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烟雨浙西南(兼衢州旅游攻略)

 新用户1096clAp 2021-08-11

走出衢州火车站,秋意拂面,喜雨迎客,我们俩撑起备用伞,赶到相距不到200米的公交站,2路,直奔战友聚会的酒店——巨化(衢化)宾馆。


这算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40年前的连首长都要来,因为记得当年副指导员的籍贯“开化县”,我就决定走这一趟,她也乐意同行。只在网上查了一下,高铁线路图和天气,才知道,这里是浙江西南。天气,有小雨。


在我的印象中,衢州,应当是当今“网红省”浙江最不知名的地级市。主要是见见人,其它的,不作期待。于是,没做任何功课,出发了。


以为是一次见面活动,组织者却精心安排了在整个衢州的游程。

到一个新地方,看看博物馆,挺符合我的味口。一幅高大的蜥脚恐龙骨架,应该是这里的镇馆之宝。那么多图片和文字,只有一句令我印象最深,这里有六千年历史。没说是文明史,大概不与国史定论冲突吧。

很多人应付式的走完过程,在出口处闲等的时候,我们俩花钱进入了相邻的“孔氏南宗家庙”。这里房屋小巧雅致,整洁静谧,游客很少,许多间隔的独立空间,有时就我们俩人,仿佛是我们的专场。虽然是深秋,里面绿树成荫,掩映着廊檐下的红灯笼。雨不大,伞时撑时收。没有讲解,我们选择性地看展示图片和说明。


原来,金兵南下的北宋末年,山东曲阜的孔子第48代嫡孙端友,携孔子及夫人楷木像,南迁来当时的衢州,皇帝恩准在此建了这座家庙。从此,孔子就有了在江南的第二故乡,也被称为“南宗”。到了元朝,皇帝命孔子第 52代嫡孙带着封号回山东主事,但这位孔子后裔不舍年迈父母和已经入土的几代先人,放弃封号,坚持留在江南。“宁违荣而不违亲,乃真圣人之后也”,当时被传为佳话。孔氏一脉也给多情的江南山水注入了厚重的儒教基因。

江山市清漾毛氏祖祠,是一个新的人文景点。毛泽东这一世往上溯五十六代,就东南毛氏一世祖,那时是西晋,后来,毛氏一支迁到江西吉水,从吉水又迁出一支到了湖南韶山,毛泽东算是韶山第二十世。巧的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浙江奉化的毛氏也出自清漾。毛福梅与毛泽东同是清漾毛氏一脉生发的第五十六代,他们算是很远的远房的表姐弟。这样,就有了一个说法,必将载入史册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大决战,是“小舅子打败了姐夫”。

如果这两位历史巨人能活到现在,他们当作何想?如果当初他们就知道这一家族血脉沿革,那仗还会不会不打,怎么打?

历史演进不可能“回车”,这场决战已经成为了过去,决定了中国的现在。有个人物在这一场决战中,曾经举足轻重,如果他不意外逝于英年,历史有可能多些波澜,他就是江山人戴笠。作为当时国民党军统头子,死在他手上的日本人和汉奸无数,他也杀死了不少共产党人,也帮助蒋介石排除了不少政治对手。


目睹戴笠在老家留下的自己亲自设计监造的小楼,读章士钊为他写的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千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这不仅得到当时国共两党的认可,直到现在也不失为妥贴之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为一代枭雄,短暂生命,还是让人戚戚然。

在戴笠当年训练女特工的地方,解说员告诉我们,“西安事变”前夕,戴笠就已经洞察到了张杨动向。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他也发觉了日军谋划袭击的征兆。可惜,这两个重大情报,前者没有得到蒋公的重视,后者被高傲的美国人所轻视。


现在看,一代谍王的遗憾,未必是件坏事。要是蒋介石信了戴笠的忠告,国内能否那样快实现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要是美国人听信了戴笠的情报,美国人会不会那么快加入二战?

在这些历史大剧之下,衢州地方也不乏精彩小戏。“二十八都”,江山的一个古镇,地处闽赣浙三省交界处,素有“枫溪锁钥”之称,有900年历史,这里保存有36幢完整的古民居老宅。在明清时期,这儿商贾云集,是个“方言王国”,汇集了很多姓氏。在清末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地人建起了远远超出村级规模的孔庙。这里就是一个浙西南的民俗博物馆。

古朴斑驳的古民居一条街,如果不是细雨变稠,很多人愿意一直往西走,丈量它的历史长度,感悟它的文化深度。

这里曾驻有重兵1000多人,曾经配备过副部级军事官员在这儿主持,证明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与它相邻的烟霞古道,是唐末黄巢起义的遗迹。一群多数年过花甲的老军人,沿着麻石古道,走到了第一个关隘。此时,斜风细雨,烟雾茫茫,多数人就此打住。

这一场风雨开始不大,透过雨幕,可以遐想遥远的黄巢起义军的身影,是他们,搅乱了晚唐帝国。也正是一会儿越发浓重的雨雾,挡住了我们在回程路上,远眺当地地标式景点江郎山(5A)的雄姿。


比烟霞古道更神秘莫测的是龙游石窟。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由25个石窟组成,内空少则二三百平方米,多则几千平方米,高程上十米或二十多米,方方正正,各自独立,有的相互平等,有的上下交错,却没有相互打通,石壁平展,凿痕花纹整齐。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远,根据一号石窟内唯一一幅壁画,推断石窟最晚形成应是东汉末年。


这是一个于九十年代初期被农民发现的地下奇迹,堪称中华一绝、世界之最。至今,说它是屯兵的,它没有通道; 说它是储粮的,这里很潮湿;说它是墓穴,没发现遗骨和葬品;说是开采石料,这里材质硬度并不高。究竟作什么用,至今莫衷一是,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现在开放的只有五孔石窟,来游览的游客,“进洞都是寻宝者,出洞都是猜谜人”。

在这块土地上,还真有化废为宝的神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开化县的“中国根雕艺术博物馆”。这个由根雕大师徐谷清私人投资的博物馆,与一个小县城似乎很不成比例,它占地有几个山头,都是唐代建筑风格,室内展厅模式。现在开放的只是三大展区之一——根雕佛园,二三期的道园和儒园,正在向后山有序发展。一眼望去,平林漠漠,屋宇重重。

在这么个“雕虫小技”的背后,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你还没想到的,这里的树根是面向全球采集而来,不乏千年化石级树根。其中有一尊40吨重的树根,在缅甸的深山老林,当地人正准备将它锯开当柴烧,被全球寻宝的徐大师慧眼相中,因无法空运陆运,只好采用水绕道运回到中国,辗转运进景区,经过妙刀神功,点化成为一尊巨佛释加牟尼,然后为它定制高大庄严的宝殿。

博大的文化情怀,开阔的全球视野,堪称大手笔的化腐朽为神奇,在全国,有多少县城能出这样的作品?

我们告别龙游石窟,一个“红木小镇”在眼前一亮。这里临水依山,衢江江面烟波浩渺,一巍峨的五星级酒店像一座高山一样高耸岸边,不同于其它酒店,它的顶部是红木制成的飞檐走脊的屋顶,门前是红木建造的特色檐廊,每层楼阳台的绿色植物,即使到了秋天,也郁郁葱葱。整个岸边都是红木建造的亭台水榭,各地来的游客在这儿流连往返。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么多红木,并不都是本地的,也是精明的浙江商人从南亚国家采购过来。

几天的烟雨蒙蒙,恰似想象中的江南情调,缠绵温柔,对游览并无大碍。走出红木小镇,烟雨似乎将将要散去,江面可以看得很远,凭栏的我,仿佛听到了远方的钱江潮声,它是在吟颂它的源头,感恩它的滥觞。浙西南人民的勤劳智慧,点石成金的功夫,一把斧头,造就一座特色小镇;一弯树根,浓缩一园天地精华。


衢州,杜牧笔下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有没有你,已不重要,中华文脉重大迁徙的见证,伟人豪杰风云际会背后的脉迹,这些独一无二。这里的人民,没有被迷漫烟雨蒙住眼睛,也没有陶醉于多情烟雨的怀抱。

在杭州、宁波和后起之秀温州的盛名之下,衢州也许暂时藏在深山人未识,但正按自己的路径,默默前行,未来必将厚积薄发。这里的主要景区,周一到周五,对游人都免门票,这样大气的营销,至少我是第一次听闻。衢州人的心中,没有烟雨,充满阳光。


衢州,这里的过去,还有多少故事;这样的地下,还有多少宝藏;这里的未来,还有多少精彩;这样的人民,还有多少神奇。透过迷蒙缥缈的烟雨,我们充满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