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sl2sh 2021-08-12
2013年的一天,越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河内以东的北宁省发现了一块中国三国时期的名将墓碑,墓主人竟是曾任东吴和西晋交州刺史的陶璜。尽管在越南战争期间此碑被炸弹炸坏,导致碑上的隶书已模糊不清,但当中描述的诸如“苍梧太守,封丹杨侯”等史实却不见《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二十四史的空白。原来在这块陶璜墓碑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三国后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一切要从交州的来龙去脉开始谈起。按照《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交州又名交趾,曾经是西汉和东汉版图一部分,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广东,广西两省,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共九郡五十六个县,最初的治所在赢娄县,即今天的越南河内西北一带,后迁至广西苍梧附近。截止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以前,交州总人口为275万人,盛产香料,玳瑁,犀牛,孔雀和大象等奇珍异宝。当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之际,交州却在士燮家族的治理下成为一片净土,许靖,刘巴,薛琮等名士都曾抵达交州避难。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对交州无暇顾及,刘备则在取得荆南四郡后放弃进一步南下进军,也没有联系他的旧相识,时为交州苍梧太守的吴巨。于是孙权趁机派步骘领兵接管交州,士燮归顺孙权,吴巨则因反抗被步骘杀害,从此交州成为东吴的地盘,治所先迁至番禺,再迁至龙编,即今天的越南北宁。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晚年曾以合浦为界重分交州,合浦以西为交州,合浦以东为广州,既象征着交广分治,也是广州得名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本文主人公陶璜,另据《三国志》和陶璜墓碑可知,陶家祖籍在丹杨郡秣陵县,即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陶璜父亲陶基就曾担任东吴交州刺史,而陶璜也在交州长大,熟悉交州风土民情。

262年东吴景帝孙休派邓荀前往交州,目标是从民间征集孔雀,结果却引发民变。由于孙休第一时间没有派兵平息,令这场民变愈演愈烈。当孙休病逝和司马氏灭蜀代魏建立西晋后,开始打起交州的主意。从264年至268年,司马炎先是册封民变首领吕兴为交州都督,领南中大将军,紧接着又任命蜀汉降将霍弋为交州刺史,将交州变成西晋领土。

为了收复交州,吴主孙皓于269年出兵大举反攻,而当时身为广州苍梧太守的陶璜则主动请缨,配合吴军主力开进交州。起初陶璜作战失利,接连损失两员大将,因而被大都督薛珝怪罪。不过很快陶璜就反败为胜,亲率数百士卒夜袭西晋大将董元营帐,“获其宝物,船载而归”。为了能尽快结束战争,陶璜还出其不意走海路,直至治所龙编城下,大破晋军。

与此同时,陶璜还利用父亲建立的威望,不惜出重金贿赂和分化当地望族和西晋官吏,使他们重新归顺东吴。271年东吴终于光复交州全境,陶璜因功被册封为丹杨侯,不久升任交州刺史。

280年东吴灭亡后,孙皓写信劝陶璜归降西晋,陶璜不惜大哭数日,但最终还是选择归降。司马炎继续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另外加封使持节和冠军将军。

为了建设交州,陶璜一方面从中原引进学堂和士人,大力推广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则力劝司马炎不要裁减交州兵力。在陶璜看来,交州是南海要地,与广州内陆是唇齿相依,外加交州气候“南土温湿,多有气毒”,以及东汉三国时期年年征战,这本已使交州驻军数量大为减少。如果再进一步裁军,只会让交州面临外患,有领土失守的危险。最终司马炎采纳了陶璜的意见,维持交州现有驻军不变。

陶璜担任交州刺史长达三十余年,最后也病逝于交州。当他的灵柩运回南京故里之时,交州军民集体为他送行,沿途哭声不绝。

那么在如今越南北宁境内的陶璜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那块陶璜墓碑立于314年,当时是西晋建兴二年,距离西晋灭亡只有两年时间了,墓碑全称为“晋故使持节冠军将军交州牧陶烈侯碑”,是当地军民为纪念陶璜修建的衣冠冢碑。鉴于陶璜卒年不详,因此这块墓碑也可以证明,陶璜大概率最晚在314年以前就已经不在人世。

就在陶璜衣冠冢碑矗立后不久,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大批民众来到交州避难。虽说交州名义上在新成立的东晋境内,但起初晋元帝司马睿势力无法真正深入至交州,交州刺史变成陶家世袭,先后由陶璜儿子陶威,陶淑和孙子陶绥继任。

近百年后的450年,当时交州还是中原领土,只不过东晋已经灭亡,变成了南朝宋疆域一部分。南朝宋交州刺史萧景宪专门前来拜谒并重修陶璜衣冠冢,然后在原碑的背后记载了这段历史,不由得感慨“北朝良牧经吴晋,南国灵祠自古今”。而此时陶璜家族已经在交州彻底扎根,族长为陶珎,时任南朝宋交州郡吏。时隔至今,陶姓依旧在越南繁衍生息,见证了千年历史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