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子历史连载11】Y-D系的东亚分布与迁徙

 blogliou 2021-08-11

资料基本取自于维基百科。

一 Y-D单倍群树和地理分布


Y-D单倍群是是DE单倍群下的另一分支。DE单倍群是由SNP M1(YAP)定义,它的独特性在于全球地理分布上有几个清晰的分离分支。DE*主要发现于西非,分支D则主要发现于东亚地区,另一分支E则是非洲、欧洲和中东地区常见的单倍群。在地理分布上D和E之间存在大片地理空白区域。DE单倍群和其分支如何迁徙仍然让研究者很迷惑。


(基于2007年研究的YAP系统发展简图)

D-M174单倍群大约起源于5-6万年前,起源地可能在亚洲,也有可能在非洲。在亚洲以外还未发现D-M174。该单倍群高频发现于日本列岛、西藏地区和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群岛,但奇怪的是在印度未发现该单倍群。在阿尔泰地区大约有5%的D*。

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几乎全部是D-M174(在有的样本中也发现有C-M217)。D-M174也以一定频率发现于中亚、汉人、苗瑶族群、四川和云南一带说藏缅语的几个少数民族,以及广西地区苗瑶族群。


1904年阿伊努人照片

央视《探索与发现》频道曾播出的节目“探秘东亚最古老部族”中则披露复旦大学两次采样结果显示白马藏族父系100%是Y-D系。


(戴“曹盖”舞面具的白马藏族小伙)

D主要单倍群分支有D-M15、D-M55和D-P47。

  • D-M15:主要发现于中国西南部的讲藏缅语系的族群(羌23%,藏12.5%,彝9%),广西东北部(瑶19.4%,苗7%),也低频分布于中亚、东亚和东南亚。汉族中的D大多属于D-M15,约占汉族人口频率1%。

  • D-M55:高频分布于日本人、虾夷人和琉球人中,也一定频率分布在朝鲜半岛。在日本人占到30-40%.

  • D-P47:高频分布于中国西南的普米族、纳西族和藏族,在中亚地区也有一定频率分布。

下图是兰海2008年论文“Y染色体单倍群D在东亚的分布及其意义”图:



下图也是东亚地区Y-D分布图,出自王传超和李辉2013年论文:从Y染色体推断东亚人类历史 (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 )。与兰海文章中的Y-D分布图相比,没有显示安达曼、中亚和广西地区Y-D的分布。


下面是王传超和李辉2013年论文中C、D、N、O东亚地区四个单倍群频率分布图比较。(其中O系在印度的分布比较注目,其分布区域与蒙古系莫卧儿王朝统治区域相似。)



下图是ISOGG 2015(ver.10.28)版Y-D分支系统发生树,原D1-M15和D3-P47共祖于Z27276

DE

--D (M174)

----D* - Jarawa (安达曼群岛),

----D1 (CTS11577)

------D1a (Z27276)

--------D1a1 (M15) - 藏、中国西南地区、低频于东亚和印度支那半岛。

--------D1a2 (P99) - 阿尔泰山,藏

----------D1a2a (P47) - 藏、云南北部、新疆、蒙古

-------------D1a2a1 (M533) - 蒙古

------D1b (M55) - 日本列岛、朝鲜半岛

----D2 (L1366) - 菲律宾

二 Y-D单倍群起源迁徙猜想


关于Y-D系如何起源与迁徙,有很多猜想。早期复旦大学有人把Y-D定位为“矮黑人种”和“老亚洲人”,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但这都属于证据不足的盲人摸象的猜想。普米族有高频的D-P47,但普米的意思却为“白人”。


(普米族)

DE集团的广泛分布,让研究者大为困惑,于是他们开始试图重新解释人类从非洲到亚洲的迁徙,专家们推测DE集团可能是在印度已经“灭绝”。而以前分子学界主流认为D是早期人群沿海岸迁徙的。用“灭绝”这个词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口是迁徙流动的,某族群从A地迁徙到B地,不能说该族群在A地被灭绝了。

与Y-C单倍群类似,由于字母分配的原因,分离较早的Y-D下单倍群各分支未能获得单独分配的新的命名字母,安达曼群岛的D*也应属于一个未命名的Y-D分支。实际上这些不同D分支可能分离年代已很久远,但D-M15、D-M55和D-P47都可能属于晚近爆发的单倍群,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也支持这一点。日本列岛的D-M55的聚簇更晚,也是非常晚近历史时期爆发的一个大簇,它与东亚大陆的D系的各分支是如何关系还有待揭示。除了日本列岛,实际上D在东亚大陆的分布仍然是较为均匀的,虽然西藏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较高频的Y-D分布,但是这些族群的人口基数少,汉族中虽然只有1%的Y-D分布,但是人口基数大。

根据兰海2008年的文章,中国西南地区现代高Y-D分布的族群与西藏古代“董氏族”存在关系。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这些拥有D-P47的人群,均与一个远古的董氏族有关。

(现代族群与西藏古代董氏族的关系)

根据已有的一些数据显示,Y-D1当属于汉族形成时期主要单倍群之一。根据海外华人小姓项目测试的结果,海外华人测得4个D1案例,分别是:

D1河南

D1陜西

D1北京

D1甘肃

其中井、尚两姓与姜姓齐国有关,田姓和支姓与田姓齐国有关。这可以推测在春秋战国时期,D1就是中原族群的一个Y单倍群。

关于Y-D系如何起源与迁徙,仍然未清晰。对于缺乏证据和逻辑不清的问题,专家学者不要随便下定性的结论,避免误导民众,甚至掀起一些人的种族主义情绪。


版权声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创。《分子历史》连载为 兵策儒剑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图片资料来自于网络,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授权、版权合作、读者投稿等事宜请发邮件至:135234394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