记号,那段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

【捉蚯蚓,钓龙虾】
现在的小龙虾是难般得才吃一次,而以前的小龙虾,随便在小河里钓一下午就能钓到好多。但,钓小龙虾也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找到“诱饵”,比如蚯蚓……谁能料到如今见到蠕动类动物吓得一动不动的我,当初可是跟着姑姑一起去捉蚯蚓的。那时候,农村有很多人家还是泥土地,铺着一些砖头,蚯蚓往往藏在砖头下面,越是青苔多的、潮湿的砖头下,蚯蚓存在的概率就越高。我们轻轻地翻开砖头,看到蚯蚓便一阵激动,徒手一抓就是一条。然后,把它串在铅丝上,然后挂上小竹竿,去那长满芦苇的小河里钓龙虾。小河很浅,水也很清,我们蹲在水桥上,仔细搜索着龙虾的身影,瞄准了就下钩,一钩一个准,没多久就能钓上个大半水桶,足以饱餐一顿。所谓“物以稀为贵”,当时对龙虾的喜爱远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比起龙虾,我们更享受钓龙虾的过程,那是如今再也无法体验到的快乐。

【搭灶头,炒青菜】
我会做菜,在还没被允许上灶头的年纪就会了……那时的我们,三五小伙伴,搬着几块砖头,找来几个空罐头(月饼盒、茶叶盒等),偷偷从家里拿出一些蔬菜和调味品,然后找一片空地,把砖头搭成一个简易灶台,捡来一些杂草生个火,放上罐头,学着大人的样子放油,炒菜……不亦乐乎。等到菜熟了的那刻,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尝一口,而那个其实只放了盐和油的青菜在那一刻却变得格外美味。当然,美味过后,回到家总是免不了一顿数落的,什么“火太危险”、“烧得不干净,要吃坏肚子的啦”……但我们才不管呢,小孩子不在乎那么多,他们只在乎快乐与否

【小小瓶盖做明糖】
大人喜欢喝白酒,而我们期盼着大人能快快喝完一瓶,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瓶盖了。那个瓶盖的用处可不小!它可以用来做明糖(崇明话里是这样读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总之我理解的是透明的糖。)那时候,姐姐会带我一起拿着瓶盖,里面放着白砂糖,然后放在蜡烛上慢慢将糖融化,再等它结晶,变成明糖。所以,其实明糖就是很多白砂糖经过一番淬炼后形成的白砂糖的同胞……哈哈哈,但是,味道真的很特别,很甜,甜到记忆里。

【小世界,大学问】
童年有两个好伙伴,我们每逢周末、寒暑假几乎天天粘在一起,轮流去各自的家,玩着不断重复却乐此不疲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用所有可用的家具(例如凳子、沙发……)围成自己的一个“模拟家”,每个人还有一个职业(医生、银行柜员、厨师……),小小的世界就在这一片小空间中产生了。生活在小小世界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货币,也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有自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再比如造房子,我们用麻将牌作为砖头设计成各种样式的房子,然后邀请其他人来家里作客,互相欣赏各自的“作品”,我不知道后来的我对建筑设计很感兴趣,是不是和这个游戏有关,但至少每每想起,我总能记得当时的我们“认真地自顾自设计自己的房子”,那场景特别美好。

【学“服设”,做搭配】
哪个女生没有几个芭比娃娃呢?那是女孩子心中“公主”的早期形象,而为了把公主打扮得美美的,那些套装里的服饰配件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学着自己做!问裁缝店阿姨要一些碎布条,边摸索边给公主缝制美美的衣服,针线活这种技能我真的是从小到大都不擅长的,那时候,姐姐的手特别巧,为公主做了很多好看的衣服,春夏秋冬,四季齐全,任由我们搭配,可以十几套都不重样的。我们把这些衣物、佩饰放在小盒子里,如同宝贝一般存放得好好的。可是,后来也不知是怎么就找不到了……童年也就过去了……

【木块·钉子·拉小车】
那些被视作很“危险”的东西,我们小时候似乎都“肆无忌惮”地玩了,比如木块和钉子。邻居家在装修,我们便捡拾一些废弃的木块和钉子,“铿铿锵锵”地敲打组装成自己设计的“拖车”……然后我们系条绳,拉着小车从这头走到那头,有时候我们会把家里乖巧的小狗放在车上,不知道小狗是乖巧得一动不动,还是吓得一动不动。那会儿的我们没学过什么立体,也没什么图纸,全靠想象和摸索,充分利用捡拾来的小木块组装成了各式各样的“小车”,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只要有颗想玩的“心”,一切皆是玩具!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外婆家后面有一条小河,那时候,大人们淘米、洗衣服仰赖着这条河,河水比较深,小孩子是不被允许靠近这条河的。所以,关于那条河的记忆,我没有课本中提到的那些“在淘米的时候捞几条小鱼米……”但那条河上飘荡的小船却一直伴随着我的记忆,飘向远方。那是一条大人们闲置的渔船,构造简单,操作性不难。某一天,跟着姑姑舅舅一群“大孩子”,我上了船,他们摇着橹,小船儿慢悠悠地穿过一座座桥,中途经过小卖部,我们还让岸上的人帮忙买了吃的丢到船上,我们吃着、笑着,一路划行,一路笑语。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慢慢地将我们带到了渐行渐远的未来……
那些曾经带着我玩耍的“小大人”们,如今孩子都在“上网课”了;那群曾经终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如今见面都靠缘分;那个曾经一直在外“晃啊玩啊”,不肯多做额外作业的我,现在才明白,有些成长在各式各样的“玩”中就已得到了升华,课本上的知识带领我不断游向更深处的学海,而这些童年的经历却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丰富了我的人生,由一堆小美好堆砌出的童年,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那时的我们没有太多玩具,却真真切切地把生活过成了游戏。
后来的我们拥有很多很多,也切切实实地把生活过成了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