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三十九)赵沟——怀远将军王遵典故里

 文艺朝歌 2021-08-12

赵   沟

赵沟村位于淇县城北2.5公里,隶属于桥盟街道办事处,辖史庄、小庄2个自然村。全村362户,1652口人。村东有淇园路、鹤淇大道南北向通过,村南有泰山路东西向通过,村西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一、古民居

赵沟村原来保存有数座比较完整的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民居,2012年,阳光小区竣工,部分村民搬迁小区,许多古民居被拆除,现存少量旧宅,分别为头道街常氏住宅、二道街王氏住宅。

常氏住宅位于头道街北侧,坐北朝南,为青砖歇山式瓦房。临街房东端建有门楼,凸出砖柱,墀头上有简单的砖雕,过道对面墙壁上砌有影壁,四周用砖出素檐,中间用素砖拼出图案,简朴素雅。

二道街王氏住宅,自西而东沿街道北侧坐北朝南排列。房屋为青砖瓦房,院落依地而定大小不一,房屋布局亦不统一。临街房建有门楼,门楼上有雕花隔扇,高台阶,比较气派。

二、村名来历

据资料记载,赵国第十八代国君,派遣赵氏四支到各地去管理政治、文化,发展生产,其中一支来到朝歌,带领当地百姓开挖了一条水渠,名为赵家渠。因村落紧邻赵家渠,遂名赵家渠村。

赵沟村一名源于元代。村落河流较多,村中二道街有河“二道街沟”,村北有河“北二道沟”,因村内村外都有河沟,再加上当时村中赵姓居多,故名赵沟村,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主要姓氏

赵沟村主要姓氏有王、常、杜、宋、关、许、徐、李、刘等,其中,王氏、常氏为村中大姓。根据赵沟村《王氏》、《常氏》家谱记载,王氏、常氏均为明初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赵沟村,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代人。

四、文化遗存

(一)轩辕坟

位于赵沟村东。据《朝歌乡志》记载:“相传黄帝死后即葬于沬,其坟在今县城北,七里堡村东南隅。”“殷纣时,相传其坟为群妖所据,姜子牙火烧,其墓乃绝。”“至明代,其坟遗址尚存一石门,盖当时之墓门。”

据赵沟村民讲,轩辕坟由墓门、坟茔组成。墓门石柱横断面约0.5米,两柱相距2米左右,柱高约2.5米。两柱之间镶嵌石门额,上镌“轩辕坟”三个篆字。石门额两端石柱外侧,各雕有一只石猴。石柱深埋土中,有人曾挖石柱,挖出红土如血,就不敢再挖。墓门两侧各有一棵古柏,树干部分干枯,枝叶稀疏。墓门东北有一座长约800米的土丘,上面长满荆棘野草,即为轩辕墓。石门北侧有一小村,名石门村,《淇县舆地图说》记载:“石门村,城北少东五里,户口并古烟村,西临驿路,南有石门,村因此名。”村中有许、王、李三姓六户人家居住,据说为看墓人家的后代,其祖先以看守轩辕坟为业。

文革时期,石门被当做“四旧”产物推翻,石料被运走修建桥梁,石门不复存在。不久,轩辕坟也因平整耕地取土被平掉。

有关专家从石门村的来历、石门的结构、篆文、石刻艺术特点推测,轩辕坟墓门可能建于秦汉时期。

村民家中现存有轩辕坟石门残柱一段,高0.95米,宽0.35米,厚0.2米,上刻有佛手花、合欢树,树下有老翁手捧经卷,身旁有嬉戏孩童。

(二)赵沟遗址

位于赵沟村南地,赵家渠北侧,1963年发现。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出土文物有石斧、方格纹陶片、高足鬲、双孔蚌镰等。属于龙山文化遗址。

(三)桑园

位于赵沟村南,赵家渠西侧。相传这一带是纣王种桑养蚕的地方,也称“古桑园”。殷代有数百亩,西周卫国时,减少为百余亩。《诗经·桑中》所咏即此。民国初期,仍有桑园64亩。当时,桑树株行距均丈余,树围两搂,树冠很大,人站在地上可摘桑葚。日军侵淇后,将桑树伐光,变为农田。现赵沟村民仍将那片地方称之为“桑园”。

五、历史人物

(一)王遵典

王遵典,字心圣,号荩侯,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幼时爱走马击剑,善用长柄大刀,喜欢兵略。康熙五年(1666),考中第二十名武举。次年奉旨进京殿试,中一等守备,入兵部任职。康熙十二年参与平定吴三桂之乱,首战告捷,钦命录授江南江北萧营守备。康熙二十五年任江南江北萧营守备总兵,两年后受封明威将军(四品武官)。康熙三十七年任狼镇总兵。康熙五十三年任安庆协标左军总兵,受封怀远将军(三品武官)。

据传,康熙御驾江南,王遵典曾三次奉旨护驾。

《王氏典籍》记载,王遵典备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皇帝为王遵典颁布了两道圣旨,对其父亲、母亲、继母、妻子以及本人分别给予了“恩赠”和“恩封”。王遵典的父亲王玉辂被“恩封尔为明将军守备管江南萧营守备事”,母亲张氏、继母徐氏同被“恩赠尔为恭人”。另一道圣旨中写到:“王遵典材勇著闻,韬令咸习,戎行振饬,具知士伍,务必军政,修明因见,抚循有素。欣逢庆典,宜焕温纶,特授尔为明威将军。赐之诰命。”王遵典的妻子崔氏被“恩封尔为恭人”。

据传,王遵典饭量大得惊人,一顿饭能吃下一尺高一摞的烙饼,力大无比,能抱起大石磙。家人看他力气大,爱好武术,便请来武术高手教他学武,他竟将教练打败,以致没有人敢做他的教练。

有一次康熙南巡来到了安庆,随驾的娘娘一时心血来潮要去游黄山,皇帝命王遵典带了十几名身穿便装的侍卫护送娘娘上山。半道上遇到了劫匪,将娘娘一行人围得水泄不通,王遵典镇定自若,用被褥裹住娘娘的身体,左手抱起娘娘,右手挥舞大刀,单臂杀退劫匪,娘娘毫发无损。

王遵典仕途坎坷,三仕三已。康熙五十五年(1716),请命解甲归田,皇帝恩准。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遵典无疾而终。

赵沟村西头,立有“王遵典故里”石碑。

(二)王光谦

《淇园王氏宗谱》记载,王光谦,岁贡生,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中博学鸿儒,入翰林居官,任皇帝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河南全省学院等职。光绪帝悦其为人,赐“经明行修”御匾,使天下人效之,并着河南省拨款修葺门楼,悬挂御匾。

匾额长1.90米、宽0.95米。右边竖刻“钦命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河南全省学院,随带加八级景。”等字;中间横刻“经明行修”四个大字;左边落款为:“光绪七年岁次辛巳菊月。”匾的正上方刻有一枚印章,文字为满文。匾额由王光谦后人珍藏。

据赵沟村民讲,王光谦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担任光绪皇帝幼年时的启蒙老师。光绪帝登基后,王光谦继续负责为其讲解《五经》《四书》,并负责将皇帝每天的起居活动记录下来交给史官保存,因而被称为“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后来,光绪皇帝还以淇县的山水风光做联“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雪松映出青天”,表达了对王光谦的景仰之情。


(撰文:杜永沛   摄影:苏麟、王慧  绘画:杨光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