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每一个善举,都要温柔以待

 新用户1096clAp 2021-08-11

(上图为公交司机曾燕从公交车上下来奔向过马路有困难的老人。下图为曾燕搀扶老人过马路)

长江融媒今日报道,武汉607路公交女司机曾燕开车在一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时,发现一70多岁盲人老爷爷拄着拐杖,在路中间想过马路,但显得犹豫不决。女司机当即招呼一声乘客,下车飞奔来到老人身边,搀扶老人过到马路对面。老人连声感谢。这一行为当即获得行人和乘客点赞。这个消息在公众号发布后,网民好评如潮,让寒冷的岁末如沐春风。

看过一篇文章写到:一公交车内,一位七八十岁、体态蹒跚的老爷爷,颤悠悠地伸出手,吃力地抓住扶手,缓慢地向前移动,由于车身剧烈晃动,老人似乎随时要跌倒,旁边一位年轻人立刻走上前,想去搀扶他,不料,刚刚碰触他的手臂,老爷爷即刻大声说,“不要,不要!”同时摇手示意。年轻人见状,面色绯红,只得尴尬地松开手。

(武汉607路公交女司机曾燕)

女司机曾燕,她的帮助既得到被帮助人的接受,又受到身边的人和网民的赞许和喝彩,对比她,后面这位年轻人的善举显然是遇到了不一定是恶意的“冷遇”。从报道中得知,曾燕本身就是武汉有名的模范司机,获得过武汉公交司机最高奖,媒体一直有追踪报道。可以预料,今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仍将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方便和温暖别人。而后面那位年轻人,他帮助人的热忱,会不会因为被“冷遇”而消退呢?

这样的事我在本月初也亲历过:那天上午8点多,我在一公交站等车,有一台正在工作的洒水车由远而近地缓慢向站台驶来,临近站台,洒水车停下,司机从车上下来,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约七八十岁老爷爷身边,因为站台与马路路面有超过约三十公分的台阶,司机以为老人踏上站台有困难,准备扶他站到站台上去,不想老人却说:“我不上去,我就站在这儿等车。”司机一边解释自己的用意,怕老人不理解,一边不好意思地退去。

说实在话,有些人以为司机下来是要喝斥没有让开的老人的,没想到司机是来帮助老人的,老人是否知道,自己不接受帮助,不仅让准备帮助他的人难为情,而且会影响洒水车的通行和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街头“扶倒”“救危”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在这样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之下,还有一种心理不容忽视:有些内向的人,在帮助别人之前,内心也会有所考虑甚至挣扎,我的帮助别人会不会拒绝,是不是多余,我是自作多情吗?如果不被需要,今后在别人真要帮助时,他就会瞻前顾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打击帮助者的热情,使得他们以后不再轻易给予帮助。如有些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有的老人和蔼地说,“不用,我马上下,谢谢。”还有老人为每个给自己让座的人拍照留作纪念。这些都称得上对善举的善待。

这些观察所得自然影响着我。昨天,我拧着两个行礼箱上公交,放在一个有人坐的座位旁,顺势用站立的腿护着行李箱。到了下一站,那个座位空出来,比我更靠近座位的一个拉着扶手的年轻人却没有坐下,而是示意我过来坐,我内心想,自己的两个行李箱已经多占了公共空间,我就请他去坐,年轻人再次示意我坐下。在这个情况下,我越过行李箱,坐到空位上,并谢谢了年轻人。

事后我想,我没有拂年轻人的好意,只要不是那种理所应当的“笑纳”,只要施善者没有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损失,我也算善待好人,也为自己点个赞。这种接纳,传达了一种信息,好人的善举是有需求的,是有价值的,是被认可的。对善举事后点赞、表彰或奖励,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回顾,比如《长江日报》在今年年末推出《30个温暖 瞬间带你认识武汉好人》,就是一次向好人善举极好的年度致敬活动,都很有必要。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或接纳别人的帮助,成就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善意,同样重要。如果对某种帮助确实不需要,我们也要学会不让帮助你的人难为情,要以善意感恩别人的善意。

对每一个善举,我们都应该温柔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